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低碳视角下农业集约化、绿色化与资源再生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的定位和政策建议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力量不断引发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压力较大、要素减量增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潜力仍需释放、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转型、相关制度规范亟待健全等重点问题,在思路上,统筹考虑供给安全和减排效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要素减量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低碳科技供给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加速形成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举措,从要素、产业、制度层面综合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演进 ———基于452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52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析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总体上经历了孕育期、萌芽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集生态理念、操作要点、控制手段于一体的畜牧业碳减排政策体系;纵观其演进过程,碳减排政策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空间特征,政策定位多集中于回应现实的减碳需求,政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政策内容逐渐从模糊向具体演变。今后应精准识别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构建健康的畜牧业碳减排制度环境,完善畜牧业碳减排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畜牧业碳减排政策实效。

  •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转型路径: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市场演进的视角,结合传统生态智慧、数量型经济增长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文章揭示了“双碳”目标下农业转型的理论渊源,进而分析了农业转型面临的“薄市场”挑战及其成因,提出了依托市场机制驱动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农业既要通过减排和增汇减缓气候变化,又要增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尽早关注农业转型可以防范“吉登斯悖论”,并降低“双碳”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然而,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功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存在价格生成困境,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投入与收益获取在边际上维持均衡,并使得以低碳农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部门的价值与经济社会其他部门的“价值”相均衡。

  • 空气污染、排污权交易与区域环境质量提高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探索SO,排放权交易政策在中国的可行性,并逐步在不同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样本,选取各省(市)被批准为国家SO2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确切时间作为政策干预时间点,采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对 SO₂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第一,SO₂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工业SO,排放强度,提高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且该结论稳健可靠;第二,SO,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污染末端治理与生产前端管控这两种污染治理方式实现了减排,且这些作用途径对SO,这一污染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第三,若试点地区的政府环境治理意愿越强,但政府实际环境治理力度越弱,则SO₂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发挥出更大的减排效应,同时高度市场化地区的大气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提出应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针对性、指向性和引导性,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减排潜力。

  • 生态财产权的类型化建构与制度表达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财产利益的要求,引入生态财产权概念,从外在和内在的类型化两个方面单独探讨供给主体生态产品财产利益的财产权建构。研究认为,生态财产权是供给主体对所供给生态产品的财产权利,是自然资源财产权的结构延伸以及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补充,有坚实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基础。此外,在类型建构的基础上,应遵循权利演进逻辑,以生态产品供给的需求、界分技术的支撑和利益结构的变化为限度,从单项和整体两个方面拓展生态财产权的类型,明确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内容,实现其内在和实质的类型化建构。同时,完善生态产品的登记认证、抵消和移转制度,为生态财产权的生成和实现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 产业集聚对中国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各省区农业净碳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两极分化严重;与2000年相比,各地农业净碳效应已出现均衡化趋势,整体梯度差异逐渐趋于收敛,高值省份数量增加且变化较大,低值省域数量减少且变化不大。产业集聚与农业净碳效应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二者之间呈现“正N”型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净碳效应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实际影响来看,区域内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促使农业净碳效应量增加1.621%;除此之外,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正向效应但作用力度要明显偏弱。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表现为区域间溢出和区域内溢出。具体而言,邻近地区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可促使本地农业净碳效应增加2.286%,而本地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后因受反馈作用自身农业净碳效应还会额外增加0.060%。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经济的转型路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前,生态经济的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绿色升级,这对生态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位置,旨在通过法规、技术、教育和国际合作多方面的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转变。关键领域如政策激励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态经济转型的主驱动力,而教育普及与社会认知的提升也被视为基础支撑。生态经济的转型路径涵盖了效率管理机制的应用、监测与反馈系统的建立、长远与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及策略的调整与优化,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内众多部门的密切协作,还依赖跨国界的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本文探讨了我国在推动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分析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与机遇,并挖掘了各项政策实施后的潜在收益与挑战,以供参考。

  • 全球气候治理中日本的“JCM”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摘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难度不同,因此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均有国际合作方式的设计。日本政府2013年启动的“联合碳额度抵换机制”(JCM)通过不断增加伙伴国的数量,加速传播其领先的低碳技术、产品、系统、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开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并收获这些技术或项目所实现的一部分温室气体减排或者移除量。本文采用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研究了JCM机制的基本逻辑、JICM在日本实现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了一个日本资助柬埔寨开展的“森林砍伐和”(REDD+)项目。研究发现JCM作为日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有完善的制度、机制、体系;同时JCM项目也涉及到一些值得商權的安排。JCM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对我国有多重启发,例如应重视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梳理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作出的真实贡献;吸取教训,慎重采用有争议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论。

