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因应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治哲学研究勃然兴起,取得了很可骄人的成绩和重要的社会影响,成为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理论生长点和亮丽风景线。在政治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对政治哲学的定位、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政治实践中存在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政治决策涉及多种重要价值的比较和权衡,伦理价值或道德价值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价值,如以伦理学为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或以某种理想的“好政治”“好生活”来推论出政府行为“应如何”,这种研究范式势必难以解释和揭示政治生活的复杂性,也难以起到指导性作用。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哲学,需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价值、批判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两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其中重要一条,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对进一步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10
摘要: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议题。以“治理机制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定量评估和质性研究为研究方法,通过对S省16个地级市的考察发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规则民主化、基层文明和谐化、公共安全综合化是基层治理治理效能提升需要关注的四个维度。其中,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衡量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指标。因此,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充分发挥居民评价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欧洲政治正处于传统政党和新兴政党力量消长、政党和社会互动关系调整的动荡变革期。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情况表明,中右翼党团和中左翼党团主导优势继续减弱,中间派缓冲力量明显萎缩,政党格局碎片化更加明显。与支持率企稳回升的中右翼政党和持续攀升的极右翼政党相比,左翼政党整体跌势放缓、分化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选民支持基础脆弱、民粹主义持续冲击等因素制约了欧洲左翼政党的理念创新和力量提升。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政治生态持续分化、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欧洲左翼政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将长期存在。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在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关于欧洲的传统乐观主义叙事让位于民族主义和疑欧主义叙事。从选举结果来看,尽管传统主流政治力量仍然维持多数地位,基本把控了欧洲政治大局,但由于中间派欧洲自由民主联盟以及绿党力量下降,其控场能力已经大为减弱;极右翼民粹主义力量大幅增强,推动欧洲政治格局持续右转。极右翼力量的增强可能导致欧洲社会政治议程发生转变、欧盟成员国政局动荡、欧洲一体化不确定性增加,并影响欧盟的移民、环境和安全政策。伴随欧洲政治右转和国际格局演变,欧盟将更加关注地缘政治竞争和经济安全。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与重程序轻实质的西式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它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在民主从价值理念向制度形态的转变中’将人民作为逻辑起点与核心的实质民主为程序民主提供了制度韧性(在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中’将人民纳入政治运行轨道的程序民主为实质民主提供了保障和支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进程中’实现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发展’二者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意愿等心理机制是决定民众积极有序参与反腐败活动的重要因素,反腐败效能感概念的提出与测量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学理性探讨。反腐败效能感涵盖民众基于自我能力认知的内部效能感和基于对反腐败政策发生效用的外部效能感,其中对于具体反腐败政策的评价、对于不同层级的官员廉洁形象的评价以及对于反腐败参与意愿的倾向性态度等是中国本土的独有特征。基于民众反腐败效能感的微观测量为构建反腐倡廉宏观方略的长效动力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严治党背景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的知识积累和政策咨询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人民政协是加强数字民主建设和推动数字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载体,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民政协的履职工作,有益于优化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凝聚共识功能,提升人民政协的协商能力与治理水平。数字时代的民主实践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契合了全覆盖的民主价值,在保障政治参与和增强协商效能方面实现功能互补,数字公共领域的场域逻辑影响着数字民主运作方式,并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提出新要求。数字时代的人民政协将民主理念与目标嵌入协商治理过程,从委员履职便捷、协商机制完善、治理制度协同等三个方面健全协商治理机制。在新时代,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民政协协商治理,需要人民政协在民意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凝聚全过程共识,形成数据与知识的双轮驱动,促进面对面协商与网络协商机制的有机衔接。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作为中国民主实践创新的独特标识与政治表达,民生民主具有特定生成逻辑、重要的类型学拓新意义与显著发展优势。在人民中心思想引领、民生与民主功能互构、美好生活目标驱动同向发力的共同作用下,民生民主得以生成并趋向完型。民生民主是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新型现代民主,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有助于维权与维稳深度耦合,持久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民生民主深化进阶不仅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要求,也是迈向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应然之举。走好中国民生民主行稳致远的优化完型之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持续推动民生实事民主化治理,引导有序扩大实质性政治参与,发挥数智技术的赋权增能优势,完善民生民主的深化发展机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于晚清王朝遭受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的强烈冲击的历史情境之中。