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人文地理学
  • 休闲农业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实践进路——以陕西汉中为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2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中具有重要作用。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渥,具有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先天优势。以汉中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现状为切入,采用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深入挖掘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能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增强稳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有效促进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中国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及动态变化研究——基于知网数据分析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5

    摘要: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开发和培育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活力的最好体现。为此,本研究以知网涉海类核心期刊作者在2000-2020年间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海洋研究型人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年间,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态势,网络表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特征,网络被少数枢纽型节点城市控制。②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以青岛为核心,大连、北京、上海、广州为顶点的菱形结构,海洋研究型人才迁移分为城市内的闭环迁移和异地迁移两种模式,闭环迁移占比逐年增加,市内迁移现象凸显。③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迁入人次的空间分布逐渐均衡化,迁出人次则趋向集中分布。华东、华南地区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流入活跃区,东北、华中地区以及北京等地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迁出活跃区,且这些区域的高强度净流入现象和净流出问题在逐渐缓解。④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马太效应”显著,青岛一直处于网络的核心,半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保持较强的人才往来,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关系流,边缘城市的海洋研究型人才主要流向核心城市、半边缘城市。

  • 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16

    摘要: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香港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 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 香港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 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

  • 西方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研究的交织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作为一种全球现象,绅士化已成为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前沿话题。租差理论是解释绅士化现象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整合了不平衡发展与资本循环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重新探讨了中产阶层、开发商、政府等多元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与主体能动性。近半个世纪以来,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的研究重点密切交织,文章根据两者的关系将研究进展划分为:消费/生产二元争辩、理论和解与实证测度、融合发展和多元发展4个阶段,并基于绅士化类型衍生下的租差、租差变化的影响因素、绅士化与租差测度、领域污名化与领域美化4个主要议题的梳理,深入解读资本循环与利益驱动下的绅士化进程。文章认为绅士化是多元主体围绕租差不断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租差变化既是绅士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绅士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是发展中国式绅士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需更多关注中国语境下土地制度、多元主体与地方发展的历史和情境性,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以此为中国土地开发和城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绅士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中国经验。 

  • 韧性发展视角下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与区域网络治理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引入韧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与生态3个维度的脱钩性能开展2011—2020年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绩效评估,并结合绩效网络模型探讨区域能级匹配与治理影响差异,为韧性网络优化治理与绩效提升提供适宜性路径选择。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各维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大部分省域过于追求经济维度的低碳韧性发展,而忽略了社会与生态发展层面。②大多数省域在低碳经济绩效网络中的空间关联紧密度仍远远不够,尤其是社会与生态维度,并且区域网络具有较明显的地理邻近性特征。③到研究期末,结合省域分类发展规划,发现64%以上省域所处辐射能级能够表现出与之较高的匹配度。其中,提升型省域普遍具有集群优势,东部沿海区域的省域需加强社会维度的协同发展;壮大型中的华中地区省域有望成为区域内的新增长极;培育型中的西南地区省域可考虑作为区域优先发展省域。

  •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深刻影响并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SBM-GML估计法测算了中国各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构建市级数字经济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中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城市规模较大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②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和机制进行传导。③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均对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我国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施“分类分区”政府干预,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不断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以助力“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亚地区发展的研究,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剖析了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的两种手段:地缘政治手段和地缘经济手段。结果表明:历史上地缘政治手段塑造中亚地缘政治空间秩序基本上是失败的,而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新地缘经济手段塑造中亚地缘空间秩序是成功的。新的地缘经济手段包括:设施联通、市场对接、利益嵌入和跨文化交流。这是用和平的方式来塑造地缘空间秩序的情形,但从冷战后经济区域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地缘经济手段塑造地缘空间秩序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文章建议应该大力推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内容的地缘经济手段,和平塑造中国周边地区空间秩序,共同打造以经济发展为内容的新地区主义。

  • 中蒙俄高铁可达性及其空间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线、东线铁路为对象,在高速铁路情境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区域和城市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未来中蒙俄高铁的运行使得沿线可达性大幅提升,高铁1 d交流圈覆盖全线,东线的可达性及其改善程度略强于西线。②中国城市可达性强于俄罗斯和蒙古国城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特征。蒙古国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城市,呈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格局特征。③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格局的演变和重塑。人口和经济重心向中蒙俄高铁轴带迁移,极化效应凸显;高铁轴带内部边界效应消失,一体化效应显现;走廊沿线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加深,同走廊外的跨境投资规模增大。

  • 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源解析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文章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利用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机会不平等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贡献率,并探究机会不平等因素作用于海洋经济差异的多种渠道。结果表明:①从时空维度看,2012—2020年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高,但近年来略有下降;东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较低且趋势变化不显著;北部海洋经济圈机会不平等指数位于前两者之间,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②从来源因素分解看,国家级政策和对外开放因素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人才支撑、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改善能有效缓解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此外,对外开放因素显著影响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东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主要由国家级政策因素导致。③从影响渠道看,机会不平等因素可通过地方政策显著影响海洋创新投入等地方要素投入,进而造成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在地方要素投入中,劳动力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投入间接渠道主要影响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

