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是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6年创办,现为月刊,每期发稿量30余万字。入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RCCSE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2012年起被中宣部遴选为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学术界》以“弘扬人文精神、推动学术进步”为办刊宗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办刊导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研究阐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学术界》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强化主题出版工作,推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探索期刊出版方式的转型,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充分彰显学术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4.09.009
提交时间: 2024-10-21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以增殖为逻辑、以商品为物质载体、以生产实践为中介的运动着的价值,在客观上发挥着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分配和流通的职能,具有“资本的文明面”和资本文明悖论的双重作用。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发展耐心资本”。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更为理性的资本形态,以长期视角、价值共创和稳健持守为核心内涵,强调长期投入、风险管控以及预期稳定的资本回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系统合力,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壮大耐心资本,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资本论》; 阐释原则; 文本与思想; 现实与问题;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4.09.008
提交时间: 2024-10-21
摘要:《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释不仅要在“用眼—用脑—用心”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作者—作品—世界”的逻辑与关系,还要正确运用“前结构”“语言”“间距”和“理解的循环”等条件来开展。总体而言,《资本论》的阐释既要遵循诠释学的一般原则,还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展开具体阐释工作。在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善用辩证方法的过程中,恪守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批判性等原则,以积极探求马克思的“原意”、分析《资本论》文本的“原义”。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阐释依然要以面向现实问题、面向经典文本的自觉积极推动《资本论》与现实的“对话”,充分呈现文本与思想、历史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激活《资本论》的“生命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4.08.007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史视角考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发现社会主义社会始终都在为发展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新质生产力而试验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推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基于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的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改革的方法来看,社会主义的真实生产关系并未教条地照搬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而是随着经典论述的本土化时代化而不断引入新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试验。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既存在传统的“迂回式变迁”,更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迂回”的再升级。升级后的新生产关系结合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致力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创新性发展;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4.08.006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论、本质论、要素论、价值论、发展论五个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蕴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出发阐发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内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生成理论;从认识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和演绎逻辑,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从系统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理论;从价值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实践论出发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4.07.004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特质。从延承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理论的文化递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魂脉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精神赓续。从生动性特质来看,主体性、互鉴性、人民性、方向性、守正创新性共同构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逻辑。从价值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而为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树立原则典范和方法参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理论前提; 现实指向; 文明逻辑; 世界意义;
DOI:10.12451/202409.00766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华文明底色对如何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关系所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经由“相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性质规范着“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前提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其中国立场性要求的现实指向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基于“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勾勒了“第二个结合”的文明逻辑及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世界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相关理论问题,对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8.01026
提交时间: 2024-08-05
摘要:坚持并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回答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的问题,也即相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推进”三个基本问题。从必要性角度来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的原则所决定的,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也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现实要求。从可能性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千秋、内在契合、彼此需要,从而能够“和而不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赢得崭新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与文化自信,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践着力点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而又自洽的体系,两者相结合涉及方方面面,要把握结合之实质、结合之主体、结合之点位,在“有机结合”“有力结合”和“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具体实际; 新质生产力; 数据技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OI:10.12451/202408.01195
提交时间: 2024-08-05
摘要:当今时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既要深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明确今天的“中国具体实际”是什么?只有明确今天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问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答。而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当今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就要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立足于当今由数字技术体系引领和推动的新质生产力革命所决定的时代性质、任务,立足于由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立足于新质生产力革命根本决定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世界历史发展与新全球化高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当今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与本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马克思; 反贫困; 人类解放; 资本批判; 经济哲学;
DOI:10.12451/202406.00147
提交时间: 2024-06-03
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148
提交时间: 2024-06-03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需要与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价值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据此可知,利益判定与价值判断具有密切联系,利益的判定过程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规范是价值的载体,价值判断是规范判断的依据,因此规范影响着利益的判定。包含于价值观念中的规范也可以影响利益的判定,因为价值观念可以作为目的、需要客体以及实现需要的手段而深度影响利益的判定。另外,规范还可以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成为需要客体,从而影响利益的判定。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