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泄露”;隐含碳;碳关税;碳市场;责任共担;碳边境调节机制;生产责任原则
DOI:10.12451/202411.02328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欧盟为应对全球“碳泄露”风险,单边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CBAM)。在现有的生产责任原则计量方法下,中国已经承担了较高的碳排放净流入和碳排放责任,欧盟CBAM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强行将欧盟企业应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基于MRIO模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分配系数,从责任共担的视角,重新预估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欧盟的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关税,并验证和 比较了责任共担的减税效果。结果表明:如实施责任共担,中国碳密集产品的出口隐含碳和碳关税均显著下降,能有效抵御欧盟CBAM对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 的冲击。建议在多边协调机制下实施碳责任共担,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低碳转型、完善国内碳市场建设来积极应对欧盟CBAM的实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正转型;气候治理;碳中和;可持续发展
DOI:10.12451/202411.02245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沙姆沙伊赫世界气候大会(COP27)授权确立了“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随后在波恩附属机构会议(SB58)和迪拜世界气候大会(COP28)上,各方开展多轮磋商,通过迪拜会议决定文件,初步明确了公正转型议题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形式。本文系统跟踪公正转型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历程,基于各方立场研究公正转型议题谈判进展,分析该议题的主要分歧、主要挑战以及谈判前景。各方在公正转型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公正转型是国际议程还是国内事务,公正转型议题的覆盖领域和功能,是否建立配套资金机制,单边贸易措施对公正转型的影响等。公正转型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公正转型”概念和边界的界定,对议题目标、任务的各自解读和解释,优先工作领域的识别,配套工作支持机制的建立,缺乏资金保障等。尽管公正转型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各方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具有积极的行动意愿,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推进公正转型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协同意义。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碳达峰碳中和;颠覆性技术;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绿色制造
DOI:10.12451/202410.01136
提交时间: 2024-10-11
摘要:新质生产力已孕育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需要进行理论总结 并用于指导新的碳减排实践。当前,要认真研究以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碳减排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尽可能低的投入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能源结构优化须以低碳为导向,即降低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提高低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在消费环节应以节能为重点,减缓化石能源消费增长势头并尽快达峰。要依靠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突破,破解“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卡点,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人工智能;绿色转型;数据要素
DOI:10.12451/202410.01135
提交时间: 2024-10-11
摘要:新质生产力将以强大动能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双碳”目标的重要体现。人工智 能将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促进相关知识要素的丰富发展,纳入并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协同配置。当前,使用人工智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潜在挑战,如计算密集型人工智能导致相关碳排放迅速增长、数据要素的流通渠道不畅、数据伦理问题尚未得到高度重视、部分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存在一定的“产-学-研”链条脱节风险等。因此,需要推进计算密集型人工智能绿色化,加强相关排放的检测与核算;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统筹考虑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建立并完善数据伦理相关标准规范和审查机制;加快推进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 研究攻关;着力推进“AI+双碳”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能源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新兴产业;能源安全;高质量发展
DOI:10.12451/202410.01132
提交时间: 2024-10-11
摘要:能源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关键资源,推动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首先,从“新”和“质”的先进性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提炼出能源系统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其次,从科技创新的革命力量、要素配置的创新活力、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三个方面解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理论逻辑,进一步构建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最后,以新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用为例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培育和发展能源系统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颠覆性技术为锚点,优化新质生产要素的配置,依托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资源等技术手段,聚焦重点能源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新能源、锂电池、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能源领域 新质生产力,让能源系统更加“坚韧”。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安全
DOI:10.12451/202408.00972
提交时间: 2024-07-28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立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发达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现为:注重国家生物多样性物种差异,制定综合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发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引领,制定完善的预警监测制度;落实生物多样性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物多样性法益保障;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打造全民联动的治理格局。基于此,我国应以构建立体化的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法治体系为基础,完善生物多样性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的法理架构,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深化国际生物多样性法治合作,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治理;气候变化;环境治理
DOI:10.12451/202407.00946
提交时间: 2024-07-28
摘要: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着生态危机升级、国际制度建设和全球治理进程的客观条件变化,历经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抗、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制度基础建立和新世纪全球治理进程的历史演进。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进程体现了主权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国际沟通协商机制化、以国际法为基础、包容性和代表性、人道主义等基本特点,受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等动因的影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体现了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和人道主义的全球生态治理原则。
关键词: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三大倡议”;绿色供应链;全球气候治理
DOI:10.12451/202408.00973
提交时间: 2024-07-28
摘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路径。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多重风险呈叠加之势,给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抑制了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和能力,西方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企图将破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将动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全球能源危机弱化了国际社会推进全球碳中和的政治意愿和行动力。中国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推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积极落实“三大倡议”,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区域成效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妥善处理与美欧在绿色供应链领域的博弈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政治基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全球碳中和潮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生物安全;整体性治理;权责划分;新发展格局;全球化;生态文明
