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国际政治
  • 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风险挑战及应对: 以政党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各国政党则采取不同态度和措施予以应对。本文从比较现代化和比较政党的视野出发,将后发国家政党应对现代化风险挑战的实践归纳为“主动—预防型”“刺激—反应型”和“消极—失利型”三种类型。研究发现,后发国家政党应从保持追求现代化的使命意识和价值指引、增强组织更新和治理腐败能力、提高精准研判和有效化解风险水平、打破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目崇拜等方面提升政党能力,在引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 国际数字技术标准竞争与中国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世界各主要行为体正围绕数字技术标准展开激烈竞争。由于美国和欧盟与中国关于数字技术标准的愿景存在差异,彼此标准化模式不同,双方在国际标准化机构中影响力此消彼长,美欧致力于将数字技术标准政治化。美欧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标准安全化,在国际标准化机构中制造障碍,构建排他性标准化合作机制等政治手段遏制中国。中国则采取了一系列去政治化举措,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开展数字伙伴外交,依托现有国际平台推广包容性合作,强化标准制定的全流程参与。

  • 人工智能对国家间关系的冲击及未来选择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世界动荡变革期,人工智能成为大国竞逐新领域,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正使国家间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对权力分配、收益偏好和共有观念的选择不同,造成了人工智能时代权力竞争加剧、国际制度稳定性下降、安全文化分歧扩大的互动结果。技术性介入导致国家发展机遇与挑战对冲、全球治理创新与困境共存、国家安全保护与风险交织张力增强。体系单位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国家间关系脆弱性增加。为减小人工智能对国家间关系的冲击,未来体系单位互动应当: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均衡发展,弥合“技术鸿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专门性国际组织建设和国际制度的落实,完善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制度、技术与合作方面加强国家自身人工智能建设,实现全方位、全领域的安全保障。

  • 新一轮“超级选举周期”拉美政党发展的新变化及影响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政党是拉美国家政治运行的主体力量、政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撑。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拉美政党制度和政党运行方式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党发展在保持较好延续性连贯性的同时,呈现出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的鲜明特性。在2021—2024年“超级选举周期”,拉美政党政治发展不断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为传统政党衰败和新型政党崛起相互交织、政党发展分散化和联盟化相互促进、左右争斗政治效应加速外溢、朝野争斗更趋激烈和复杂等特点及趋势。拉美政党发展的新变化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根源,并对该地区国家执政党的公信力、合法性、治理能力及地区国家团结合作等产生深远影响。

  • 论日本经济安全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探索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经济安全政策,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重大变化。2020年开始日本经济安全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在组织机构建设和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经济安全与军事、政治、外交安全之间呈现出战略性的融合互动,从以往运用综合手段维护经济领域安全转变为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日本经济安全政策的战略性转变虽然与国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源于日本自身的国家战略驱动、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及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传承。当前已经发生战略性转变的日本经济安全政策在实施当中也面临着增加财政负担、阻碍技术发展、扩大政企利益背离等一系列问题。

  • 论日本经济安全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探索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经济安全政策,进 入21世纪后出现了重大变化。2020年开始日本经济安全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在组织机 构建设和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经济安全与军事、政治、外交安全之间呈现 出战略性的融合互动,从以往运用综合手段维护经济领域安全转变为运用经济、技术等手 段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日本经济安全政策的战略性转变虽然与国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但 主要原因还是源于日本自身的国家战略驱动、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及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传承。当前已经发生战略性转变的日本经济安全政策在实施当中也面临着增加财政负担、 阻碍技术发展、扩大政企利益背离等一系列问题。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安全:系统性风险与治理路径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安全逐渐超越了信息和文化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界限,在语言技术、语言认知、语言行动等维度面临新的挑战。识别和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安全,把握其理论内涵和风险生成机制,对预防和化解语言安全风险意义重大。本文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安全的理论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技术—认知—行为”的分析框架厘清该时代语言安全风险的生成机理,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安全的理论内核和构成要素呈现出技术、主体与社会互嵌的特性。语言安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不同环节存在差异化和动态化的语言风险样态和逻辑。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语言安全风险提出制定和实施高层次国家语言安全战略、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自主生态体系、提高该技术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开发多语种模型、提升公众数字素养和语言安全意识等治理对策。

