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郑玄《孝经》学是在西汉以来的思想大背景中浸润而生,受到了董仲舒、刘向、《白虎通》等的影响。郑玄对《孝经》“先王”的理解内含着对五帝公天下与三王家天下的分别,结合其《礼运注》可知,这一分别正是要强调在家天下时代唯有通过孝礼之治方能实现天下太平或大同;郑玄秉西汉以来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观念解释《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亦指向了对太平世的追求;郑玄以《孝经》为六经之总会,希冀发明大道,拨乱反正,以致太平为政治理想,这是其阐发《孝经》乃至群经的核心之旨。观此,知近代以来批评《孝经》为专制政治张本的非孝论并不可据。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亚里士多德试图在《形而上学》Γ.1—2 中确立一门普遍的存在科学。一 般的观点认为他创造性地引入了“作为存在”()的表达式,将“作为存在的存在”视为该科学的研究主题,而前者直接地等同于“实体”,并且“核心意义”理论使得所有存在者都相关于实体,因而一门普遍的存在科学就相当于一门关于实体的科学。但是,本文将指出,“作为存在”不是对“存在”的限定,而是对研究方式的限定;同时,这门科学具有一种把所有种属都包含于其中的普遍性,但是它并不与专门科学的研究相冲突,相反,这个普遍性在于它为所有专门科学奠基。之所以能够如此,恰恰在于它特殊的研究方式:它并不分割对象描述中的任何部分,专门科学则预设其中的部分,并以之为科学探究的本原。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暂无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暂无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学界公认,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误读。本文围绕意识经验与精神现象的关系、“我们”的问题、绝对精神的判教问题、现象学体系被抛弃的原因、精神现象学演进的动力、绝对之意愿六个具体议题,细致辨析海德格尔解读与《精神现象学》本意的出入。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刻意回避了黑格尔“特定的否定” 概念,用绝对之意愿解释《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形态演进的动力,从而增加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的非理性意志色彩,由此把黑格尔哲学解释为不完善的存在追问。本文 提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对话的真正基础在于“拯救现象”这一议题。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从海德格尔的翻译哲学出发来探讨他对《道德经》的翻译事件。首先,笔者阐述海德格尔有关翻译即是诠解(Auslegung)的思想,诠解的生存论基础在于领会。其次,笔者探索海德格尔在1942年的《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河〉》等著述中所提出的翻译思想,他认为翻译应当忠实于历史性民族的语言作品的思想高度,而不能把这样的作品平俗化。海德格尔翻译哲学的一个特点是他对“词语”(Wort)的强调, 他称他的进路比所谓的“科学的语文学”具有更多的语文学性质,这是因为他把Philologie理解为“热爱逻各斯”。之后,笔者介绍海德格尔翻译《道德经》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海德格尔的翻译哲学来讨论他对《道德经》的“翻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5
摘要:稷下学宫研究在近九十年来经历了研究边缘化、研究由边缘转向中心、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在1930——1980年研究边缘化阶段,稷下学宫尚未成为稷下学的下位概念,未拥有科学权威的概念界定,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尚未丰富底蕴。在1981——1998年研究由边缘转向中心阶段,稷下学宫概念逐步独立明晰,其存在时间、具体地点、机构性质等“人口学资料”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涌现以稷下学宫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史料的集中化促成“学宫——人物——思想”研究内容的形成,出现全国性的稷下学研讨会的研究成果新载体。在1999——2023年,稷下学宫研究逐渐形成学术共识、拥有学术团队,集中的学术力量与夯实的研究基础催生稷下学宫研究范式的发展。此时期稷下学宫在新史学的影响下,自主走上研究视角、方法多元化道路,但在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物质史料运用等方面问题尚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5
摘要:稷下学范式转换旨在把握稷下学学科研究未来发展趋向、协助学术共同体形成合力、推动稷下学学科变革与进步。哲学逻辑引导已有研究范式的转换,稷下学作为中国先秦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研究范式哲学逻辑需根据新时期特征作出适应性调整,具体表征为对本土哲学思想起到承启作用的本体论;依循蕴含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重构时间单一序列与解构空间多元轨迹进行新时代认识三维度的三重二分式结构的认识论、厚植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从人文反思的视角看,量化知识是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由于技术治理在当代社会流行,量化知识随之蓬勃发展。量化知识与社会之间呈现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尤其体现在量化知识的生产受到权力影响,同时量化知识的运用支撑权力运作。在经济量化、行政量化、教育量化、医学量化、科学量化和大数据时代的量化等具体领域中,量化知识与权力均关系密切。在中国语境下审度量化知识,应当转向科技谦逊主义的基本立场,辩证看待量化知识与权力的相互作用关系,警惕量化治理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知识观,以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宗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却因其特殊的表达句式而造成了某种诠释困境。当前学界对于“道法自然”的诠释也是众说纷纭。通过综合运用文字语词训诂、文本结构分析、文法修辞解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老子》文本,可知老子所言是“人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并以此教诫人君效法“自然”而成就王者之“大”。人君方是“法自然”之实质主体,人君所法之“自然”乃是贯通于地、天、道之中的根本原则。人君效法“自然”既要使自身自主自治而排除外在力量的干预,又要任百姓自生自化而消解内在意志的造作,如此才能使天下乐推不厌、欣然归往,从而成就王者之“大”,成为堪与“道”“天”“地”并立的域中之“四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必然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的思想观点。其中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观点和“需要异化”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以往对“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理论内涵和“需要异化”的 理 论 前 提的 理 解 存 在 一 定的片面性。应当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性视域出发反思“人的 需 要 是 人 的 本 性”的 本 意,进 而 廓清“需要异化”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从需要和历史活动、需 要 和 生 产、需 要 和 劳 动 之 间 的 关 系中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传统的理想人格讨论,大多注重圣人在道德修养、人品操行方面的典范意义。然而,于王弼而言,圣人之为圣人不仅在于某种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达致,还在于圣人对政治的关切。与魏晋时期的观念相一致,王弼所谓圣人首先以作为理想君主的“圣王”形象出现。王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从本体论层面考虑圣人的政治功能,“以道治国”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以君御民”是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王弼的圣人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中国历史上的理想人格讨论作出了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施米特复兴”从德国本土开始,在欧洲传到了法国和意大利,最后传到了美国并经过美国传播到全球学术思想界,成为当今欧美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考察施米特思想在德国、欧洲、美国和中国等不同接受语境中被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加以阐释和应用的情况,一方面突出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及其时代相关性,另一方面简要勾勒了当今学术思想地图中政治哲学的一些问题线索和论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