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2001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南京农业大学
  • 编辑出版:
  • 学科分类: 综合  
  •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基于皖东S村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 村级劳务服务组织; 土地规模化流转; 低龄老年人; 村庄组织化;

    DOI:10.12451/202407.00973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
    在租赁型和经营型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发展路径。皖东S村的典型经验表明,在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为了回应农村待就业群体的社会需求和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市场需求,有些村民委员会出资注册了各类村级劳务服务组织,通过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在地化劳务服务的方式获取集体收入。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过程之所以有效,得益于组织引领与村庄动员机制、规范用工与技术推广机制、灵活管理与熟人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社会效应方面,发展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闲置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新途径,在低龄老年群体劳动价值再生产、家庭养老负担减轻和村庄再组织化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际,个案村庄的经验给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实践启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47 下载量 161 评论 0
  • 公益项目包干: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及其实现机制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公益项目; 项目包干; 村社组织; 内外联动;

    DOI:10.12451/202407.00974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公益项目包干型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赋能村社组织承包完成公益项目,村社组织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实施,从而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内外力量的联动,以“政府行政赋能—村社居间统筹—农民组织动员”三重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了“政府-村社-农民”互惠关系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也显现了集体经济依托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村社组织角色的冲突性、农民参与空间面临瓶颈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发展集体经济既要外源式支持,又要盘活村集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内外联动型集体经济。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79 下载量 162 评论 0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影响乡村共同富裕——基于D村和S村的双案例研究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公共规则; 共同富裕; 政治调控; 社会基础;

    DOI:10.12451/202407.00975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63 下载量 166 评论 0
  • 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基于广西S村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7.00977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77 下载量 178 评论 0
  •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业强国; 习近平大农业观; 农业农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7.00978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74 下载量 159 评论 0
  • 乡村文化何以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DOI:10.12451/202408.00912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25 下载量 144 评论 0
  •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

    关键词: 民俗遗产化;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遗产保护;

    DOI:10.12451/202406.00222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89 下载量 300 评论 0
  • 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移风易俗; 行动逻辑; 乡风文明;

    DOI:10.12451/202406.00223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51 下载量 264 评论 0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内容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城市文明; 乡风文明; 乡土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6.00224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05 下载量 291 评论 0
  •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大农业观";

    DOI:10.12451/202406.00183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25 下载量 281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