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回顾和梳理压力以及女性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对重庆市4270位60岁以下成年女性的心理压力程度进行分析,考察影响60岁以下成年女性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户籍、教育程度、年收入情况、工作时长、女性人才重视程度、对政策和制度的熟悉程度等变量显著影响着60岁以下成年女性的心理压力。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下成年女性中,农村户籍的女性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城市户籍;年龄越大、工作时长越长,心理压力越大;受教育程度和年收入水平越高、女性人才重视程度越高、对政策和制度熟悉程度越高,心理压力越小。基于此,提出以下4条干预对策:重视低收入成年女性的心理问题;重视农村“留守中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企事业单位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成年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舆论引导及政策宣讲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中国是文化产品贸易大国,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不仅有利于调整贸易结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本文利用2008年~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商品类别进出口数据、世界文化产品进出口数据,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贸易强度指数法及Arc GIS空间可视化法,从文化产品贸易总量、贸易结构及贸易合作伙伴的视角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贸易,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加强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强度,其中我国出口乐器和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进口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所占比重最大,仍应通过发展多元贸易模式、拓宽文化贸易市场、优化文化贸易结构、运用数字技术、缩短文化距离及优化扶持政策等路径有效加强文化产业贸易,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共同开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虚拟确权作为一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模式,有别于一般化的土地确权,可以成为村社集体的土地集中政策工具。这种模式是在组织化土地流转、村社集体由虚入实的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产权制度安排。从行动者视角出发,以山东省某村社集体实现土地虚拟确权的实践案例,重点关注实践中的产权建构过程。在行动动力方面,村社集体受到政策、行政压力的外生动力与利益、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共同驱动;在行动手段方面,村社集体以“软硬兼施”的方式渐进推进,通过土地调整、利益诱导、集体压力和关系经营等方式实现对全村土地的再经营;在行动调适方面,村社集体将“单轨”的土地虚拟确权调整为“双轨”模式,并为未来的进一步调整预留了行动空间。最后还概括了土地虚拟确权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这种产权建构的实践逻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造成土地流转市场分化现象的因素不仅包括土地禀赋、流转主体和外在环境,农业经营模式本身也会产生影响。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特性,以作物-土地关联机制为切入点,对山东某地区的非粮种植及其参照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非粮种植和粮食种植之间不同的作物-土地关联机制影响经营流动性,非粮作物需要流动经营,粮食作物采取固定经营。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经营模式对土地流转市场产生影响,导致二者在流转对象、合约形式和流转价格方面发生分化,呈现出二元土地流转市场形态。特别是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在土壤损害、种植风险、关系强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非粮种植的土地流转价格远高于粮食种植。最后还对研究贡献、局限性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项目下乡中的经营行为引发了景观化建设现象,研究以湖北T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生产机制和治理效应三方面对此展开分析。从景观化的空间实践来看,T村在项目 试点中的密集投入和差异化建设,导致景观密集生产和村庄空间分化,并凸显了景观的工具价值。从景观化的生产机制来看,主要源于对项目的经营。在决策层面,省级政府以行政发包配合项目下发,容易导致资源堆砌和重复试点;在下发过程中,县乡政府缺少代理人,强化了项目的集中下发冲动;在执行层面,项目捆绑产生了较强的执行压力,导致目标对照基础上的空间营造。从景观化的治理效应来看,一方面有利于空间更新、基础设施改 善和组织权威强化,另一方面又导致景观的后续养护难题、对生活景观的排斥、对村民生计的影响以及村民隔阂等。这种好坏参半的治理效应体现了“项目悬浮”问题,即项目与村民需求脱节。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基层社会从“经营项目”向“经营空间”的延伸。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性别逆转,出现了女性优势和所谓的“男孩危机”。以往研究已经注意到该现象,但是完全忽视了性别比,导致女性教育优势被低估了。本文基于这种认识,以录取规模而非在校生人数作为基本指标,考虑性别比的影响,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修正。文章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相比,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时间要更早,严重程度更高;不同层次教育(本科、大专和中专)中,女性教育优势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不同;女性教育优势是逐步积累而成的,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两次突破。不过,女性教育优势并没有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总体弱势地位。所以对此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促进两性共同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明确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含生产要素创新性转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产组织创新等多层意涵。不同于自发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路径,本文提出通过跨域传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地区转移,推动生产力优化配置。以上海为例,其作为我国创新高地,农业生产力呈现指数级增长,并朝着绿色集约方向发展。但域内耕地减少和成本上涨,导致近年来总体生产能力和产值下滑,域内发展空间不足,使得农业生产力向域外转移。其中,苏北农场是承接上海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地,通过接受上海的多轮生产力转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并迈向区域经济高水平合作阶段。生产力形态则体现为从传统生产力的激活与重建,到农业转型升级、先进生产力培育,再到新质生产力区域扩散的变迁。苏北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促进生产力跨区配置、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域外农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构中国自 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具体领域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探索体系建构的一般性过程。以社会学领域为例,从重建社会学到本土化探索再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孜孜以求,进行着自觉的学术探索。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了范式重构、脉络重塑、体系重建三个阶段性任务。基于此,我们应在“回到历史”、挖掘内生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内生性概念、建立逻辑体系,并推动“知识出海”。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22
