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刘洋
  • 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对网络社会心态的影响——基于微博舆情事件的模糊集定性分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共舆论环境广泛认为网络社会心态总体偏消极且难以有效引导,这种认知加剧了公众及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建设清朗网络环境。从消极网络舆情事件出发,对2022年度10个案例的微博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词频分析,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寻政府回应影响网络社会心态的总体态势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社会心态普遍以中性或偏中性发展为主;政府回应态度总体偏积极,但与作为方式及回应内容并不匹配:政府回应内容是否符合公众核心合理诉求是影响网络社会心态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不同诱因下政府回应层级存在“可调节空间”等。在优化网络生态治理过程中,应结合以上结论,通过充分认识网络社会心态中性化发展趋势、切实回应公众核心合理诉求及提高政府回应能动性等措施来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积极发展。

  • 脑电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应用院现状与展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意义]揭示脑电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拓展学科边界,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过程]本研究系统梳理了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建库至今,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应用脑电技术相关的65篇实证研究,分析、整理其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应用现状,并揭示其领域发展的作用。[结果/ 结论]本研究从65 篇文献的搜索关键词发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与脑电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显著增加,主要有3 个研究重点,一是探讨界面信息布局对用户认知负荷和搜索效率的影响;二是信息安全领域的认知行为研究;三是对人机决策过程中的从众机制研究。研究展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脑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探讨该领域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工具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脑电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社交机器人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概念尧任务及应用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意义]在社交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的背景下,系统性地综述社交机器人及其信息行为研究有助于洞察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深入探索提供研究借鉴。[方法/ 过程] 详细梳理了社交机器人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国内外研究。首先,提炼社交机器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其次,从数据资源建设角度和语言理解、情感计算、信息检索、智能对话任务角度归纳社交机器人的基础任务;再次,对社交机器人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最后,深入讨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结论]社交机器人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挑战,如交互质量评估、社会认知增强、用户信息披露、情感理解能力等方面,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 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 对网络社会心态的影响——基于微博舆情事件的模糊集定性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共舆论环境广泛认为网络社会心态总体偏消极且难以有效引导,这种认知加剧了公众及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建设清朗网络环境。从消极网络舆情事件出发,对2022年度10个案例的微博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词频分析,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寻政府回应影响网络社会心态的总体态势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社会心态普遍以中性或偏中性发展为主;政府回应态度总体偏积极,但与作为方式及回应内容并不匹配;政府回应内容是否符合公众核心合理诉求是影响网络社会心态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不同诱因下政府回应层级存在“可调节空间”等。在优化网络生态治理过程中,应结合以上结论,通过充分认识网络社会心态中性化发展趋势、切实回应公众核心合理诉求及提高政府回应能动性等措施来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积极发展。

  • 文学计算的理论、方法及发展挑战——刘洋博士访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4-22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文学计算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大规模文本数据和计算机技术解读文学作品,是数字人文的重要分支领域,而在当下中文学界,高质量的研究仍然稀少。文章是对该领域的前沿学者——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博士的访谈,探讨内容包括算法批判、文学概念的量化、技术与传统文学研究结合的路径与障碍、数字工具与文学创作、数字人文教育的理想模式、未来的文学形态等。刘洋博士认为,文学作品解读虽具有主观性,但背后仍存在客观规律,任何文学概念都是可以量化的,需要的只是更精细的处理,应致力于将从其他领域迁移而来的技术与传统文学批评和文论结合起来。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并非技术难以掌握,而是文理科之间的巨大隔阂和研究者视野的局限。未来,文学计算与传统方法将逐渐融合,数字人文这类跨学科研究也将逐渐从相对边缘和非主流的状态走向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