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概念。此后,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贯穿了近现代中国从政治观念、政治人、政治组织到政治制度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换言之,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划分为民族主义的观念化、民族主义的组织化和民族主义的制度化三个递进式强化的历史阶段。在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强烈催化下,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民族政党的崛起到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可以概括为:始于中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成于民族革命政党的崛起,定于“政党—国家”的确立。这一历程可以高度概括为“民族主义(者)通过政党缔造国家”。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从秩序的合法性建构及其维持的视角出发,以新加坡、美国和尼日利亚为经验证据,可以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秩序关系划分为一元化秩序、多元化秩序和碎片化秩序等三种理想范型。一元化秩序与国家中心论范式相对应,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自身,因而国家的地位高于社会,其内部秩序的维持仰赖于一个高度严密化且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主导的规则体系下,所形成的从属性合作关系,即强国家-弱社会(如新加坡)。多元化秩序与社会中心论范式相对应,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个体自然权利的有限让渡,因而社会的地位优先于国家,其内部秩序的维持仰赖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共同认可和遵从的规则(宪政)体系下所形成的契约性合作关系,即强国家-强社会(如美国)。碎片化秩序与互动论范式相对应,认为国家缺乏足够的权力,因而与社会相互疏离,二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取得压倒性优势来形成从属性的合作关系,又无法达成持久稳定的契约性合作关系,其内部秩序经常陷入无规则暴力的困境之中,即弱国家-强社会(如尼日利亚)。因此,从秩序的合法性建构及其维持的视角出发,可以建立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分析框架,来实现古典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合法性建构与实证分析之间的统一性。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22
摘要:如果不考虑原初样态等因素,仅从现存文本的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分为三个论题单元:第Ⅰ~Ⅱ卷为第一单元,论题为城邦;第Ⅲ~Ⅵ卷为第二单元,论题为政体;第Ⅶ~Ⅷ卷为第三单元,论题为教育。这三个论题之间为互涵、互摄的关系,可称之为三一结构:在第一单元,城邦等于政体;在第二单元,政体决定城邦;在第三单元,教育实现最好城邦和最好政体。教育是《政治学》全书的顶点,是古希腊政治文明传统的核心,是耶格尔所谓的“古希腊文化的理想”。如是理解,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难题。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9
摘要:“使命型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共识性的政治身份,坚守使命型政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政治承诺。从制度主义视角进行理论思辨与历史分析,可以对中国政治为什么需要使命型政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规律认知。通过初步构建“权力誓约”与“权力契约”的概念体系,对契约与誓约的哲学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对中国政制传统中权力誓约的历史分析,证明了使命型政党对于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必然性;进一步,探讨建设使命型政党的内在逻辑,即从权力誓约的传统路径依赖中推导出对贤能政治的必然要求,将问题聚焦于贤能政治的实现方面,而非粗浅地讨论国家与社会的契约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持续自我革命、强化自身建设的合理性做了有力证明。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2024年5月,南非举行新一届国民议会和省级议会选举。非国大在国民议会选举中所得席位不到半数,失去单独执政资格,被迫与民主联盟和因卡塔自由党等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南非政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化,从非国大一党单独执政向多党联合执政转变。南非政治发展呈现执政联盟与“进步党团”反对党联盟并立态势,且政党碎片化问题愈发凸显。非国大得票率大幅下滑是其党内纷争、腐败问题、经济社会治理效能下降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民族团结政府的建立为南非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其执政前景仍面临政权稳定性、施政协调和治理效能等方面的挑战。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议会左翼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其传统斗争方式实效较差及遭到印度人民党政府严重打压,在选举政治中逐渐衰退并跌至低谷。为应对印人党政府近年来的持续施压,议会左翼在党派关系、党群关系、党组织发展和竞选手段等方面调整斗争策略,在2024年大选中表现超出预期。尽管如此,议会左翼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扩大选民基础、巩固政治联盟稳定性等方面仍然面临复杂挑战。作为印度多元民主政治中的独特力量,议会左翼是对抗右翼的不妥协力量,其斗争策略的调整有利于谷底重生,但重振旗鼓仍任重道远。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2024年6月,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赢得新一届议会下院(人民院)选举,成功蝉联议会多数席位。现任总理莫迪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二位三度出任总理的政治人物。印人党与印度教民族主义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印人党借助印度教民族主义发展成为印度政坛的关键政治力量,而印度教民族主义大行其道则是印人党胜选根本原因。印人党政府将继续支持印度教民族主义,通过推动修宪、制定和实施《统一民法典》等方式着力构建“印度教国家”,但面临难获修宪所需议会多数支持、国大党等世俗主义政党更强掣肘、南印度“达罗毗荼主义”对抗“北印度中心主义”等因素制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自16至19世纪,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得益于中央集权和民族主义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合法性两个维度上的双重建构。自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的统治精英在致力于国家建构的同时,也开始了民族建构。战争和备战在驱动西欧国家走向中央集权化的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到了19世纪,以英法德等国为模范的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国家权力的中央集权化和国家观念的民族主义化。这使得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同时拥有了强有力的行政机构和前所未有的政治合法性:它既拥有足够的权力垄断内部合法暴力的行使权,来提取应付战争和备战所需的军事和财政资源;又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合法性,来为国家的战争行动和行政行为做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