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中外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内在逻辑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我国国家治理呈现“一核多元”、全域覆盖的特点,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构建党的全面领导下协同高效、分工明确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不仅是完善党的领导体系的战略制度保障,还通过党内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又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之中。

  • 政策工具视角下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文创政策分析——以G市N区为例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政策,以吸引港澳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发展。但是,这些创新创业政策以及政策执行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运用政策工具理论视角和实地访谈方法对N区港澳青年文创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阶段港澳青年文创政策以促进人员要素流动为导向,政策工具的使用以供给型政策为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N区在青创平台搭建、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由于政策宣传渠道窄、福利覆盖面小、社会适应难等导致的政策推动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必须全面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以打造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的社会文化软环境,实现港澳青年文创支持政策体系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 全国两会视域下青年发展政策的新走向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发展事务属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事务的范畴,因而青年发展政策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中。2021年全国两会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年度安排和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涉及广泛的青年发展领域和众多的青年发展事务,其中许多属于政策措施,具有政策价值,预示了中国青年发展政策的新走向。从两会上相关文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话题看,这些青年发展政策新走向,集中体现在大思政课、考试分数、青年就业、青年婚恋、老人赡养、青年住房、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收入等八个方面。分析和阐明这些青年发展政策的新走向,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青年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我国青年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 台湾青年政策的发展变化——基于国民党与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比较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青年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三次政党轮替过程中,台湾青年政策保持了部分连续性,但由于蓝、绿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青年政策因此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让青年“为己所用”,让青年政策更好地为政党意识形态服务,不同的政党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会在青年政策中注入更多的“台湾主体性”“本土化”内容,以达到改造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目的,这是中国政府不能接受的。

  • 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研究——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视角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既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要求,更是共青团改革攻坚的自觉。新时代推进共青团制度建设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激发共青团在密切联系青年上的巨大制度优势,在党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三个重大关系中推动制度建设。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要把握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这两个核心,不断激发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和推进共青团工作管理科学化的五方面制度效能。

  • 赋能论还是衡量论?——理解治理效能的第三种理论可能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治理效能概念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关于治理效能的理论认知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赋能论”和“衡量论”两种。赋能论聚焦于治理效能转化和治理效能提升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差距不大,其实质是围绕着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衡量论将治理效能看作评价性概念,是对治理效率、治理效果和治理绩效的深化和发展。对治理效能的理解应该突破基本概念,走向理论构建,构建高效能治理理论要重点从治理理念、治理框架和治理特质三个方面形成对高效能治理的总体性认识。

  • 巴迪欧论共产主义假设新序列与减法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保罗•策兰意义上的一场新的“远征”,实则是一种弥赛亚主义式的狂热。

  • 从执政党到政党治国体系:论政党政治学的一个基础概念改进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3