  • 历史比较视野下自主武器军控规范争论及其走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军备控制发生重要变化。在围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发生的规范争论中,各方面对未来技术发展及其风险后果的不确定性提出竞争性的预期,就预防性的军控规范展开博弈。与杀伤人员地雷、集束弹药等军控议题领域的规范博弈相似,自主武器规范争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自主武器的使用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风险与道德后果,究竟是源于其固有特性,还是国家开发与使用自主武器的行为方式?为倡导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以禁止和管控自主武器,跨国倡议网络尝试界定自主武器的固有特性,论证其与负面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但未来技术不确定性使其面临一定困境。拒绝制定国际公约的美国则尝试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证明国家可以通过引导和调整开发与使用自主武器的方式,减小乃至消除其风险与后果,但其论辩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这对自主武器规范争论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使之明显有别于其他军控领域。双方在支持者的争取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的态势,同时双方各自构建的阵营均具有内部异质性。规范争论不再是界限清晰、立场分明的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一个观点立场复杂交错的关系网络已然形成。

  • 地缘经济转向、数字主权与欧盟人工智能治理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数字主权战略是欧盟“地缘经济转向”在数字空间的反映,包含监管与创新双重目标。在数字主权战略和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欧盟推出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全面监管法律《人工智能法案》。在立法过程中,欧盟立法机构不断累积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识,并努力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和减轻人工智能风险间取得平衡。欧盟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实现其领域的数字主权取决于欧盟能力、法案制度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工智能法案》有利于欧盟协调内部行动和影响全球监管立法,但成员国在高风险人工智能监管执行权分配中的授权程度较低、法案制度设计未能弥合监管与创新的分歧、法案转化和修订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潜在不同步将对欧盟的人工智能主权产生不利影响。

  • 认知武器化与人工智能认知战——一项机器学习与行为实验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作者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针对1950—2024年173例美国对外政策与行为,构造以ChatGPT为对象的行为实验与对照研究,涵盖美国制裁禁运、安理会否决、军事干涉、政权更迭、海外作战等五类事件。虽然目前大语言模型未在明面上被用于谋杀、军事破坏或系统性认知攻防与渗透,也没有大语言模型认知攻防作战公开明确的战略政策执行或文本宣示,但OpenAI的ChatGPT模型展现出显著的认知安全风险。这种认知威胁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精准性等特点,其潜在认知杀伤与认知“殖民”能力不容忽视。ChatGPT能够选择性呈现信息与伪造事实,并塑造、扭转用户认知与思维模式,引导用户产生对美国对外政策与行为正当性的积极情感,进而实现认知操纵。ChatGPT生成的内容在文本、叙事与情感等三个层面表现出正负面极化情感动员趋势,通过“言过其实”“无罪推定”“以退为进”等方式放大己方正当性、美化自身形象,通过“栽赃陷害”“无中生有”“有罪推定”污名化、妖魔化竞争对手形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认知战成为一种隐蔽、精准、低成本、高收益的非动能作战工具。人工智能认知战利用人类的认知弱点和思维偏差,潜移默化地实施思维诱导与认知操纵,实现了“认知武器化”,对认知域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 人工智能武器化与网络威慑战略的未来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网络威慑是国家为应对网络空间风险和威胁而采取的战略。冷战时期核威慑路径难以有效复制至网络空间,各国战略界依据网络空间特质而推行的“定制式威慑”也遭遇各类掣肘,网络空间随之长期面临“威慑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空间塑造了新的威胁与风险,其武器化态势也逐步推动网络安全领域的变革。随着相关技术持续融入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具有进攻者优势的网络空间重新具备了迈向攻防平衡的可能性,从而为威慑战略在网络空间的重新适用提供了理论契机。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空间攻防平衡状态下,国家将利用拒止与惩罚两种威慑框架应对网络威胁;而在趋向网络攻防平衡的过程中,国家倾向于采取跨域威慑、纠缠威慑和去合法化威慑等方式应对不同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武器化为网络威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官僚主义、溯源政治与国际治理缺失等人为问题将长期阻碍网络空间攻防平衡状态的达成。

  • 关于中国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回顾与思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中国威慑理论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以翻译、引进和介绍美国的威慑理论为主,并形成了一系列教材和综述性研究成果。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相关研究逐步细化且与国际形势密切关联,出现了一批聚焦威慑与美国核战略、导弹防御以及防扩散机制的论著。但对于威慑理论本身的探索较为有限,仍然处于跟随美国经典威慑理论的状态。近年来,美国提出“重返大国竞争”,凸显威慑战略对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的重大意义。现实环境促使中国学界加快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具体体现为在研究概念上变异求同,正本清源;在研究方法上变换视角,推陈出新;在研究议题上补齐短板,厚积薄发。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应在祛魅经典、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上不断取得突破,为回答好中美战略博弈向何处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 苏联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失败教训与现实启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的历史悲剧,与苏联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失败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苏联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在列宁时期打下坚实基础,在斯大林时期埋下严重隐患,不过总体情况是好的。但自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直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就呈现一代不如一代的递减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削弱了思想引领力、特权腐败现象削弱了执政公信力、民族矛盾激化削弱了群众凝聚力、基层党组织瘫痪削弱了政治动员力,这些是苏联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失败教训。其对当下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现实启示主要有:必须务实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守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必须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走深走实。

