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在人工智能的创制问题上除了单纯注重其智力内容方面的风险防控,还应该看到“形式感觉”对其情感与行动范式的显著影响作用。人工智能的形式独立性启发人们应从对于“内容伦理”的过度重视转向对于“形式伦理”的合理把握。这要求人工智能的创制者谨遵各种建立在以往“经验平移”和“猜想”基础上的形式创造伦理。与此同时,未来每一具体的人工智能本身固有的“形式幽深性”还会引发人们对于“形式黑洞”的特别关注,这引出了一种对于“形式间性”伦理策略的尝试性讨论。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6
摘要:本文从哲学创新理论“系统交换论”出发,从哲学角度讨论了重建粒子标准模型的可能性,属于理论物理的哲学思辨,提出了“引力子是大尺度规范玻色子”的猜想与假说,不过尚缺少数学几何解释,以及物理实验验证。其中还有很多疑问待解,比如引力与暗物质暗能量的数理关系,量子纠缠的隐变量超距交换的可能性等。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人类社会系统的演化,其质的跃变或革命,不常见。常见的和大量发生的是事物细物润生的演绎,是事物一个个平滑地过渡生长。这种演绎和过渡,我们一般可用人类社会系统量的变化规律来描述。然则,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表达或表述?系统交换理论之三链学说对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分析,尝试给出某种程度的解读。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人类增强技术在不断崛起与演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助推着人类多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催生着人类个体工具化和自我物化的人性异化风险。在增强到异化的人性命运视场下,人类增强技术在自由、平等与公正等层面产生了深刻的伦理困境。通过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实现技术理性的重构,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框架以实现人性关怀的复归,推进技术治理与公正分配以实现社会协同机制的完善,可以助力消解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抵达技术进步与人性价值的和谐之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智能拜物教”作为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思潮,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与盲目崇拜。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审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异化是“智能拜物教”的生成根源;“智能拜物教”的本质在于资本逻辑与技术决定论的系统共谋;超越“智能拜物教”需要重塑技术与社会关系,致力于“科技社会主义”的构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又助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亟需进行变革。值此背景,《封锁之后》一书通过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状况的反思,表现出社会个体在经历封锁后的蜕变过程,运用哲学寓言及隐喻的形式讨论人类世界中存在的政治、伦理甚至宇宙学冲突,从盖娅政治生态观的视角分析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作者强调,地球上生命的实体正日益受到人类的控制与威胁,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提出超越“强纲领”中的其他对称原则,倡导开启行动者议会、生态理想国,发起重构盖娅的制度变革,但并未就该制度建构的行动者的设置进行充分的论证与提供更多的细节。本书为在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从“夸克禁闭”问题提出后,就引发科学与哲学上的激烈争论,被学界称为认知物质属性的一大科技哲学难题。目前,科学家们已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方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把握了夸克物质的内在属性,并对“夸克禁闭”的生成机理和重要特征作出一定的科学性解析,对于人们正确认知“夸克禁闭”引发的科技哲学问题,理性澄清“夸克禁闭”的认知误区具有重要启示。因此,深刻揆诸“夸克禁闭”问题的提出缘由,主动辨析“夸克禁闭”的科技哲学诘问,积极彰显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不但是极大深化科技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自觉捍卫科学认识观的必然选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提交时间: 2024-10-24
摘要:基于贝克“风险社会”在当代的具象化体现——“元宇宙”为切入口,借鉴布迪厄“资本—惯习—场域”的实践分析视角,按照“要素—制度—结构”的逻辑对虚拟数字空间中的公共安全风险进行逐层解构,创新性提出虚拟数字空间的“场域治理”框架:首先,在要素风险治理层面,一是依托零信任安全架构的数据保护,二是围绕用户画像的数字身份控制,三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数字资产管理,从而实现制度与技术的同构整合;其次,在制度风险治理层面,应基于数字孪生层与数字原生层实行法治的“分层治理”,应依托公共理性与道德约束实行德治的“柔性治理”,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最后,在结构风险治理层面,既要规范数据伦理,实现深度学习的伦理转向,又需注重价值敏感设计,实现智能算法的人本转向,最终完成工具理性的价值回归。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利用算法和模型等先进手段创造和生成内容的智能化工具,生成式AI依靠技术创新的引擎驱动、数据资源的深度赋能、智能产业集群的融合、运营决策模式的优化升级,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强劲动能。然而,尖端技术创新应用复杂、伦理与法律界定模糊、数据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风险、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局限以及高层次人才的供应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生成式AI潜能和优势的发挥。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困境,必须强化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应用的破壁动力、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伦理法治体系、构筑释放数据价值的安全防线、优化高端人才的培养策略、推动经济体制适应性改革,从而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夯实基础并提供持久的动力。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认知科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勃兴交互而行,人工智能语言的认知基础以认识论为前提,具体体现为“人”与“类人”对智能世界进行的合法性改造。超人类主义的讨论以及算法的实践本性表明,人类思维存在着能动性。在人工智能语言的认知范畴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贯穿于认识论和存在论的一体化过程。“自我意识”不能成为机器智能“人型逻辑”预设的充要条件,从“人机智能交互”到“人机智能共生”,再一次证明了人工智能语言与“自我意识”本能的互斥性。因此,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语言可以生成人类“默会知识”这一悖论逻辑,在智能框架内挖掘“行动中的知识”和“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要突破人工智能“人型逻辑”的分析范式,重新理解人工智能语言与人类意识的互构关系,遵照学科知识生产革新的分类发展方向,建构价值性关联和工具性应用的学科平台,驱动人工智能在语言知识领域的发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且未曾中断的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又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文明而成就今天的中华文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如华夏、中华、诸华、诸夏、中夏、中土、中原、神州、中州、九州、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其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到底蕴藏着什么魅力,让几千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宅兹中国”,并以“中国人”自诩呢?