Analogy: Chinese Thinking and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摘要: 比类即古人谈艺论文时常随文取便,援引与文学无涉的领域描述创作鉴赏过程,并用多领域概念展开批评的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或批评方法,更是由汉语造字时的跨类联想所决定的普遍言说方式和致思模式,清代小学家戴震便将“六书”中的比类视为传统比兴批评的基础。因汉语与印欧语中种属明确、层级清晰的表述习惯有本质区别,为了整体把握比类的思维特质,有必要借助“精神科学”对语言与推理逻辑关系的反思,以确认所谓传统文学批评的“零碎散漫”“不成系统”并非缺点,而是更契合于体验过程性的特点,进而强调古文论的研究应回归立足“汉语性”的“总体史”和“过程史”,不再执着于体系建构的“观念史”。
[V1] | 2024-05-20 10:36:18 | PSSXiv:202405.00758V1 | 下载全文 |
1. 大语言模型与生成语言学的范式对比 | 2024-09-25 |
2. 论梁师成和蒋璨对苏轼佚作的搜存编集之功及其意义 | 2024-09-25 |
3. 169首苏轼编年尺牍乱序的成因、后果及应对 | 2024-09-24 |
4. 论文学书写的“听觉”在场与“声音机能” | 2024-09-24 |
5. 语文概念的逻辑定位与中国特色语文体系构建 | 2024-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