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孙吴临湘侯国的“丘”应由自然聚落发展而来,其族居形态或“聚族丘居”,或“多姓均势杂居”。聚族丘居反映了孙吴时期基层宗族滋育的事实。不过,孙吴延续了秦汉以来的经常性做法,即利用乡里编制对丘民进行分割与整合,以期离散地方豪族。不过,随着“里”的地域意义日益虚化,逐渐成为纯粹的户口编制单位,乡里制在离散自然聚落族姓方面的功能可能已经退化,孙吴临湘侯国乡里“多姓均势杂居”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族居形态,事实上一些丘是聚族而居。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德川暮府后期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本多利明基于独特的“自然治道”思想,构建出“海优陆劣”“西方优于东方”的海洋文化意识、拓展海洋贸易的海洋经济意识、“北取、东拓、西进、南入”的海洋扩张意识。其海洋意识既有进步性和战略性,也充满了片面性、保守性、侵略性;既影响了幕府对“虾夷”地的管理以及日本开放的贸易思想的形成,也是日本“脱亚入欧”以及对外扩张的思想来源之一,必须辩证地加以对待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8-23
摘要:方志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在地方开发实践中的思想与观念。中国古代方志历经地记、图经、方志三个阶段,其中的生态意识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方志形态的发展与生态意识的发展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志的发展史也是生态意识的发展史。以“为民”为旨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方志中生态意识的重要特征,明清方志中产生了事神为民的观念,这是中国古代方志中生态意识发展的顶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发轫于民间援华组织的联合思想,在亨利·鲁斯的推动下成立。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在加强中美救灾合作、募捐援华物资、输送助华物资、开展救济重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在美国发起的最大的民间援华组织。透过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的研究,可进一步认识其与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国务院中美关系文化项目以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救济援助的关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文化变动,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创新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在近代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的冲突中融汇并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不断突破固有文化的局限,产生了近代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同民族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之路,进而实现了民族独立、制度更新和中国文化新生。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为代表的新文化,仍然是中国的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变动,不是中国文化的断裂,而是中国文化的更生。中国文化在近代的更生之变,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华各民族实践成果的总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受制于文明的主体,但又促使文明的主体与时俱进,并由此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更高的文明。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