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修养,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现阶段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仍然面临原生态生存环境变化、人才断层和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传承以优化其发展空间,强化人才支撑以打牢其发展基础,强化媒介应用以拓宽其发展渠道,深化产业衔接以增强其发展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

  • 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审视与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随历史不断沉淀、随时代不断创新,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近年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必要之举。因此立足现实,分析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与现实困境,明确其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可行的有效路径: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融合多元主体力量;依托数字媒介支持;开展产业跨界协作。

  • 论西宁汉语方言中“个’的特殊用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宁汉语方言中的“个”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多样,作为通用量词,它可用来修饰各类名词,同时还有一些普通话及周围其他汉语方言所不具备的特殊用法。在西宁汉语方言中,“个”可用于祈使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可作为动量词在谓词后表示时间短、数量小,可构成量名结构或单独使用表示定指。文章在描述“个”特殊用法的基础上对其来源进行了讨论。表祈使语气的“个”可能是受周围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借用了与其语音形式相近的汉语原有词来表达新的语法意义,表时短、量小的动量词“个”是汉语语法化的产物,只是受 SOV 语序的影响在西宁方言中大量存在。表定指的“个”则应该是江淮官话在西宁方言中的遗留。

  • 索莱尔斯中国文化观的三个阶段及其价值定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文学的中国文化资源取径孕育了很多风格独特的法国经典作品。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当代法国作家中,索莱尔斯无疑是最具开拓意义的代表之一。索菜尔斯对中国文化的汲取,从古典中国到现代中国,从汉字到绘画,从道家到儒家,从间接认知到直接经验,都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选择。对索菜尔斯来说,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异质他者的外在参照系,更是他积极吸纳非西方文化因素推动自身文本革命的重要路径,中国文化在其文学创造力及思想体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厘清索莱尔斯中国文化观的三次发展与定位,可为检视其文本革命的“中国特色”及相应的文化逻辑提供更为深入的认知,这其中纵然可见西方视角下的各种曲解与误读,然而一定程度上也闪耀着睿智与创意之光。

  • 陈敬容的小说佚文与创作姿态——兼谈其署名“蓝冰”的文学活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 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属自传体小说。首先,这三篇小说文本较之诗歌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构成诗人情感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二佐证。其次,这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署名“蓝冰”,根据小说文本与同时期诗歌的照应可以发现,这一笔名并不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仅是诗人发表译诗的署名,而代表着对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反思与怀缅,这对理解其整体创作面貌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这三篇小说与诗人以“蓝冰”署名的其他文学活动形成呼应,并集中展现出作家独有的写作姿态,即融于生命的回应式创作与面向未来的确证式创作。

  • 推动片区综合开发助力浙江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转向内涵式集约发展的“下半场”,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城市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随着PPP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和地方隐性债务监管的逐渐严格,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新的合规性手段来应对庞大的资金需求,片区综合开发顺势而兴,成为地方政府推进资源合理配置、防范隐性债务、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有序拓展的有效方式。本文围绕县域层面如何系统推进片区综合开发进行思考,系统构建片区综合开发“3大核心驱动”“6大实施路径”和“X项具体措施”的总体思路。针对目前多数县对如何推进片区开发的整体认识不强、专业人才缺失和相关经验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加强技术支持,制定一项“操作指引”;加强人才支撑,引培一批“复合人才”;加强示范引领,打造一批“实践范例”;加强提升认识,开展系列“培训宣讲”等四点建议,以供参考。

  • 会展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会展经济以显著的聚集性、直接性、高效性、关联性和创新性优势,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助推器”、经济循环的“畅通剂”、产业升级的“撬动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手。本文通过分析会展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提出完善会展基础设施,提高会展服务能力;进行智能管理服务,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会展影响力;打造会展品牌体系,扩大国内国际市场等对策,旨在促进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向好发展。

  •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物流产业亦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两者的融合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文章旨在研究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综述和差异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优化物流网络、推动政策创新等建议,以期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物流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本文概述了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和特征,进而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其次,本文着重讨论了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打破地理限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创新和经济联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旨在利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PSDQ量表修订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摘要:目的:修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的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PSDQ(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O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量表。方法:使用PSDQ-C对4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PSDQ-C包括权威、专制、放任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三因素模型拟合良好。父亲教养方式在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 0.722-0.949 之间;母亲教养方式的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 0.671-0.926 之间。同时使用了EMBU-C量表进行了关联效度分析。结论:经本研究修订后的中文版PSDQ-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为今后开展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 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现实困境及进路探析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当前,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正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传统刑事审判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陷入困境。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增效、减负、辅助功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面临基础数据选取与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保障不足的难题,存在加剧诉讼结构失衡局面的可能,并对现行审级制度、司法责任制改革、庭审实质化改革等造成冲击;算法黑箱与应用机械僵化、价值判断缺失等技术瓶颈的缺陷也逐渐暴露。有鉴于此,应丰富基础数据来源,健全筛选机制,保障基础数据的海量与优质。在明晰人工智能应用“辅助”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其适用的案件范围与审级,重新审视黑箱问题,并明确应由法官承担错案的司法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决策追溯以及人才培养等协同机制,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稳步发展。