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是今人使用简体中文的源头。本文立足甲骨文“中”的文线结构,试图追本溯源,寻根觅珠,发掘其道简理正、放之自然皆准的高效动态平衡本真源意,将泽被古今的先人信仰图腾与智慧结晶合浦还珠,以事天人合一的中庸盛世!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盾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节点和最新样态。随着以 ChatGPT和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升级选代与日常化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趋成为推动人类公共性扩张和变革的关键要素。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带有“反公共性”的逻辑,数字生产资料作为数字劳动的产物被数字平台所有者私人占有,其发展与公共性产生了严重抵牾,私人所有”的数字平台所炮制的“公共使用”的美丽骗局更是进一步蚕食了公共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下人类公共性的消解突出表现为公共性主体渐趋“自我中心化”公共性信息渐趋“同质茧房化”公共性领域渐趋“碎片分裂化”。基于此,揭露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公共性逻辑,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发展平台社会主义,呼唤数字技术公共性本质的价值回归,引导数字技术公共性放应的发挥,不失为重建人类公共性的现实通道。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人工非智能是指那些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劳动,因其鲜为人知而被称为“幽灵劳动”。它主要承担客体信息传递与智能行为实现的角色,构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以众包劳动与外包劳动为主要模式。人工非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工智能二进制协议”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兼容的矛盾。因此,人工非智能其实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一个短暂的“混合态”,其本质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后,由于新的生产资料尚未成熟,资本为保证剩余价值攫取而吸纳的剩余劳动。而人工非智能之所以“幽灵化”,是宏观上资本的“脱实向虚”和数字主权的缺场、中观上职业承认机制的结构失衡、微观上堆栈层级的用户界面遮蔽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ChatGPT 的横空出世重启了人工智能与人机关系走向这一经典议题。我们不能仅通过观察,分析和预测技术智能化发展过程就先验地推演人类工作模式的未来图景。严格意义上讲,这既是一个技术命题,也是一个制度问题,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充分考量其背后的经济动因。任何关涉“替代论”的未经审慎的批判必然会蔽审思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工作图景,社会分工模式、人机协作关系等多维“视角"背后的真相。在对人类工作未来图景的“预思”中必须把握技术哲学视域外的经济哲学视域并洞悉技术逻辑背后的资本逻辑,如此才能真正还原出智能技术下人的解放逻辑所根植的社会分工历史语境,进而彻底“反思”未来应遵循的劳动伦理准则,最终依凭关于人机关系的哲学审视“虑思"哲学发展的“自我否定”和"他者否定”危机。必须将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诸种猜论置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构境中进行反思和批判,任何关涉人工智能超历史、超人类、超现实的争鸣或证明都必须接受时代和实践的终极检审。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人类“公有制”面临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自由的有限性,运动的失控等多重责难。当代新兴增强技术产生了“超人类”,即人作为物种与新兴增强技术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人类增强是对马克思“现实世界"和“人的世界"概念的再释义,特别是人类增强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指向“公有"的未来时态。在新兴增强技术下,以碳基-硅基互联为基础的新的共同体形成了新的“集体生产力”,这是人类趋向“公有”的原动力。在人类增强“强集体力"命题下,人的发展将以更为丰富的场景和指向性超越传统生产关系。新兴增强技术对于“公有"的最大贡献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能力差异,消灭了公平的“不公平前提”,为“公有"清除了“私有的初始条件”,极大地丰富了“公有”的公平本质。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元宇宙本身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就思想而言它具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余韵,即形而上学是其古典形态,而之后则是乌托邦形态,虽然目前元宇宙并未实现,但是已经步入元宇宙的情境。因此元宇宙不能仅从技术维度透视,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其虚假性就在于形式上撇除了客观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关系,承诺了一种虚构的象征性理想现实,但是元宇宙始终是具体社会关系下的元宇宙。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真实性,始终是致力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推进,是一种实践性的真实界域,可以说其既是对理想的元宇宙形态的技术性层面的推进,也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化过程。元宇宙所包含的理想社会层面的建构始终要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确切地说是要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否则也只是资本价值新的增殖域。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理論本身已然蘊含著豐富的技術思想,這一技術思想包含著從技術性的起源到技術物的進化的全過程。筆者在揭櫫梅洛-龐蒂技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西蒙東對技術性的起源和技術物的進化問題的追問,提出技術進化的兩次「分離」模式。第一次分離是作為個別的現象身體從作為普遍事物意義的肉身當中的分離,這次分離的結果是身體作為「技術個體」的出現;第二次分離是技術物和技術系統從身體體現狀態中的分離,身體反而成為技術物和技術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次分離的結果是「技術組合」的出現。隨著上述兩次分離,身體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也發生著相應反轉。
分类: 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视频助理裁判(VAR)技术的运用所引发的争议可以看成是康德式空间二重性难题的实践延伸。一方面,足球运动的空间性作为“物理空间”意味着裁判员只能通过特定的视角来吹罚比赛,错判、漏判成为不可避免的,这就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足球运动的空间性作为“几何空间”意味着裁判员得以通过VAR技术从特定物理空间中摆脱出来,以上帝视角审视比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判罚的准确性,但却破坏了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空间”作为第三条进路不仅有利于破解传统空间的二重性难题,而且也有助于重新思考足球比赛的公平性问题并甄定VAR技术的应用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