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基本信息

  • 刊号:
  • 语种: 中文
  • 刊期: 双月刊

出版信息

  • 主管:
  • 主办:
  • 编辑出版:
  • 学科分类: 综合  
  • 《周易》卦爻辞所见“诚信”思想诠解———兼论《周易》的性质

    DOI:1000-5587(2024)05-0115-12

    提交时间: 2024-09-27

    摘要:诚信作为古今通义,是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周易》卦爻辞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诚信”思想,是《周易》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之一,表达集中于“孚”“躬”“贞”“允”四字。 结合各类新出文献考释与“孚”“躬”“贞”“允”四字相关的卦爻辞,探析此四字本义,分析前学对卦爻辞的误释。 “孚”释为“信”,大多可理解为“诚信”;释作“符合”“相应”时,表示历法与天象、天时相合;释作“信服”时,指心悦诚服;释作“仁爱”时,则表示因仁爱而让人信服。 “躬”释作“信”,二字音韵、字形密切,释作“诚信”之义,卦爻辞文意更加通顺。“贞”当训为“正、定、静”,且有“贞固”之义,强调不变化、固定,符合对君子固守“诚信”之德的要求。 “允”本作“果然”“确实”之义,商周之际出现了“诚信”的用法。 如此释读,既能坐实《周易》本经是哲理之书,也能印证孔子解《易》思想与方法的正确,孔子重信当源于《周易》。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0 下载量 28 评论 0
  • 西化的保守言说: 学衡派关于家庭、文化与国家的思考

    关键词: 家庭革命; 中国文化; 道德; 留学生;

    DOI:1000-5587(2024)05-0073-14

    提交时间: 2024-09-27

    摘要:新文化人塑造了疏离于传统、强调理性的启蒙式自我认同,并呼唤新的生活方式,向往美国式的一 夫一妻小家庭。 当新青年奔向恋爱结婚的时代新潮时,也有一些西化的知识分子持相反的论调。 以学衡派为 代表的知识分子批评家庭革命者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风俗多有误解和美化的嫌疑,认为传统中国伦理观念 对于现代中国的家庭生活仍有意义和价值。 他们意识到躁动不安的青年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破坏,因而 强调伦理道德对于凝聚社会和滋养人心的重要意义,并尝试从文化中寻找民族复兴的基础。 虽然他们微弱的 声音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但是这一群失败的挑战者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向。 作为一群西化 的保守者,他们努力探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仍给今人以相当的启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1 下载量 17 评论 0
  • 夏代王朝体制的建立与内外服制的形成

    DOI:1000-5587(2024)03-0044-08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尧舜禹时代洪水迫使长江、黄河、淮河、济河下游的人群向中原迁徙,奠定了中原的中心地位。 在 治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建立起跨地域跨血缘的政治联盟,并向早期国家发展。 禹和启在早期国家的基础上, 经过强化天下共主观念,建立起中央王朝。 早期中央王朝缺乏强制力和控制力,只能依据地域和融合程度确定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内外服制。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79 下载量 136 评论 0
  • 出土文献与考古视野下“中华”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 华夏; 中华; 族群; 北大秦简;

    DOI:1000-5587(2024)03-0052-09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日渐丰富的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中,蕴含着在先秦时期 “中华”观念形成的历史信息。 “中”的起 源与先秦时期的“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等地理概念息息相关。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群的融合与发展, 为战国晚期“中华”观念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产生之时,“中华”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包括以“华夏”文化 为共同文化标准,以“禹迹”“九州”为共同活动地域,以黄帝子孙为共同世系认同。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56 下载量 136 评论 0
  • 周代裼袭礼辨疑

    关键词: 裼袭礼; 裼衣; 袭衣; 《礼记》; 《玉藻》; 江永;

    DOI:1000-5587(2024)03-0035-09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求“充美”,后者则要求“见美”。裘衣之外加裼衣作为文饰,谓之“见美”;在裼衣外用另一件衣服覆盖,称为“袭”,谓之“充美”。裼袭乃是专为裘而设,因裘而有裼与袭,绝非专为聘礼而设。春、夏行礼,葛衣之外加罩衣,虽或有裼袭之义,但不得蒙裼袭之名。学者分歧之根源有二,一是郑注“裼者,免上衣见裼衣”与“凡襢裼者左”,所指非一,贾疏误混,并以为吉凶皆袒,后儒遂以丧袒、射袒、罪袒与裼袭之袒为一,致使经义淆乱。二是文字讹误,裼袭礼之“袒裼”当如段玉裁之说作“但裼”,如此则经义自清。《玉藻》入公门的规定可证表裘、袭裘乃未与裘服配合使用的裼衣、袭衣,袭衣确为充美之衣的专名。周代君臣礼服于细微处见名分,两国交聘,君臣同服麛裘,而主国之君以素衣为裼,使臣以绞衣为裼;裘服君用纯色,袖口处臣用杂色。三年之丧,丧服亦有相应之变化。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65 下载量 154 评论 0
  • 东周白狄与华夏互融的历史进程研究

    关键词: 考古发现; 白狄; 华夏; 迁徙; 互融;

    DOI:1000-5587(2024)04-0007-10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部分白狄逐渐东迁,散布于今山西、河北境内。东迁白狄与华夏诸国杂居并
    处,通过政治联姻、人才流动、朝聘会盟等方式实现政治互融。双方战争频繁,晋、魏、赵诸国运用战争手段,灭
    亡白狄国家,吞并白狄土地,官方的驻军派官,移民垦殖,俘虏和流亡人员等,实现了政治、文化、土地、人民的彻
    底融合;借鉴胡狄治军方法,赵国实行胡服骑射。通过互相仿铸货币,推行相同的货币体系,白狄和华夏诸国融
    汇成为统一的经济贸易圈。通过胡服与华裳并行,葬俗趋同,世风互融、语言文字效仿等方面,两者形成了文化
    共同体。中山国形成国家观念后,通过吸纳儒家的仁义、天命等道德伦理观念,构建了儒术治国理念。在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白狄与华夏交流互鉴,推动了东周时期白狄与华夏互融的历史进程。这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环节。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93 下载量 151 评论 0
  • 黄帝传说探源

    关键词: 黄帝; 疑古派; 层累造伪; 《史学原论》;

    DOI:1000-5587(2024)04-0001-06

    提交时间: 2024-07-29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学者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对传说时代的五帝史和夏史给予了全面否定,流波滔滔,至今未息。然细考文献,黄帝传说并非始于战国,早在西周即已出现,黄帝也不是层累造作的神话人物,而是中国上古时期部族共同体的一位杰出领袖。从最初的来源上说,黄帝传说是基于历史的真实而非想象的产物,只是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历史本相不免失真走样,但其中蕴含着事实真相的果粒,不可一概视为虚妄而尽行弃之。可行的做法是精心鉴别这些传说性质的史料,去伪存真,考而后信,过滤出真实的历史信息,用于上古史的重建。充分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探讨五帝时代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基因和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85 下载量 141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