  •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东盟的策略选择——基于“制度对冲”视角的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摘要:为更好地应对中美战略竞争的结构性压力,确保自身的中立性与-体性东盟试图在中美之间奉行“制度对冲”策略。在东盟看来,“制度对冲”策略是其稀释外部压力的“缓冲器”、处理与大国关系的中立方式、应对大国不确定行为的自助机制、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方式,更是东南亚政治文化中精英观念的自然产物。为此,东盟将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视为采取“制度对冲”行为的重要机制,旨在以有利于维护战略自主权与地区利益的方式约束中美在本地区的地缘政治行为。未来,东盟的“制度对冲”策略恐难以为继。从东盟自身来看,“制度对冲”策略的可取性取决于东盟成员国的一致性意愿,而东盟仍需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从美国方面来看,通过构建由其主导的小多边机制,美国试图减少对东盟规范影响力的依赖。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反对任何势力挑拨并制造地区集团对抗,迫切希望能够与东盟共同应对地缘对抗挑战。

  • 战略性矿产概念和矿种目录的国际比较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背景下,战略性矿产成为大国关注的焦点。明晰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战略性矿产的定义、内涵和种类,对于及时有效应对和降低风险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因背景和出发点不同,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矿产所赋予的名称和内涵有所不同。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性矿产内涵最为接近,均同时关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全局性、地域性概念。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定义的关键矿产或关键原材料更加关注矿产资源对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日本定义的重要矿产则强调对高尖端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对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不同国家或地区战略性矿产的评估方法也存在差异,但矿种目录均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更新机制和周期。鉴于此,提出政策建议:中国需完善战略性矿产目录的更新机制,确保战略性矿产目录科学、及时和有效;增强战略性矿产的勘查和储备力度,提升国内供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重点研发高端矿物材料;加强国际合作,重构全球矿业治理体系。

  • 欧盟能源转型与中欧能源合作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为了应对能源与环境危机,欧盟已将能源转型纳入首要政策议程。得益于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欧盟加强了集体能源安全,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并改善了环境质量。欧盟能源转型前景取决于欧盟及成员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平衡集体安全与成员国利益、短期需求与长期雄心以及战略自主与对外依赖等关系。中国与欧盟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安全关切与利益诉求。为此,中欧双方可以在全球治理、双边关系及具体产业等各个层面积极开展能源对话,促进能源合作,共同加快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欧积极推进能源合作,不仅能够改善彼此的能源安全,还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日本准同盟战略:实践、动因及制约因素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后,准同盟战略逐步成为日本国家安保政策的重要立足点之一。日本通过首脑外交、机制构建、缔结安全协定等路径,面向“四边机制”成员国、欧洲主要大国及部分东盟国家等构建准同盟关系。日本准同盟战略受内外多重因素驱动。在国际层面,日本除了意图借助准同盟战略巩固、提升其在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乃至盟伴体系中的地位,从侧面助推美国融合欧亚两大同盟体系的进程,也谋求应对美国战略收缩风险、联合准盟国对华实行双重制衡。在国内层面,由于准同盟战略在主权让渡、法律规则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弹性,因此成为日本政府的现实选择。尽管日本准同盟战略可能持续冲击亚太乃至印太安全局势,但因日本在国际、国内层面面临多重制约,该战略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

  • 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国际社会多数成员,不论大国小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认为不能重走阵营对抗、零和博弈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战争冲突的覆辙,但对于世界大变局之下多极化进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尚未形成共识。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旗帜鲜明地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凝聚国际共识,为国际社会从变乱交织走向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注入强劲动力,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

  •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内涵、逻辑及时代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潮流的持续冲击下,全球化进程面临停滞甚至倒退的压力,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分裂和碎片化风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考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基础上,提出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主张,赋予经济全球化普惠、包容、开放、共赢等价值内涵,体现了必然性逻辑、对立统一规律、实践第一性逻辑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该主张为引领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代表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最新充实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拉绿色合作:进展、挑战与路径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绿色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由选择之一。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有利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际绿色合作,得到了许多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当前,中拉绿色合作在顶层设计、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等诸多领域已取得积极成果,且存在诸多发展机遇。拉美国家可成为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在复杂国际和地区形势下,中拉推进绿色合作亦面临不少挑战。中方宜加大关注、强化布局、深耕细作,与拉美国家在政府、企业、高校及媒体等层面加强互动,共同推动绿色合作再上新台阶,将中拉关系打造为全球发展倡议和南南合作的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