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农业经济管理
  • 印度尼西亚茶叶产业和茶叶价值链概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目前,茶叶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主导农产品,给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益处。在过去的10年间,印度尼西亚的茶叶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涵盖了上下游问题以及在地方、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层面的多方面问题。农场和非农场茶叶产业的业绩下滑,削弱了其在全球市场上与其他产茶国相比的竞争力,同时茶叶价值链各环节的利润率也出现了失衡。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国内和全球对茶叶消费的需求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不仅源于人口和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也源于消费者行为意识的提高,尤其是“Y一代”(“千禧一代”)和“Z一代”对健康产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环保的关注。为了提高印度尼西亚茶叶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在未来更具可持续性,需要印度尼西亚茶叶价值链各环节得到良好的协调和治理以及从上游、下游到市场对其进行有效战略监管,并获得所有分支系统的健康茶叶商业生态系统的支撑。通过努力实施各种措施,印度尼西亚茶叶价值链将更具有韧性、竟争力和可持续性,进而有助于实现印度尼西亚茶叶产业和茶叶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布及组态影响因素——基于TOE框架的fs-QCA 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是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求,从3个维度构建农业经济韧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 2012-2021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借助H-P滤波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模型、局域热点分析描绘农业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格局。基于组态视角,采用fsQCA并依托TOE理论框架,厘清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的多元提升路径。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共经历2轮周期波动,周期波动态势有所强化。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发展日益均衡化。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空间集聚范围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组态视角下,存在4种组态路径实现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分别是融智拉动型,要素提质型、技术主导产业结构支持型和全面优化型。

  • 产教融合助力滇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乡村振兴可以被定义为特定时空情境下“人”“业”“地”三者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状态,而产教融合因其跨界属性,为实现“人、业、地”的正向耦合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机制。文章聚焦滇桂民族地区这一特定地域空间,以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但其中面临着发展任务艰巨、产教融合作用的双重挑战。文章认为,立足现实发展条件、遵循“人、业、地”耦合的客观规律,以宏观发展规划为引领,合理优化乡村振兴的产教空间布局,增强产教融合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制度供给,推进产教融合的环境、平台及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助力滇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 不同诱捕方法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文章利用光源诱捕器诱捕法、船型诱捕法和黄板诱捕法诱集茶小绿叶蝉并统计各种诱捕方法的总数,3种方法均为每7d调查一次,以分析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变化的相关性。通过不同诱捕方法对监测茶小绿叶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源诱捕法、黄板诱捕法和船型诱捕法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即黄板诱捕法监测茶小绿叶蝉和光源诱捕法、船型诱捕法监测所反映的虫情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农村基层治理中“德法合治”的命题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治是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的显著特征 , 而当前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有待进 一步提升 , 落实 "德法合治” 是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主体逻辑上 , " 德 法合治”是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一种表达形式 ; 在应用逻辑上 , "德法合治” 是有效协同解 决农村政治生活 、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事务的基本路径 ; 在规范逻辑上 , " 德法合治 ” 要求基层村治沿着制度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相辅相成的轨道前进。 在村民 自 治基础上不断 发展 "德法合治” 实践 , 既有助于提升基层农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道德素养 , 同时也是有 效实现由 " 送法下乡”促进乡村善治的可行之策。 从实然层面看 , 农村基层治理中 " 德法 合治” 的实现思路 , 需要我们从观念 、规范 、环境 、保障等四个维度加以筹划。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结构、过程与结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也是拓展乡村公共服务惠民空间的有效路径。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应以价值共创为行动方向,价值共创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寻求生成和持续的机会。“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有助于系统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内容特征与运行机理。在结构维度上,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参与、促进组织技术同化、创新服务生态系统;在过程维度上,乡村公共服务价值共创通过数字技术驱动的主体互动与资源整合得以实现,可将其视为“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的系统过程;在结果维度上,数字技术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促进了数据能力、连接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个人价值、平台价值与公共价值在多层次网络结构中的交互跃迁。

