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深化与拓展体现出人民性,人民性作为条件蕴含在阶级解放的要求中,这是两者统一性关系的生成机制。无产阶级具有独属于自己的阶级特征、革命表现和组织形态,这些方面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阶级性的一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无产阶级解放内在地蕴含着“消灭一切阶级”的人类解放指向,由此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真实的人民性。马克思通过对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等递进上升进程的阐述,彻底而完整地揭示出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这就在人类观念史上第一次使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人民形态获得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坚定学科自信,强化学科自觉,实现学科自强,积极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责任、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学科力量、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创并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的核心力量,而卓越的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优势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基于“国际的事业”及“一国胜利”实践对政党组织领导作用进行了可贵的理论思考与革命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破解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困扰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中生发了强大的组织领导力,这是基于党内外发展重大关系的战略考量,运用组织领导权力通过一系列组织运作机制对党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达到强大政党、和谐社会、富强国家、幸福人民战略目标的能力,具有人民性、战略性、系统性和务实性特点。新时代我们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和目标实现,就应该把准方向、凝聚力量,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即正确处理党内外发展重大关系,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建构“五力”协同推进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力的系统合成高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后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为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具有挺膺担当的现实使命和整体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接续乏力、角色错位、认同弱化、担当缺席和叙事失语等问题,应该立足整体优势,针对问题审思建构,才能切实凝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春力量,为新文化创新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7-08
摘要:青年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青年精神需求的变迁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演进。新时代青年作为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其精神面貌关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 的崇拜对象经历了从实体到虚实并存的变迁,反映了青年精神需求质量、 领域、功能的嬗变。虚拟偶像崇拜的风靡,映射出青年致力于追求创造力, 但却迷失在娱乐化、商品化的虚拟偶像消费中,其实质为新时代青年精神 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正确认识虚拟偶像崇拜 的精神实质,解析其中的矛盾与成因,探索多元合力培养新时代青年科学 理性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创造观的路径,对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质, 激发其现实创造潜能,汇聚新时代青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 有重大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6-21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点难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以战略思维审视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以系统思维概括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创新思维谋划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丰富拓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同时也为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 数字时代,传播媒介从“离身”到“具身”,媒介与人的身体深度融合,形成媒介与人互构共生的新样态;传播范式从“单向”到“交互”,信息传播平台汇聚价值取向趋同的受众群体,不断塑造社交关系;内容生产从“人工”到“智能”,人机共生体成为信息内容生产的主体,内容定制化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高度匹配。在数字传播新生态中,数字技术加速数字舆情刺激源的发酵,并推动数字舆情背景的深度挖掘和数字舆论场向现实社会场的转向,信息庞杂的数字媒介在填补公众信息“需求缺口”时容易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引导数字舆情理性发展,应优化数字舆情算法推荐,尤其要平衡算法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责任伦理嵌入算法设计与应用,并健全算法推荐监管机制;应打通数字舆情对话通道,尤其要抓准回应的最佳时机,建立多主体沟通交流模式,构建多样化沟通交流渠道,并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应把握数字舆情核心关切,尤其要积极解决现实问题,体察社会情绪热度,着力优化相关制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7
摘要:数字正义是数字化生存中人们对公正合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马克思正义思想强调生产正义决定分配正义,确证资本逻辑批判是追求正义的秘钥,揭示虚假独立性掩盖下的强制劳动的非正义,指出消除异己力量才能实现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揭示了正义的应然状态、根本动力和实现路径,为求解数字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重 要 组成部分。从系统观念视域看,时代新人培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个体、社会与 国 家 层 面 均 具 有 深 远 意 义。要 坚 持 导 向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把握长效性与时效性辩证统一,贯彻主 体 性 与 社 会 性 相 向 同 行 等 原 则,筑 牢“信念基石”,把握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和“正确航向”,加强时代新人培育中的实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基于二者高度的契合性与创新空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和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现 代 化,实 现 了 两 者 的 互 相 成 就。 准 确 把 握“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意蕴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保障 的 重 要 视 角。从 本 体 论 的 角 度 来 看,二者结合的本质意涵在于解决民族危机、激发二者的理论特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的历史实践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历史。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是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和全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然而,作为一个正处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与模式转型中的大国,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否有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其作用理路仍待探讨。对此,可以尝试基于生产与交换两种逻辑进行阐释:生产逻辑强调财富积累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分工深化有助于企业整合各区域内子市场的零散需求,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提升效率,但积累过程也伴随着劳动力相对短缺与地租上涨的自我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通过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障碍而缓解这种限制,最终在强化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推动资本积累与利润总量的提升。交换逻辑强调交换利得对缩小区域差距的意义。区域间贸易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在均衡各区域工资水平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等方面强化区域间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在竞争中顺应区域比较优势变化并促进利润率平均化,最终实现地区协同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应多措并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市场近视,实现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切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