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为跨媒介叙事的感知维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跨媒介叙事不只呼唤意识沉浸,同时还是以唤醒全感知为 目标的身体活动;跨媒介叙事对身体全感官的召唤先后经历了“诠释学情境”和“具身沉浸”两个阶段,后者主要得益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在跨媒介叙事中强调身体感知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本就存在的意识活动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要明晰跨媒介叙事的审美意义也与身体的具身感知相关联。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宗炳《画山水序》体现了鲜明的具身性特点。“含道映物”之“含”“澄怀味象”之“味”都是让物进入身体、让物化入身体的触感觉知。这个物是画中的物象,也是所画的物事,更是所有这些事物发生于其中的通道。《画山水序》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深入骨髓的物我相入、天人交融。细读《画山水序》文本,有助于疏通山水画笔墨经验中的天人物我通道。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身体哲学视域下的船山«大学»修身工夫论呈现道德身体、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三个面向。在道德层面,其强调了身与心、正心与修身在工夫论上的整体性。在自然层面,其强调了我身与外物皆为二气五行所凝,因此身与物相互感应而具有先天性。既然外物对自我的影响起于身体,那么道德工夫的落实与显现也将终于我身。在政治层面,其强调了君主或政治领袖的身体在“齐治平”工夫层面作为立教之范型的关键意义,并指出为政者的“君子之身”是一国落实王道仁政与道德教化的发机与关键,这也是儒家王道政治合法性的根本立足点。从中国身体哲学发展的视域来看,船山所理解的«大学»工夫次序呈现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整体性,有别于宋明道学传统在这一方面的心性论进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理性成瘾理论为根基,基于全国五省市农村地区的一手调研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短视频对农村居民时间分配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短视频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有益信息促进了其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带来了数字红利;同时,短视频长时间的静态使用行为增加了农村居民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危害其身体健康。短视频的“红利”作用仅体现在日均用时0.5小时以内的群体中,而对沉迷于短视频的农村居民来说,短视频带来了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尤其对日均用时多于2小时农村居民的生产劳动(农业、非农劳动时间)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双重危害,且短视频对年轻女性居民的健康尤为不利。应高度警惕短视频的危害,避免其发展成为“数字鸦片”,可探索按照短视频内容进行分类、分级限制管理,以保留其优势、规避其危害。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和劳动教育都重视身体和环境在人的认知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实现了认知、身体与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本质是满足学生“身体的需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简单的体力劳动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复杂、抽象的脑力劳动在学生劳动生活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传统认知心理学主导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忽视学生身体劳动,教育途径缺乏专业性,评价制度陈旧和劳动教育被虚化、软化、边缘化等问题,而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高校劳动教育应回归大学生“身体主体”本位,调适劳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身体的基础作用,通过不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改进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在当代诠释学的语境中介绍和评论里德的现代权力理论,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发展。里德以国王的两个身体的转变为线索,阐释了一种奇幻的现代权力的形成。奇幻的色彩指涉现代复魅,它经新尼采派棱镜的折射而炫目。这个棱镜倾向怀疑的诠释学,揭露虚假道德意识的伪装。笔者倾向信仰的诠释学,树立道德超越的信心。这两种诠释学都敏感于多元与霸权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文化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的关键。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代哲学观摆脱了二元对立理性传统的束缚,对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新物质主义与生态后现代主义相结合,形成物质生态批评的话语体系,对物质的活力、动能及其与人类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阐发。以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考察自然类纪录片,能够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及现实意义。自然类纪录片创作者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呈现直观可感的物质活力以及隐秘世界里物质的动能,采用生态思维展现充满物质变化和互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以凝视和身体融入自然的方式讲述自然事物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创新性地构建叙事内容,也有助于体现存在论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共生、交融关系。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在互联网群聚传播语境下,现实空间中的“人—人”关系 转变为网络空间中的“人—文本—人”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自我呈现 路径遭到颠覆,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不再通过身体流露呈现自己,而是以 生产并组合文本主体的方式,建构作为“虚构之我”的文本化身体。基 于互联网的自我呈现的本质是文本主体通过建构文本化身体实现的主 体性重构。主体对“虚构之我”的建构受到数据库模式的强烈影响,这 种建构模式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个人的主体性,作为营利装置的文本化身 体甚至危害了网络空间秩序和现实社会结构。由于自我呈现的虚构性, 主体倾向将网络空间中的他人及其叙事视为否定性的“虚构之他”,后 者不再是平等于主体的社会互动对象,而是坠落为平面化、娱乐化、无深 度的网络景观。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7-10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8-17
摘要:女性处于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之中,以身体为消费活动作用对象的身体消费让身体的自我展演与他者凝视同时发生,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女性身体消费的基本样态表现为以维持有机生命延续为目的开展的“续命型”身体消费、“舒适型”身体消费和“爱欲型”身体消费,以保持仪态面容姣好为目的开展的“颜值正义”身体消费、“身材正义”身体消费和“穿搭正义”身体消费,以及以坚持文化资本区隔为目的开展的“认知区隔”身体消费、“阶层区隔”身体消费和“趣缘区隔”身体消费。研究发现,女性意识的本位作用确证了女性消费动机,商业广告的暗示作用诱导了女性消费心理,景观社会的符号呈现加剧了女性消费行为,互动仪式的同化作用铸牢了女性消费链条,男性规训的称赞作用固化了女性消费模式。正确引导女性身体消费,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她”力量,要依循解放主体、理性主义、顺应主流和规则主导原则,确保女性身体地位顺利复归,倡导女性践行正确消费理念,形成女性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整治女性身体消费综合环境。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3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去物质化”问题。首先追溯了观念艺术中“去物质化”这一理论来源及其内涵;接着从观念、技术和身体三个角度讨论了新媒体艺术“去物质化”的不同层次;进而,通过赛博格身体、虚拟性和具身性问题探讨新媒体艺术中的主体性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了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去物质化与去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既是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突破与超越,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深陷身心二元论认知误区,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堕距”和表征主义知识观发生的根源,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预警,青少年“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价值迷思。为了有效回应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的理性回归,突破传统青少年身体教育的深层困局,通过研判与破解身心二元论的矛头之源与“离身化”知识危机,厘清与阐明身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谱系与意义重构。立足身体主体性、感知性与互动性,探讨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由“知识本位”提升为“素养本位”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技术讲解”到“知识构建”,“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能力整合”到“意义反思”的实践超越中,探寻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生成的教学变革。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曾用他的记忆方法——在脑海中搭建虚拟记忆宫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当时的他是想以此引起中国人对他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对上帝产生兴趣。在今天,互联网设备持存着我们外化的回忆,成为一座巨大的,充满废墟的宫殿,即便人们会忘记,数据却不说谎。我们的身体曾创造了具身化(embodiment),甚至在古老的记忆术中,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也作为记忆的媒介出现,它映射着身体隐喻与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字媒体让真实的对方逐渐消失于无形的当下,我们的身体是否还在为持续继续记忆这个世界而发挥着作用?或者说,我们如何走出认知科学的框架,在信息科学和控制论的背景下,寻求一种虚拟身体的替代制造方法,以便重新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