摘要: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贫困文化的主体性、传递性和变革性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特别是外界力量介入可以激发乡村振兴的主体觉醒和力量变革,增强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性。重庆柳荫经验充分证明,要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盘活优质资源、坚持市场导向、整合政策力量,构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生动的现实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拿大华人社群面临着复杂的文化认同和歧视挑战。文化认同不仅是华人群体自我定义的核心要素,也是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抵御歧视的重要支撑。研究发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虽然可以帮助个体抵抗外界的排斥与歧视,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与主流社会的紧张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华人社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适应,积极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平衡。与此同时,尽管多元文化政策在制度上提供了支持,但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和社会偏见仍对华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文化认同、歧视感知、社区应对策略以及政策互动,揭示出华人群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追求平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时代,党建引领成为中国共产党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现 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坚持党建引领, 这是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经验传承,是政党领导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 在要求,是社会转型中政党回应基层变革的制度优势。新时代,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要 前提是夯实基层党建,筑牢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重要保障是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引 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支撑;关键环节是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在健康中国建设“共享共建、全民健康”的理念下,健康服务应基于注重疾病 预防或医后康复以保持持续良好健康的目的,聚焦于疾病预防服务、康复服务、自我健康 管理能力培育提升服务以及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的契约化服务。健康服务资源则是以上服 务得以有效展开的各种资源形式,城乡健康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旨在强调城乡居民健康服 务资源均衡公平供给及对弱者倾斜性的差异提供。城乡健康服务资源配置非均衡性问题 突出,其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城乡健康服务资源提供观念滞后、均衡配置能力不足以及相关 保障制度滞后。建议强化嵌入健康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和差别公平理念;整合运用并发展各 类健康服务资源,为社会力量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多空间,以增强健康服务资源提供能力; 构建相匹配的健康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具体制度、家庭和社区参与支持制度及智慧健康作 用发挥促进制度等,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这一重要理论观念与政策目标得到更加有 效的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城市社区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互 联网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城市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再营造创造了 可能。以单位人与外来人的融合为焦点,考察内蒙古L后单位社区转型背景及共同体网络 营造的成功经验,探究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网络营造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通过“重构关系— 激发行动—塑造精神”可实现后单位社区共同体的网络营造。其中,微信群可以在实体场 景与虚拟场景的转换中,以年轻群体和退休群体为衔接,修复再造破裂的关系网络;微信 群搭建的虚拟沟通平台可以使居民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利益协商,在单位人退场与外来人 进场中实现利益让渡,在外来人参与社区利益共享中实现利益互换,动态整合差异化利 益,促成集体行动产生;重构关系网络与激发集体行动可以推动单位人重拾集体记忆并逐 渐形成社区群体认同,外来人提升自身价值并逐渐认同个体居民身份,在单位人与外来人 共同向“社会人”的转变中形成整体性情感并塑造社区公共精神。回归共同体以人为中心 的理论内涵,以互联网为工具再造社区,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指农村居民心理上对医疗政策的疏远态度,以及行为上 对医疗政策的消极行动,主要表现为对医疗政策漠不关心、不主动缴纳医疗保险、消极使用医 疗资源甚至放弃治疗等现象。以安徽西部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挖掘医疗政策疏离的 机理,发现影响农村居民医疗政策疏离程度的因素主要来自已经实施的医疗政策本身、医疗政 策的执行主体以及医疗政策的被执行主体三个层面。医疗政策疏离能够导致直接负面结果和 外溢负面结果,并对医疗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要改善农村居民医疗政策 疏离的状况,须关注“医疗政策疏离”、跑好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米”,优化农村居民就医体验、提升 居民对医疗政策的理解,改善农村居民流动性就医、推动“网格化”医疗整合模式,调整农村基本 公共卫生经费。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同属于养老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作用重在 二者协同发展,即二者相互协作实现养老服务的充分供给且达到二者共同发展的双赢效 果。通过创新性地将SFIC模型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分析,构建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 发展分析框架,从星光老年之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试点四个案例比较剖析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的起始条件、助成性领导、制度设计、 合作程序,提出改善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起始条件、发挥助成性领导对养老事 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创造性作用、优化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在养 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中实现良性合作四个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大众慈善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扩大慈善资金规模、促进第三 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最近30多年,中国慈善事业逐渐恢复并持续 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积极参与 慈善活动,呈现出大众慈善兴起发展的明显趋势。中国政府始终以共同富裕为治理目标并 展开相应实践,对大众慈善兴起起到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策环境 逐步优化以及社会文化进步等为大众慈善的兴起奠定了现实基础。共同富裕与大众慈善 发展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富裕程度提高能够奠定大众慈善发展的物质基础, 共享理念普及能够弘扬大众慈善文化;另一方面,大众慈善的发展有益于优化收入分配格 局,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持续推动大 众慈善发展。为此,要在坚持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基 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慈善激励机制、提高慈善资源效能、 培育慈善参与文化、实现慈善智慧赋能,为大众慈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