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金代,朝廷自上而下授予官员或者行省等地方机构便宜权。便宜权授予多集中在军事领域,此外在行政、经济、司法、交聘等方面也有便宜权。便宜权授予群体主要是女真人和汉人。金代便宜权的变化与政局演变紧密相关。金前期,金中央有效掌控便宜权,便利官员和地方及时处理军政事务,在控制地方权势的同时维护中央权威;金后期,地方便宜权滥授,权势膨胀,威胁中央权威,金朝国势走向衰微。便宜权的演变揭示出金朝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势此消彼长的变化关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中编号“北大附T2”和“北大附T3”极为特殊,形质为贝叶型,字体为楷书体,并在回鹘文中夹写有引自《金光明经》的汉字。T2 的页眉为“顺次,第一”,T3 的页眉为“附加,第二十一”。与《金光明经》回鹘语译本的对照表明,其并非是胜光译本的简单抄本,而是基于《金光明经》进行再创作的行愿类文献,其特征与国家图书馆藏GT15-64 和GT15-25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T3 页眉中的“第二十一”表明该文献具有一定规模。该文献对回鹘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将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文物公司、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等机构收藏的敦煌文献进行缀合研究后,进一步表明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为当代敦煌学研究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本次缀合对于补充《敦煌道藏》以及解决文献的时代、定名、出土地等相关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文献中有一千余份“兑废稿”,其中六百余份写卷中标有“兑”及相关文字。“兑”等文字是纸张存在错误需要报废的标志。“兑”类文字大量出现在佛教抄经经页上,是佛教抄经活动的产物。将它们还置到佛教抄经流程和制度设计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兑”是“脱”的省写,是负责验收抄经的校阅者在发现和确认经卷存在错误后,在经卷上给装潢者标识的指示性符号,意为让装潢者将有错误的经页从经卷中“脱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唐人李荃所著《阃外春秋》部分保存在P.2668 和P.2501 两份敦煌写卷中,是仅有的成于唐朝的通代编年体战争史。通过梳理P.2668 写卷前献书表,对《阃外春秋》编纂主旨,现存各卷内容取材,体例及叙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深入讨论当时官方意志和学术风气对编纂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P.3223 《勘寻永安寺法律愿庆与老宿绍建相诤根由状》是目前所见相对完整的敦煌僧人民事诉讼案卷之一,反映了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审理程序大致包括四个环节,即诉讼人提起诉讼、官府立案受理、官员调查取证和审判官判决结案。负责案件的官员主要通过讯问当事人来调查取证,查明案情。此案中除了有当事人的陈述,还要签字画押以保证其所述的真实性,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证据体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在初唐、中唐、晚唐,《寒山诗》分别经历了由闾丘胤、徐灵府、曹山本寂的三次编纂,由此塑造出了三种寒山子像。 此诗约三百余首,其内容除了前两次编纂中的“述山林幽隐之兴” “讥讽时态” “警励流俗”这三种,还有第三次编纂时开始出现的具有佛教味道的、咏歌南宗派顿悟禅精神的偈颂性之诗。 《寒山诗》中有部分侧面言及人性之处。 其中《下愚读我诗》与《上人心猛利》中出现了不平等之性三品说的用语,而《智者君抛我》中却表现了对性三品说的批判态度,以其不但使当时由智者、中人、愚者形成的社会四分五裂,又使人们失去了人性纽带而产生孤立感和异化感;《世有多事人》中还出现了平等之真性思想。 像这样对性三品说既容许又批判的复杂态度、相互矛盾的人性论之共存、及其超越“圣俗”的努力,正是《寒山诗》的魅力所在。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构建河流伦理话语,既可深化人们对人类与河流之间关系的认知,又会改变人类与河流的相处模式。 构建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不仅要关注现实河流开发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古代河流开发与治理尤其是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中汲取经验教训,让河流伦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表述,而是化为具体的案例,并且在历史经验的指引下,坚定河流伦理所追求的目标———人与河流和谐相处。