    摘要:政党是追求执政治国的一种组织,因而政党政治学应当以政党执政治国现象为中心议题。过去学界常常用执政党概念来统摄政党执政治国现象,并将其当作政党政治学的基础概念乃至核心概念,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常用的执政党概念并不具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兼顾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政党,即使是在政府党的意义上,也不能有效涵盖政党占据国家公职(执政)和制定国家政策(治国)的现象。常用的执政党概念对于政党政治学研究来说并不是有利的。吸取过去的教训,政党政治学有必要构建政党治国体系这个概念并使之成为一个基础概念。政党治国体系是一国中由所有占据国家公职的政党(在此意义上的执政党)及其联系或控制的社会力量而构成的体系,这也是政党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政党治国体系以执政党为中心,但并不等于执政党,还包括其联系或控制的社会力量。政党治国体系也不意味着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可能包含多个中心。因此这个概念可以超越政治制度的差异而将所有政党执政治国的现象涵盖于内,并且基于政党治国体系内部的博弈关系,超越执政党概念的单一视角,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政党时代国家治理的过程和结果,因而是更合适也更优越的概念。政党治国体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政党政治学的范式更新,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一份力量,还可以为政党时代实现国家良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初心与使命:中国工会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回顾与经验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工会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践行者。中国工会在不同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参与,要服从和服务于该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工会参与国家治理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经历了由单纯行政化动员向行政与社会并举,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工会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职工权益、明确自身定位、与多元主体结合的经验。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人权利保障政策变迁问题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明确工人的各种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话语表达、法律和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这可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话语、法律和政策是否规定(或侧重规定某些领域的权利)并实际实现工人的这些权利,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限制,必须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理解。 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权利保障的历程,对于树立”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政党政治学不是政党社会学——论其作为政党治国研究的学科性质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自20世纪初俄国学者奥斯特罗果尔斯基出版有关政党的专著以来,学界一般认为政党政治学就此而正式产生。然而这门学问发展至今仍然是碎片化的,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学科性质和身份不明,其研究意义也让人十分困惑。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于,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把对政党的社会学研究(政党社会学)误认为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政党政治学),而忘却了政治学这个本源。大多数政党研究都遵循社会学即社会科学的研究套路,以寻求所谓的社会规律为研究目的,而忘记了比社会学历史悠久得多的政治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使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过上幸福生活或者说实现良治的途径。政党政治学本应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所以应当回归政治学的本源,以如何实现良治为研究目标。由于政党本来就是追求执政和治国的一种组织,在政党广为普及且普遍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应该是去搞清楚政党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什么变化,国家治理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由此才能找到在这个时代实现国家良治的出路。一句话,政党政治学应该是政党治国研究。在明确了研究主题之后,政党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也应该重新设计,有必要从政党治国的体系、能力、成效和改进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至此,政党政治学作为一门学问就首次具有了突出的中心主题、明确的学科身份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提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势下,如此厘定政党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应当算是作出了一份实际的贡献。

  • 国外政党合作与我国多党合作的区别及其理论发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政党合作并非我国所独有,国外也有政党合作,但二者在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上都存在重大区别,由此导致的国家治理成效也各不相同,这一比较产生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发现。相比于国外的政党合作,我国的多党合作具有更为广泛的平台,合作领域更加全面深入,合作方式更加正式规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合作是稳定的和长期的。国外政党是在多党竞争的基本格局中出于策略考虑而选择合作的,目的是实现本党的目标和维护本党的利益,因此这是一种手段型合作;我国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全局而长远的共同目标,出于国家和民族大义以及对人民福祉的考量而进行合作的,维护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是一种目的型合作。二者的不同性质正是导致其外在形式有别的根源,也是国家治理成效不同的根源,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比国外政党制度优越的根本原因。对国内外政党合作的比较研究表明,政党合作一般来说要比政党竞争更有优势,但只有良性的政党合作才是真正具有优势的。

  • 资源下乡与农村矛盾纠纷治理困境 ——基于鄂中C村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应有之义。基于经验观察发现,当前乡村矛盾纠纷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诱致性矛盾取代生活摩擦性矛盾成为乡村社会矛盾的主流。区别于内生性的生活摩擦性矛盾,政策诱致性矛盾为外生性矛盾,主要产生于国家资源下乡和项目进村过程中农民与国家政策的冲突。它表现为两种矛盾类型:一是国家政策意图与农民政策理解的冲突,二是政策对于利益的调整与村民对于利益的维护之间的冲突。由于缺乏必要的利益链接,乡村社会的多元纠纷调解体系失效,村书记不得不在行政压力下承担起矛盾调解的职责,出现了村书记调解中心化的现象。在政策诱致性矛盾的化解中,村庄社会面临着主体缺失、治权弱化、村庄秩序失衡的治理困境,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庄公共性的消失。重塑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联,将资源输入转化成治理有效,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向。

  • 半正式行政文化:乡村善治的文化基础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6-21

    摘要:半正式行政文化是支撑基层政权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一种文化样态。以“主体身份-场景特征”为分析框架,建构乡村治理的4种文化类型。其中,半正式行政文化作为一种理想类型,既有别于正式行政文化,也不同于非正式行政文化,更区别于类行政文化,是三者之外、生长于非科层化治理场景的一种文化形式。在实践中,半正式行政文化以压力型文化、反支配型文化、自主型文化和博弈型文化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为内在逻辑和推进乡村善治的文化基础。半正式行政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半正式行政的演变脉络及其对“治理有效”的作用,揭示出未被现有研究关注到的“文化缺失”问题,进而建构出一种走向乡村善治的文化图式。