  • 疫情期间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基于COVID-19疫情爆发时期(2020年)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2021年)2个阶段春运出行期与返程期的城际人口流动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刻画疫情影响下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变化,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识别了影响人口流动网络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疫情爆发时期春运人口流动网络规模骤减,相邻城市间短距离人口流动联系取代中长距离的人口流动,表现出“小世界”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口流动网络规模与流动距离回升。②春运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受疫情影响产生了一定变化,但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各地省会城市集聚的根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人口流动网络社团划分在疫情不同阶段总体保持稳定。③疫情病例、各城市间空间距离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负向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力虽有弱化趋势,但依旧十分显著;城市常住人口、旅游服务、高等教育、交通发展及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正向影响逐渐提高。

  • 地理位置对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结合回归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实证检验了地理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CEO两职合一可以强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③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数字化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强,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企业的影响则较弱甚至不显著。此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为正,而企业—城市空间邻近的积极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 黄河上游地区市域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及提升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

  • 区域协调网络的特征、传导机制与发展路径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 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构建了多维度地缘经济联系强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边形法、向量和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剖析了中俄两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整体强度呈波动增长态势,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整体联系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整体地缘经济联系强度高于中国。②地缘政治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作用下降,贸易和交通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地位上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由贸易、交通、地缘政治共同主导逐步转为贸易和投资共同主导,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政治联系由旅游、贸易、地缘政治共同主导转变为贸易、旅游、交通共同主导。③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均呈北高南低阶梯格局,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以南4国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波动起伏较大。④资源禀赋是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的共同重要驱动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比俄罗斯更依赖市场规模,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性比中国更为敏感。

  • 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②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③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 多维度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基于多维度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和双变量Local Moran's Ii,分析2006—2020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一体化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总体上呈从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南通、无锡和宁波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和碳排放相对较高。②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减弱,区域一体化与相邻市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上升。长三角地区各市区域一体化和相邻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较为稳定。③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发展一体化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同时,空间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人均GDP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单位GDP能耗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 外资企业、多维关联互动与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构建了外资企业与本地多渠道互动框架,定量测算了多维关联指标,展示了外资企业与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探讨了外资企业与多维关联互动关系如何共同影响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研究发现:①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经历了路径升级过程,且东部地区路径升级趋势更强。②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打破技术和资本关联,推动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③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强化外资企业技术和资本渠道对于推动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的积极作用。④外资企业的技术和资本关联渠道的作用存在互补和强化关系,多种渠道互动共同推动了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外资企业与本地互动的复杂动态关系以及开展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多维关联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定量指标构建有助于打开产业关联的“黑箱”,使相关研究的政策含义更明朗。

  • 公路可达性对农村居民县城就医行为的影响——来自村庄月度数据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利用2011—2020年我国宁远县农村公路通畅计划和各个村庄的公路是否建设完成且通畅作为识别策略,结合县级公立医院的病案首页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公路可达性对农村居民县城就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村公路可达性提高使得通路村庄每百人每月在县级公立医院就医的人数增加了约1.6人次。②公路可达性对农村居民县城就医行为的异质性影响表现为:显著增加了已婚居民和成年居民的就医人数,但减少了孤寡鳏居民的就医人数;显著增加了非急诊就医人数,但显著减少了急诊就医人数。③公路可达性对农村居民短期和长期县城就医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公路可达性提高后第2年对农村居民县城就医行为的影响最大,随后3~10年影响逐渐减小。研究发现公路可达性的提高不仅给予了农村居民更多的就医选择权,而且增加了居民利用高质量医疗资源的机会,为促进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化提供了新思路。

  • 双重边界视角下乡镇人口收缩的精准识别与特征分析——以黄河流域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黄河流域乡镇为研究对象,以“六普”“七普”、空间遥感和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支撑,提出一种在行政边界(广义)和经济边界(狭义)双重视角下的收缩识别方法,对黄河流域乡镇人口收缩进行精准界定,进而分析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和特征。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黄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乡镇收缩现象,76.82%的乡镇发生广义收缩,45.65%的乡镇发生狭义收缩,其中2629个乡镇同时发生广义收缩和狭义收缩,即真正意义上的收缩,占比36.42%。②收缩乡镇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以黄河“几字湾”的西北侧和东侧为主,基本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其中河南省收缩乡镇占比最高。③从空间自相关性看,黄河流域收缩乡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低集聚区和高—高集聚区的乡镇数量占比分别为37.58%和19.25%。④相比于非收缩乡镇,收缩乡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更快,老龄化程度更严重、抚养压力更大、人口红利更少。⑤收缩乡镇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综合商店或超市数量的高值区间内远远低于非收缩乡镇,呈现出发展分异。⑥收缩更容易发生在人口规模较小的乡镇;资源型城市内的乡镇比非资源型城市内的乡镇人口收缩程度严重;城市群内的乡镇比城市群外的乡镇人口流失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