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先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的主要试验场,并在黄河开发与治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对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深度挖掘黄河治理与黄河文明中的实践智慧,结合河流开发与治理之于黄河文明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基本内容,可为世界河流伦理的话语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汉高帝朝东宫是关乎汉家制度存续的核心建制,既体现了帝室吸纳周秦故事的传承理念,也展示出对儒学礼制的包容态度。 汉高帝因利乘便设置太子及其从臣职能,东宫礼制因而呈现出“便宜”的特征,儒术因以礼学之长为高帝所用。 儒生受命教谕东宫后,将“宜适”之礼引入帝室。 与高帝杀伐果决不同,东宫展示出汉家政制温和的一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先秦时期,华夏各族群普遍具有较强的即兴歌舞能力。这种能歌善舞的品性主要表现为院集体聚会中男女对歌活动比较常见,平民往往通过即时性的歌唱、讽诵等形式表达意见,高层政治人物大多能即兴歌咏,贵族阶层非常重视歌舞教育。战国以后,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参加集体聚会的参与度和自由度大幅降低;国人阶层消失袁国人通过集体讽诵批评时政的习惯不复存在;贵族歌舞教育全面衰落;儒家礼学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说,这些因素导致民众的即兴歌舞能力趋向衰退。东汉以后是大众即兴歌舞活动急剧减少和能歌善舞之才明显弱化的时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尚书·吕刑》主旨,《书序》说是吕侯为穆王训夏赎刑,然全篇并无夏朝痕迹,所记为从蚩尤、三苗、伯夷以来,社会从暴政走向刑法、德刑的大脉络,当属周人所述先秦司法史。篇名犹言“吕侯说刑”,前半篇论刑之渊起,揭示三苗“德刑”之伪。后半篇论如何建设真德刑,涉及德之缘起、学理、结构、价值等大本大原问题,以及审案程序、疑赦从宽、典狱守则等操作规范,足见周人德刑思想的体系已在理论与制度层面上成立,其深意则是为刑安装“准星”,使之能精准除恶,故反复论德,而未渲染如何用刑。《吕刑》所谓德刑,并非儒家之德与法家之刑的简单相加,而是“德之刑”,犹同篇所言“祥刑”。各国皆有刑,而以德字加诸刑字之上,强调刑必须在德的指导下使用,则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所特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提交时间: 2024-10-24
摘要:宋初地方官制一体沿袭唐末五代,故既有盛唐之旧制,又有藩镇割据对地方人事侵越之遗风。元丰改革后,宋中央行政官制大体回归三省六部体例,而于州县官制则尚未顾及,“独选人官称未正”,仍实行幕职、诸曹双系统官制。宋徽宗时为改变地方官制中名实混淆、升迁过速之乱状,分别于崇宁、政和年间两次改革州县选人官制,以使事体归一,扩助吏员,一度建立起单系统地方属官制度,其分司制衡的精神也在减弱。北宋灭亡,南宋复旧,此次改革存在20余年后终归夭折,但分司原则又得以延续。徽宗时期州县分曹置案改革是宋代回归盛唐地方行政典制的唯一努力,第一次在政治制度方面实现了地方与中央政务六事的对口衔接,是明清地方政务分为六事的制度渊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清中后期,随着内地民人的涌入开垦,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内蒙古地区的牧场面积逐渐缩小,农牧民间对于有限牧草资源的争夺也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蒙地牧民对牧草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部分牧民为生存开始结合农区畜牧生产方式,进行一定规模的打草储草,并通过为周边省县农商提供牧场、草料或代为放牧等方式获取收益。另一方面,蒙地牧草的价值化与商品化程度逐渐提升,不仅出现了买卖牧草的现象,部分蒙旗更将牧草的相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动荡社会环境、蒙旗社会旧有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上述牧草利用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相对有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游牧生产体系的瓦解,并为此后内蒙古畜牧现代化的起步与探索提供了条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嘉庆时期民间日常交易中,铜钱依然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交易通货。