  •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道路与前景——基于文明形态与“现代化悖论”理论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明形态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也是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与地位的重要理论。近代以来,中国在追赶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需要不断破解的“现代化悖论”难题。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乡村破解了“现代化悖论”难题。21世纪以来的快速城市化,使中国乡村再度陷入“现代化悖论”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再度破解了中国乡村“现代化悖论”困境。生态文明导航的乡村振兴大逻辑是: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导航标,乡村文化复兴与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之魂,基于“两山”理论的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康低碳的乡村生活方式是乡村最大优势与魅力,实现全生态化、零污染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只有大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破解“现代化悖论”难题。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生态系统治理经历了从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生态发展潜力和服务价值,但是目前国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仍面临着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核算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挑战。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大类,其中政府主导型包括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补偿,市场主导型包括生态标签、生态休闲和旅游、生态系统服务贸易。未来应从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经营开发路径、健全核算指标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水平。

  •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使用2008—2020 年 A 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 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其成本粘性的影响效果更明显。 本文的研究证实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积极作用,将这一重要因素纳入成本粘性动因的分析框架,能够助力企业实现环境治理与成本管理的协同效应。

  • 数字科技创新引领 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基于京东物流的案例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业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科技作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产业竞争格局加快重塑。通过创新研发和应用数字科技,能有效提升物流企业绿色技术的投入水平,推进绿色创新,进而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本文应用扎根理论开展案例研究,结合京东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探讨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受到企业内部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交互影响;围绕基础研究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三个维度,数字科技创新能够聚集要素、整合资源、形成区域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助力物流业绿色发展。 对应作用机制,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三条主要路径,分别是能力提升路径、技术升级路径、产业联合发展路径。 本文提出的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逻辑过程,为物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启示。

  • 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产业网络关联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目前关于“双碳”的各种讨论,大多从理念与方向上去谈,而很少涉及产业层面的目标实现路径。论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全新解构“双碳”目标下中国产业网络的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为:中国产业间关联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产业间分工逐渐深化,溢出效应明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75%、61.85%和36.40%。占据重要地位的“碳节点行业”是4个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和5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属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网络中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是中国产业网络的“动力源”。7个外生属性因素具有显著性影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政策切入点。

  •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 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准自然实验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压力下,中国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以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建立多期DID模型考察新标准的环境信息公开与地区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标准的环境信息公开能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Goodman-Bacon分解、模型平均化、排除其他政策影响、工具变量法和更换被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此外,异质性结果说明,在由年龄偏大的行政人员管辖,人口素质高,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更加显著。最后,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政府治理意愿和干预能力越强时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越强。

  • 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双重审视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依靠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创新发展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为了系统性探析数字经济能否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内在机理和传导路径,实证上选取2012—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熵值法,在测算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展开面板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具有“不均衡”特征。(2)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程度为中部>西部>东部。(3)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但间接效应弱于直接效应。(4)数字经济的创新溢出效应呈现显著的双重门槛“非线性”特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区域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 如何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基于农户认知视角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对我国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至关重要,能否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又与农户认知不无联系。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黑龙江垦区44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农户存在化肥减量化施用的空间,提高农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水平对化肥减量化施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呈现异质性,在中高分位点上农户认知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为尽快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水平,而且要关注中高分位点上的农户认知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认知水平。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为衡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情况,论文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两个维度构建包含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年提升,得益于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水平保护较高质量发展进展更明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时空上存在区域性、累积性差异,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具有东部高于西部、差距保持的特征,高水平保护总体上具有南部高于北部、差距缩小的特征。针对评价结果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参考。

  • “双碳”目标下能源碳排放驱动机制及脱钩水平 分析 ——以东北三省为例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选取2006—2020年东北三省面板数据,对其能源碳排放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基于Tapio脱钩指数、追赶脱钩模型考察东北三省脱钩状态和与标杆省份的发展差距。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2006—2020年的能源碳排放总量先上升后下降,即呈倒“U”型曲线;东北三省能源碳排放量总体呈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分异特征。(2)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别是促进和减缓东北三省能源碳排放的关键性因素。(3)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脱钩,具备碳达峰的条件,辽宁省脱钩类型复杂,尚未实现脱钩。(4)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与标杆省份追赶脱钩类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