  • “新发展三角”:国家能力、制度 基础和社会经济政策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国家能力、制度基础、经济和社会政策共同构成了“新发展三角”,而新发展三角是理解时空下不同经济体表现的有力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国家能力有四个大的维度: “强制能力” “汲取能力” “行政能力-Ⅰ” 和“行政能力-Ⅱ”。“行政能力-Ⅰ” 可以认为是“递送能力”,“行政能力-Ⅱ” 则包含了“信息能力和领导力”。本文还讨论了度量国家能力的四个维度,并进一步讨论了在实证中如何理解新发展三角面临的诸多挑战。

  • 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 “早期国家” 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探讨 “早期国家” 的产生、 发展以及演变路径。 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探索表明, 人类社会政治组织从前国家政治系统向早期国家的进化, 既是经济社会分化和复杂化的结果, 又是众多政治组织竞争过程中一些关键政治行动者主动选择和优化自身社会政治组织的结果。 并非所有的早期国家都能走完不同发展阶段而成功演进为成熟国家。 只有那些善于适应新的环境且及时主动做出变革的早期国家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并不断向前发展。

  • “亚洲价值观” ——东亚政治文化研究述评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东亚政治经济生态的多样性引起了学界对东亚政治文化即 “亚洲价值观” 的讨论。 儒学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在如何组织社会及协调国家和社会关系等核心问题上存在着系统性差异, 这是理解东亚政治文化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亚洲晴雨表调查 (ABS) 和大规模全球调查项目 (WVS 等) 的发展, 使比较政治学者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调查数据, 能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考察东亚政治文化, 检验 “亚洲价值观论题”。 本文介绍了学界重视东亚政治文化的缘由, 回顾了过去十年东亚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核心文献, 详细梳理了上述研究在理论提炼、 核心概念界定、 变量操作化、 测量工具选择及计量模型设定等一系列研究议题上的分歧, 指出未来相关研究需特别关注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关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有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解释,对政党自身的因素重视不足。本文引入政党力量因素,提出解释民粹主义兴起的多因素组合的分析框架。政党力量包含聚合性力量、组织化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其内部因子互动关系与多因子条件组合对探索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对 24 个欧洲国家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主流政党力量的强弱对欧洲民粹政党能否崛起具有显著影响: 民粹政党获得良好选举表现以至少两种政党力量的薄弱为前提。在当代欧洲,经济压力下的弱政党力量和文化逆反情绪下的弱政党力量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两种主要机制。本文也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 “政党力量”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 当代中国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逻辑和过程 (1949—2021)——基于中国海关机构和管理体制变迁的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1949 年至今,中国海关机构经历筹设、成立、下放、合并、恢复和升格等过程,海关管理体制经历垂直管理、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的变迁,可分为开创期、萎缩期和强化期,反映中国国家基础能力 (权力) 构建呈现阶段性特征。1949 年至 1955 年,中国国家基础能力迅速增强。此后至 1978 年,中国国家基础能力不断削弱。改革开放成为海关管理体制和机构变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分水岭。海关管理体制和机构变迁反映中国国家基础能力经历强化、弱化、再强化的过程,也反映中国国家基础能力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并逐步走上正轨的过程。中国国家基础能力构建始于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大逻辑,一开始总体上是政治经济保卫导向,1978 年后逐步转向发展导向。在此过程中,国家强制性权力和基础性权力的关系逐步趋于平衡。

  • 民众对政府回应满意吗?——基于 CSGS2015 调查数据的发现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重视及时获取并积极回应民意诉求。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责任型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回应民众的诉求,但是究竟政府对民意的回应程度如何? 基于 “中国城乡社会治理” (CSGS2015)全国大样本社会调查数据,本文尝试以民众的政府回应感知来评价政府回应的总体效果。研究发现,与西方学者想象的不同,中国政府对民意诉求不仅有回应,且政府回应能显著提升民众的政府信任。但是,政府对民众诉求存在差别式回应现象,对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群体的民意诉求回应较强。此外,民众的诉求反映渠道还不够完善。本文据此提出完善政府回应机制的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