  • 区域协同立法的属性与原则阐释 ——以新修订的立法法为背景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2023年立法法的明确授权,区域协同立法作为我国立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在规范和实践层面持续、深入发展,回应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明晰区域协同立法的立法权力属性并提炼出基本原则,是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的重要前提。区域协同立法作为一项立法权,本质上属于地方立法权的一种新形态,为妥当处理跨地域立法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非对地方立法权限的扩张,其效力也并未突破地方范围。基于此,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应当遵循地方立法的一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严格界定协同立法的权限、科学规制协同立法的过程、有效加强协同立法的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协同立法的制度效能。

  • 论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 ——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视角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要求需要党内法规制度予以保障。相较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在调整方式上有其独特优势。党内法规以义务为本位划定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边界,党内法规制度对于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党内法规作为党内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仅应对党内关系进行调整,不应调整党外关系,其只对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党组织三组党内关系进行直接调整。但党自身特殊的政治法律地位决定了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党外关系,从而对党外关系产生间接调整作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内法规调整的要求和特点,但存在超越范围调整党外关系的问题,需要在今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予以矫正。

  • 党的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的党内法规制度完善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归口协调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执政党对政府和其他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分类治理机制。党的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制度举措,是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党内法规体系中并未将归口管理列为正式制度单独予以规定,归口管理作为新时代具有创制意义的党政机构改革模式,尚处于发展期和磨合期,仍然需要结合改革实践不断调试、完善与发展。其不仅涉及党的组织对政府组织和其他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的多重领导关系和管理关系,更涉及党的组织工作层次的合理划分以及工作机制的分类推进等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现阶段,党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虽不具备通过制定专门党内法规进行统一规范的立规条件,但应当以《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的修订工作为契机,在明确党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本着规范主体、规范行为的原则,完善归口管理的一般性原则规定,为其制度的体系化完善打好坚实基础。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 需要范畴及当代价值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它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绝对的核心,需要不仅失去了 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反而成为被资本操控和利用的对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生存于劳资关系中,人的需要完全依赖于 资本。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需要范畴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看到需要的 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应重赋需要的真实意义,并发展与满足更 为全面丰富而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需要,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唐诗所见荆州山脉探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前人对于唐代荆州诗的研究侧重文学评论,而较少关注其中自然地理的书写。事实上,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唐代流传于世的地理文献较少,因此不妨采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史料”,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揭开唐代荆州自然地理的另一番面貌。同时,考虑到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因素,还应结合其他文史典籍进行辨析,从而发掘诗歌中讹误或虚构的成分,通过诗史互见、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全面地剖析、还原唐代荆州的山脉特点。在唐代典籍记载寥寥的情况下,诗歌留下了当时的山川影像,并在文化层面反哺自身、滋养后世,呈现出良性的文史互动。正是由于诗歌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留存性,故可以与历史相参照,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补充和细化历史记载。同时,诗歌所记录和构建的山川影像经由辨析、还原,也有助于后人想象当时诗人眼中的画面,并感知其心中的情感。

  • 远与亲:魏晋南北朝山水人物的生命精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远”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人物品赏及艺术表达中增添了“亲”的内涵,由此显现出生动的个体生命精神。自老庄哲学赋予“远”以超越性以来,“远”的道体特征与形而上的生命意义成为根本,个体生命亦融入宇宙生命之中。在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与山水审美的个性自觉影响下,“亲”聚焦了“远”的生命意义,在天人相亲、物我相亲、道器相亲几个方面丰富了“远”的美学内涵,重新指向士人个体。同时,“远”与“亲”进一步融入了山水诗画领域之中,在审美形式、审美对象和体验层次等方面突出了个体生命的表达,强调虚灵与情致的合一。

  • 蔡邕与汉魏之际文士命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蔡邕的文学观念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相一致,反映出东汉晚期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蔡邕早期笃嗜儒学学说,执意维护经学与文学观念的正统性,但经历了各种磨难后,文学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发愤著书与抒写真情的文学观念。他的碑志文写作也折射出文学审美观念的渐变。研究蔡邕与汉魏文学观念的嬗变,有助于拓展蔡邕研究的领域,深化汉魏六朝文学演变的研究。

  • 《左传》所见民本思想析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春秋时期,民在礼乐秩序中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整民成为礼的目的与归宿。虽然君子与小人依然分属不同等级,但此区别不是隔绝而只是分工不同,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种对民的重视不仅仅基于功利性的考虑,还是一种新人性论的体现。当时的士大夫们出于对民意与政事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提出信与礼是为民生利的正道,因而是“政之大节”。国家政事的落脚点在于“利以平民”,且生利需以行义为前提。君主有德,能为民众谋利,自然会得到拥护,成为“民之望”;民心安定,则社稷有主而鬼神得祀,进而赐福于君。在位者养民、厚民、富民不是一味地无限度地满足民众的欲望,而必须有所节制。《左传》中的民本思想通过历代儒者、士人的阐释,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尚书》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尚书》是传统政治哲学的经典,本文以哲学的诠释为主,旨在揭示《尚书》民本思想的意蕴,阐发其现代价值。《尚书》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发源地,后经孔子、孟子的继承与发展,民本思想达到完备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本文借用现代政治哲学中正当性与证成性这一对范畴,对传统民本思想加以分析。以德配天属于政治正当性的范畴,是政道;为政以德属于政治证成性的范畴,是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