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时间知识是以时间单元系统(秒、分、时、日、月与年等)为基本内容的意识生成与表征,其是时间概念的延展化、层级化与体系化。与时间知识相关的技能可归结为“习俗时间知识理解”与“情景时间知识应用”。被动学习与主动创造是儿童获取时间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表现为:机械式记忆的同化、时间制度化的顺应、事件喻指的时间建构、言语与社会互动赋义。此外,儿童时间知识获取还受到年龄大小、时间尺度、数学能力的影响。生成认知论强调的“行动即认知”与传统文化注重的“知行合一”启示:时间知识既是静态结果,更是动态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 目的:考察中职学生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的间接作用路径及边界条件。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手机依赖自评问卷和追求成功动机问卷对6所中职学校总共1117名学生调查。结果:(1)歧视知觉显著正向预测其自杀意念。(2)手机依赖在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30)。(3)追求成功动机在中介路径的后半段“手机依赖→自杀意念”中起调节作用;在高追求成功动机条件下,手机依赖水平显著预测自杀意念,而在低追求成功动机条件下,预测效应则不显著。结论:歧视知觉通过手机依赖作用于自杀意念,追求成功的动机对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高追求成功动机明显强化了手机依赖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摘要:ADHD 与 RD 儿童皆存在时间认知缺陷。研究者倾向于认为:R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聚焦于与声学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如涉及语音意识的文字词汇加工),且多表征于时间加工早期阶段——前注意水平(pre-attentional level);然而,RD 儿童的“动作定时缺损”,也存在于长时距加工之中(如在超秒时距内的节奏/节拍加工)。ADHD 儿童时间认知缺陷则聚焦于与空间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且多表征于时间认知加工的中晚期阶段——注意水平(attentional level)。时域采样理论(the temporal sampling theory)、注意-闸门模型(attention-gate model)分别为 RD 和 ADH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提供了解释,而基于纹状体拍频模型(striatal beat frequency model, SBF)的皮层振荡网络系统(the cortical oscillations system),则为两类儿童的时间行为提供了理论整合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步发现两类儿童纹状体激活异常的同时,在诸多认知任务也发现了“颞平面”“顶叶”“辅助运动皮层”等结构链的激活差异。这提示,两类儿童时间认缺陷或许存在各自的特异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摘要:众所周知,时间感知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的典型行为特征。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ADHD 儿童的时间感知缺陷存在一些有必要深究的新特点,具体为:相对于正常发育儿童,(1)时间加工中的客观时距“大小效应”更强;(2)综合 ADHD 儿童的短时距加工能力,受损更严重;(3)时间加工缺陷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基于文献梳理,“阶段模型”“行为抑制”“平行网络”与“延迟厌恶“理论,能对 ADHD 儿童时间感知缺陷的多样性特征予以机理性阐释。值得注意的是,ADHD儿童也保留了一些正常的时间感知特征。比如,亚秒级时间感知表现、听觉时间估计能力相对完好,先天 vs.后天、连续 vs.阶段性等发展性表现,趋近于同龄正常发育儿童。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积极心理的横向比较,有助于增进对两类学生的全面了解,也将助力于“职普融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作为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典型代表,“未来目标”是亟待打开的比较窗口。调查了1192名中职学生与1049名普高学生的未来目标现状及特质类型,结果发现:第一,两类学生未来目标总分无显著差异。第二,中职学生外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普高学生内部目标得分显著高于中职学生。第三,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表明,中职学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或人群类型,即“C1中外部——中内部目标”(45.05%)与“C2高外部——高内部目标”(55.95%),普高学生也存在两类目标特质,即“T1低外部——中内部目标”(25.93%)与“T2中外部——高内部目标”(74.07%)。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存在内部、外部目标“并驾齐驱”的样态,而普高学生则有“轻外重内”的趋势。未来在关注两类学生未来目标发生发展机制的同时,也需强调在互联互通的实践互动中,积极调适与有效提升。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幸福”与“建设”息息相关。作为“技能中国”与“制造中国”的潜在建设群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持久高度关注。调查并分析了广东省5所中职学校共1823名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原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权重,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是否住校”“年级”“有无留守经历”主效应显著,即男生比女生、住校生比住家生、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无留守经历学生比有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感知幸福。第二,“过往留守时长”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第三,家庭结构与时间因素更多地影响幸福感,但家庭功能的影响权重最大;在家庭功能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职业类型”又对幸福感起决定作用。基于此建议:一是开展学校团辅以疗愈过往留守的“时间之殇”,二是开展“家长课堂”以完善教育教养观念,三是开展以“情绪体验与情感反馈”为辅助的家校合作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2
摘要:为考察家庭仪式对中职学生希望的影响以及识别影响希望的核心家庭仪式,采用随机整群方便抽样法,从4所中职学校选取1634名学生,采用中文版家庭仪式问卷与中文版儿童希望量表对其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中职学生希望;(2)在家庭仪式社群中,“年度庆典”节点的第一步桥接预期影响与第二步桥接预期影响均最大,“周末活动”节点次之;(3)年龄与中职学生希望显著正相关;(4)男生的希望、动力思维以及路径思维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未来目标是中职学生自我成长与生命脱变的蒙正肇始。对764名中职学生未来目标开展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未来目标总分及各子目标得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普遍增长。第二,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发现,可将未来目标划分为两类特质,即“C1中外部——中偏上内部目标”和“C2中偏上外部——高内部目标”;该二分类在T1和T2时间节点均成立。第三,使用潜在转变分析技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C2组更稳定,C1组更具转变性。即相对于C2组变为C1组,C1组更易转变为C2组。第四,男生、年龄越大,越容易从C1组转变为C2组;而城镇户籍、家庭子女数量越多、留守时间越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容易保留在C1组。鉴于中职学生之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强国”的重要性,建议:第一,可开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结合的创新、实践型“未来目标-思政教育”,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投入与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第二,可倡导中职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平衡内部与外部目标。第三,可向家长普及“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教育发展意义,以此助推中职学生未来目标类型的优质转变。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精神时代,“自我时间”愈发珍重。作为易流逝并不可逆的稀缺资源,时间在中文语境下,常被赋予“宿命色彩”。面对时间流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失控为可控?这是关切成长与幸福的终极课题。根据元认知监控理论,构建了新概念——时间流逝监控(time lapse monitoring, TLM)。结合访谈结果编制了《时间流逝监控问卷》,对5642 名大学生的问卷测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数据驱动的结果表明:时间流逝监控包含意义感、主动性、效能感和广泛度四个维度。自编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测评时间流逝监控水平或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的标准化工具。此外,时间流逝监控与时间流逝感、时间流逝体验、学习投入、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与睡眠拖延、一般拖延呈负相关。总之,倡导青年学生监控时间流逝,具有生命历程与教育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