DOI:10.12451/202408.01133
提交时间: 2024-07-28
摘要:生物安全威胁是当前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随着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我国正处于生物安全的高风险期和压力凸显期。基于整体性治理原理变革生物安全治理范式,构建现代化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是现实所急、时代所需。依据《生物安全法》,我国已经建立了层级式的生物安全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主要采取“分级负责,分工负责”的方法。由于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开展划分方法创新和系统性调整。在现有机构建设和责权划分的基础上,采用“依法依规、两纵三横”和“单向坐标”的生物安全权责划分方法,进一步理清权责清单,完善权责分配,系统构建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中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协同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治理主体的协同体系,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政府、市场与公众之间的协同治理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体系,包括全环节全过程的价值理念协同、目标规划协同、执行过程协同、绩效评估协同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水外交;水资源治理;欧盟;东南亚;“一带一路”
DOI:10.12451/202406.00311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在气候变化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欧盟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依托,利用其长期管理跨界水域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对东南亚的水外交,在提高东南亚地区水资源治理能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欧盟重视防控因水而起的灾害,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依靠科研的基础作用,开展多层次水外交。欧盟对东南亚水外交服务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多层次发展,输出欧盟的发展范式与发展理念,维护欧盟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时也面临着内部不确定、单向治理输出、合作路径分散等问题。中国要继续加强对水外交工作的中央统筹,将水外交与共建“一带一路”等全球性倡议进行战略性融合发展,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开展水资源治理的三方、多方合作,将战略性大项目与“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心联通”。中国应通过积极的水外交活动,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做贡献,助力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双碳”目标;甲烷减排;氧化亚氮减排;含氟气体减排;碳市场
DOI:10.12451/202406.00256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结果表明,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面临较大的减排缺口,加快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国际共识。目前,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以部门行动为主,政策碎片化突出,甲烷减排集中在能源、农业与废弃物处理部门,氧化亚氮减排集中在工业与农业部门,含氟气体减排集中在淘汰和替代氢氟碳化物方面,能源等行业积极开展自愿减排。欧盟、美国等制定了甲烷减排战略,通过设定减排目标、提高减排意识、改善数据基础、建立监管政策、鼓励相关方参与等有力促进了温室气体减排。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起步较晚,在减排政策、数据基础、能力建设以及管控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应尽快研究制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完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体系,加强温室气体数据基础与MRV体系建设,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立法;地方立法;“双碳”目标;能源结构转型
DOI:10.12451/202405.00084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气候资源地方立法是中央立法的重要补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加强气象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梳理总结我国现有的气候资源地方立法,以20部省级地方立法为样本剖析发现,气候资源地方立法已取得一定成效,立法定位逐步清晰,制度框架逐渐形成,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同时,仍存在立法理念滞后、基础概念不清、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制度有缺漏、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适时更新立法理念、构建统一的上位法依据、积极转变立法思路以及提升地方立法质效,有效增强我国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促进气候资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通胀削减法案》;绿色转型;绿色外交;气候治理;贸易摩擦;当地成分要求;关键原材料
DOI:10.12451/202405.00194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近年来,欧盟一直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在本届欧委会任期内,绿色转型一共经历了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美国颁布《通胀削减法案》三次考验。为最大程度降低《通胀削减法案》的不利影响,欧盟从维护自身绿色产业利益、践行特有规则理念、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出发,在立法、融资和国家补贴三方面出台措施试图应对,从而迈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其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绿色外交,二是重塑政策偏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统筹中欧关系、美国因素及其他利益攸关方等多重因素,激发欧盟对华需求,减少欧美联手的干扰,并增加与其他伙伴的务实合作,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稳步推进中欧关系。
关键词: 绿色丝绸之路;全球南方;脱碳;绿色价值链;“一带一路”;能源转型
DOI:10.12451/202405.00240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顺应全球生态环保合作的大潮流,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全球南方在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获得了绿色转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 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的主要着力点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与投资、绿色能源合作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并借助“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形成辐射效应。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充分释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中国的绿色技术、资金、设备与沿线国家的绿色市场相结合,推动中国同全球南方在绿色价值链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并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绿色价值链网络。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刺激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性投入,客观上使得全球南方获得更多绿色发展资源并加速脱碳进程。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具有辐射效应、构建效应和带动效应,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部门加速汇集,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缝隙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气候治理
DOI:10.12451/202405.00241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可再生能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未利用空间”与“消费端的用能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悖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基础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技术突破,重点是生产对象的转变,必将根本改变生产关系。 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5P”目标维度中,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减轻能源贫困,降低高碳比例、助力气候治理,催生缝隙创新、解除高碳锁定,弱化能源战争逻辑、保障长期和平,培育共同利益驱动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老龄化;数字鸿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韧性
DOI:10.12451/202405.00168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 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城乡联系加强、城市动力转轨等。 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城市人口老龄化、风险防御能力不足、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零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创新
DOI:10.12451/202404.00191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 “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 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 “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