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创刊于1986年,是一本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学术期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改革开放40年优秀甘版期刊,刊登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者投稿。 本刊秉持“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心怀全国国际对话”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刊发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民族与社会”“民间文化与民俗学”、西北人文社会与边疆史地研究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性论文。 来稿请遵照学术规范和本刊发布的《撰稿体例》,恕不接受不符合学术规范和《撰稿体例》的稿件。本刊杜绝学术造假,凡由此引发的后果一律由作者本人承担。稿件被采用后不得变更投稿时的作者署名和排序,如出现这种情况,本刊有权收回用稿决定。 本刊网址http://saga.cbpt.cnki.net中的“作者投稿系统”是本刊的主要投稿渠道。投稿后作者可登录系统查询稿件审理进展。投稿后三个月,如未收到修改意见或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本刊已加入期刊数字化网络数据库,如无特别约定,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作者将该稿的信息传播权授予了本刊。稿件若涉及其他版权争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法规处理。本刊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下,对拟刊稿有权作适当删改。若不同意,请在投稿时预先说明。 本刊在严格执行国家期刊出版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学者提供研讨的学术平台,所发稿件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来稿文责自负。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并奉稿酬。请在稿件上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以便联系。
DOI:10.12451/202409.01033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干旱区民族发展和群体关系的关键因素,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饮水思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惠及各族人民,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了人心。当代水利建设使传统饮水思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是衔接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现。这种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在群体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西魏北周;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融合;
DOI:10.12451/202409.01034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其末期的西魏和北周政权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西魏北周的统治者为寻求文化自立,利用北朝特殊的历史趋势破除文化壁垒,消弭民族隔阂;广泛接纳关陇、南朝和关东文士,扎根经学典籍与儒家文化,实现文学创作上的多方兼容;树立关中本位的文化视角,强化华夏身份认同,为政权正统性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建构,推进了政权内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整合。西魏北周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超越了政权与民族的局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融合与形成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理论契合; 逻辑关联; 深入推进;
DOI:10.12451/202409.01035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领域所阐发的两大创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梳理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两大创新论断不仅在时间顺序上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有诸多理论契合之处。探讨这两大创新论断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使我们深刻感悟到,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理应纳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鼎力相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质言之,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地区宗教实际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针对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社会观等,从而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使之在理论与实践上做深做细做实。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生计嵌入; 社会融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OI:10.12451/202407.00476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缺少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参与共同生产生活、重塑民族关系类型以及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当前珠江三角洲流动务工人员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仍面临着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梗阻。政策制度层面,需要在制度安排、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为流动务工人员提供基础保障,推进生计嵌入;社会文化层面,需要推进公共文化生活多元化、城市人文氛围宽容化和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濡化进流动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社会文化以及民族交往之中,刚柔并济地铸牢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城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城市民族工作;
DOI:10.12451/202407.00477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就在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性、认同感和有效度。对于有形、有感、有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提出“结构论”观点: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而有形和有感则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集合体,即构成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结构的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结果要素。当前,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存在着形象性层面有待优化、认同感层面仍要强化、有效度层面尚需深化等问题。为此,必须充分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意涵和逻辑关系,把握形式有形,注重内容有感,实现结果有效。要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强烈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在城市各民族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赞米亚”学说; 东南亚区域史研究; 学术史; 中华民族历史观;
DOI:10.12451/202407.00478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赞米亚”是申德尔为研究跨区域山地社会历史而首创的学术概念。斯科特借用这一概念,但将其内涵引申为“逃避统治的非国家空间”,进而将这一概念建构成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国家边缘空间社会历史的学说,遂在学界扩散开来。文章在追溯“赞米亚”概念、学说产生与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学界关于“赞米亚”学说是与非问题的讨论作了述评,着重对该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作了分析,进而剖析与反思了学界目前在“赞米亚”学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体系; 新概念; 新范畴; 新表述;
DOI:10.12451/202405.00273
提交时间: 2024-04-2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体系; 新概念; 新范畴; 新表述;
DOI:10.12451/202405.00259
提交时间: 2024-04-2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理论的标志性成果和民族工作的核心主线,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理论丰富和实践推进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若干知识场域,形成学理性深厚、原创性突出、政治属性坚定、实践导向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话语体系中,“新”表现为语词凝练、理念深化、范式转换的概念之新,由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范畴之新,以及系统陈述、意蕴丰厚、有效传播的表述之新,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与中国价值。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天下国家; 主权国家; 传统族群观; 整体史观;
DOI:10.12451/202405.00260
提交时间: 2024-04-2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侧重于理论的探讨是一个突出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而正确历史观的确立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摆脱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民族”(nation) 观念的桎梏,更新一系列观念。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 民俗方位; 时代路向;
DOI:10.12451/202405.00261
提交时间: 2024-04-27
摘要: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向度,乡村振兴实践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要增进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差异性,提升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的辨识度,突出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智慧,民俗生活共同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根基。新时代民俗生活共同体建设立足于中国多民族民俗传统的历史实践、现实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驱动的综合的自我更新,通过多民族民俗自身持续生成变化和加强主体性的推进策略,将民俗传统的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中,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