  • 从综合农政到分化农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窘境,但在短短20年后,日本农民收入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冶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入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入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冶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奠定了“贫而不穷冶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新自由主义兴起、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 新零售背景下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路径实践———以“盒马村冶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在新零售发展背景下,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深入农业上游生产端,塑造了“盒马村冶这一组织形态和经济模式。本研究在考察“盒马村冶的产生逻辑和运作模式基础上,呈现“盒马村冶所蕴含的小农户对接现代大市场的实践形式,并运用农政分析框架剖析“盒马村冶的“生产—再生产冶过程。研究发现,盒马将“盒马村冶作为源头生产基地,打造了以“小农户—盒马村—盒马冶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市场结构。“盒马村冶模式聚合乡村社会的内生性资源和新零售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的外部资源,推动村庄内部形成稳定的组织秩序和生产秩序,从而成为一种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参与市场的有效路径。“盒马村冶也发展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户生计状况,推动农业转型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有力载体。然而,作为一种悬浮化的发展机器,“盒马村冶潜藏着不确定的产销联结、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的价值分配格局等风险。因此,需要着力构建特定的市场制度和条件,调适零售资本与乡村社会以及小农户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零售平台的市场优势和积极效用,以“盒马村冶为纽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有效对接,使新零售等数字业态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问题障碍与应对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差距、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举措。数字技术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变量。在微观要素层面,数字技术促使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中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的协作,不断催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在宏观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优化了农业生产关系,使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联通落后于数字技术应用需求,农户涉农数字技术采纳意愿不强,数字技术开发面临经济性困境,政策和改革工具与数字技术工具不匹配,以及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滞后迟滞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障碍;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还存在数字斥农、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急需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创设。

  •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逻辑思路与改革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发展:理论依据、差距与施策重点——以辽宁省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02

    摘要:农产品品牌建设可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三农”增收,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梳理现有研究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市场调查所获最新进展信息,寻找辽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品牌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施策重点:提出做强辽宁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规划先行,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经营管理,行业协会做好技术支持与文化赋能;为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社拓展渠道,推动标准化生产,多维度做精产品;为种植户提供土地流转与技术支持,增强其品牌经营意识;强化电商平台对推动区域品牌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形成消费者品牌消费激励机制。辽宁农产品品牌建设改进的思考路径可供其他区域借鉴参考。

  • 农产品电商平台用户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社会氛围调节下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受农产品特 殊的产品属性以及用户购买习惯等的影响,用户很难持续使用同一平台购买农产品。从需求、个人和环境视角出 发,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模型,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用户粘性影响机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403份 有效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期望确认、自我效能、沉浸体验显著影响正向满意度, 而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影响却不显著;满意度在期望确认、自我效能、沉浸体验和用户粘性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 会氛围在期望确认、自我效能、沉浸体验分别与满意度之间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且显著调节满意度在期望确认、 自我效能、沉浸体验分别与用户粘性间的中介作用。将社会认知理论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拓展至农产品电商 平台用户行为领域,为电商平台企业洞察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粘性提供参考建议。

  •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基于皖东S村的案例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租赁型和经营型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发展路径。皖东S村的典型经验表明,在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为了回应农村待就业群体的社会需求和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市场需求,有些村民委员会出资注册了各类村级劳务服务组织,通过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在地化劳务服务的方式获取集体收入。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过程之所以有效,得益于组织引领与村庄动员机制、规范用工与技术推广机制、灵活管理与熟人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社会效应方面,发展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闲置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新途径,在低龄老年群体劳动价值再生产、家庭养老负担减轻和村庄再组织化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际,个案村庄的经验给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实践启示。

  • 公益项目包干: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及其实现机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公益项目包干型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赋能村社组织承包完成公益项目,村社组织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实施,从而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内外力量的联动,以“政府行政赋能—村社居间统筹—农民组织动员”三重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了“政府-村社-农民”互惠关系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也显现了集体经济依托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村社组织角色的冲突性、农民参与空间面临瓶颈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发展集体经济既要外源式支持,又要盘活村集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内外联动型集体经济。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影响乡村共同富裕——基于D村和S村的双案例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 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基于广西S村的案例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 多元理性:家户制传统下的农户一家两制实践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24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怎样在实践中把握农户在食物生产上的一家两制?本文在家户制传统下提出多元理性框架,和单一理性的农业经济理论假定展开对话。本文认为,农户理性包含多元向度且相互联系:既依循差序责任,区分“自家人”和“外部人”,进行内外有别的食物生产,“让自家人吃自家饭”,带来“个体自保”,也能进行推己及人的价值权衡,在场域约束与道义反思的互构中,将“外部人”视同为“自家人”,从而“让有条件的自家人吃上自家饭”,促进“社会共保”。基于东亚家户制传统的多元理性,与基于西方农业经济理论的单一经济理性假定的对话,有助于更新农民学研究的认识基础,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发现能够促进食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小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