就全国而言,百姓日常使用铜钱和白银的频率约为7:3,即有70%的交易用到铜钱,30%的交易用到白银;在北方这一比例约为6:1,在南方约为2:1。高钱区与低银区、中钱区与中银区、低钱区与高银区基本对应,大体按照自北向南的序次分布,表明自北向南行钱频率呈现阶梯式下降,行银频率则呈现阶梯式上升。在北方的高钱区,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会使用铜钱,但行银频率非常之低,有数个省份甚至不足3%;而在华南和西南的高银区,行钱频率会降至50%左右甚至不足30%,而该地区的平均行银频率超过60%。这种南北银钱行用格局主要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高银区又可分为银元区和银两区,前者包括福建、广东,后者包括广西、贵州和云南;江浙地区使用银元的频率并不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宋会要辑稿》中选录的乾道六年二月五日南宋臣僚《奏议》的文字,记载了南宋初发行东南会子后,钱荒加剧,银产增加,但宋廷府库中既缺钱又缺银的问题。臣僚认为一旦战事发生,纸币难行,以银代钱,无往不可。建议宋廷未雨绸缪,设专库增贮银两,以备战时之需。《奏议》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孝宗认可并付诸实施。这从一个侧面具体反映了南宋初年白银货币化实现的程度,并对银两货币地位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近期公布的荆州胡家草场岁纪简为学界重新审视汉初货币制度提供了新资料。以往学界多将《史》《汉》中的“八铢钱”与出土简文中的“八分钱”相混淆,实际上二者并不相同,八铢指重量,八分为钱径。通过对比胡家草场岁纪简的内容,可知史籍中记载的八铢钱,应为八分钱之误。八分钱并不是吕后专门发行的一种新钱,它是对直径达到8分标准之上钱币的一类统称。吕后推行八分钱制,旨在规范市场用钱标准,避免钱币越铸越小。长期以来,学界依据《史》《汉》记载将文帝“更造四铢钱”与“除盗铸钱令”的时间均定在了五年夏四月,而胡家草场岁纪简却揭示出文帝是先放开私铸,六个月后才发行了四铢钱。如此安排,不仅缓和了中央与诸侯王、地方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通过称钱制保障了新钱的发行与流通,遂使四铢钱成为汉初流通时间最长、质量最稳定的一类货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乾隆以降,伴随着川江水运繁忙,水上盗匪日益猖獗,给沿江官、商、民造成了严重危害。巴县官府主要依靠水保甲防范与治理水上盗匪。水保甲作为一项常设制度,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乾隆年间,巴县官府编联沿岸的居户和船只。嘉庆时期,官府在沿河地带设立定点稽查的水卡。咸同年间,官府增设了流动梭织的巡船和护卫的炮船。巴县官府治理水上盗匪的举措日益繁多、具体,但却收效甚微。官府无法有效管控水上盗匪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水域社会的流动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山西商人从明中叶起凭借独特优势开辟出一条连接内地和蒙俄的商贸之路,并在蒙俄商贸中形成了以解决经商语言障碍为主要目的的外语读本经商教程。外语读本卷帙浩繁,包含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的茶叶、布匹、杂货、毛皮和牲畜等商品买卖门类;反映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依循市场需求、把控成本预算和服膺名誉口碑的贸易购销准则;涉及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有关吃穿住行、天文地理和言语杂话等过活生息的语言信息。外语读本是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经商生活的外语学习教材,对其商业贸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实为山西商人经商经验和智慧的写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奚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唐代,奚人保持与唐中央的密切交往交流,向心于唐,认同华夏,这在奚人家族墓志中有明确的反映。奚人家族墓志中将族属归于黄帝系的记载与文献所载奚族为东胡系民族、源出宇文鲜卑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书写缘于唐朝“华夷一家”的民族理念、奚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及奚人家族“不外于中华”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奚人的华夏认同。奚人的华夏认同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深刻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