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语言文学
  • 论林景熙七言律诗的诗歌艺术———就数字入诗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入诗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在林景熙存世的85首七言律诗中,包含数字的诗歌数量高达76首,可见其数字运用之多.林诗不但数字运用甚多,且手法纯熟.其入诗的数字不仅有如“一”“二”等自然 数字,还大量存在如“千”“几”“独”等包含数字意义的特殊数字.林景熙七律中的数字运用除了频率高这一特 点外,还具有组合多样性、位置丰富性等典型性特征.诗中数字的存在对于诗歌事物的描写、场面的描绘及情 感的抒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论张元幹词中的“变体”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张元幹继承并发展“东坡范式”,其词有“本色”一面,亦有“变”的一面,这是词人自身个性气质和 时代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一方面表现为词体功用的诗化,词具有“兴观群怨”的功用;另 一方面表现为技巧的诗化,将诗歌常用的典故、议论等表现手法和技巧引入词中,丰富了词体的表现方法,为 词体的发展注入活力.张元幹“变体词”是对苏轼以诗为词继承和深化的结果,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 下开辛派词风。

  • 论王阳明诗歌的“物”之三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阳明心学所规定的“物”处于一种动态的生成状态.王阳明沿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通 往圣人境界的历程赋予了“物”三种阶段性状态:“心外无物”的镜像之物,“与物无对”的同质之物,“格物致知”的实事之物.作为诗人的他将感应到的镜像之物、同质之物、实事之物记录在诗歌之中,形成了三种独特的诗 歌境界:移情于物的有我之境;与天地对谈的同仁境界;实事上格的事功境界。

  • 论黄庭坚诗歌的转折类型与特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黄庭坚诗歌的转折主要有表现对象的转换、表达方式的变化、情感状态的起伏、叙事内容的曲折 和时空变换五种主要形式.在表现对象的转换时以平行、对立、冲突的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 的变化中通过个别词语的双关作用连接上下文;在情感状态的起伏方面使作品呈现出抑扬变化的抒情效果, 表现复杂的心态;在叙事时通过曲折的表达增加情节吸引力,展现祸福变化的无常人生;在时空变换上很少依 靠题画诗的突然性叙述层级变化追求震惊效果,而多表达对画面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宋诗在唐诗意境美之 外,通过表达形式的探索,构建独特美学风貌的追求。

  • 唐诗所见荆州山脉探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前人对于唐代荆州诗的研究侧重文学评论,而较少关注其中自然地理的书写。事实上,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唐代流传于世的地理文献较少,因此不妨采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史料”,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揭开唐代荆州自然地理的另一番面貌。同时,考虑到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因素,还应结合其他文史典籍进行辨析,从而发掘诗歌中讹误或虚构的成分,通过诗史互见、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全面地剖析、还原唐代荆州的山脉特点。在唐代典籍记载寥寥的情况下,诗歌留下了当时的山川影像,并在文化层面反哺自身、滋养后世,呈现出良性的文史互动。正是由于诗歌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留存性,故可以与历史相参照,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补充和细化历史记载。同时,诗歌所记录和构建的山川影像经由辨析、还原,也有助于后人想象当时诗人眼中的画面,并感知其心中的情感。

  • 远与亲:魏晋南北朝山水人物的生命精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远”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人物品赏及艺术表达中增添了“亲”的内涵,由此显现出生动的个体生命精神。自老庄哲学赋予“远”以超越性以来,“远”的道体特征与形而上的生命意义成为根本,个体生命亦融入宇宙生命之中。在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与山水审美的个性自觉影响下,“亲”聚焦了“远”的生命意义,在天人相亲、物我相亲、道器相亲几个方面丰富了“远”的美学内涵,重新指向士人个体。同时,“远”与“亲”进一步融入了山水诗画领域之中,在审美形式、审美对象和体验层次等方面突出了个体生命的表达,强调虚灵与情致的合一。

  • 蔡邕与汉魏之际文士命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蔡邕的文学观念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相一致,反映出东汉晚期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蔡邕早期笃嗜儒学学说,执意维护经学与文学观念的正统性,但经历了各种磨难后,文学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发愤著书与抒写真情的文学观念。他的碑志文写作也折射出文学审美观念的渐变。研究蔡邕与汉魏文学观念的嬗变,有助于拓展蔡邕研究的领域,深化汉魏六朝文学演变的研究。

  • 异域新知与晚清诗界革命中的情感体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诗界革命的发生,深受西学新知的影响。其中关于身体、情感与人格的研究,通过译介传入国内,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引发诗歌抒情方式的变化。作为以报刊聚合的文学团体,一系列事件引发的情感共鸣,表明诗歌不仅可以言情,甚至还可以传情。它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介入公共领域之中,增强了诗歌“群”的功能。这是诗界革命产生的媒介性力量。此外,新知的获取不仅在于书籍(或报刊)的阅读,身临异域得到的观感经验,亦能转变主体的位置。跨域行旅引发的情感体验并不仅限于怀旧、创伤,还包括对异域物质文明的惊羡、欣赏、崇拜,以至超越了对制度、思想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个体发现自我,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民族共同体。促成旅行的动机也可以被视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实践。在强烈的民族情感驱使下,文人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现代性反思,探索民族未来。这些表明,诗界革命于新名词、新意境、新理想外开辟了“情感革命”的主题。

  • 当代韩国学者论朝鲜时代的苏轼传播与接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时代历时五百余年(1392-1910)。当代韩国学者在本土发表的论朝鲜时代苏轼传播与接受的论著,主要涉及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朝鲜时代《赤壁赋》的接受与“赤壁船游”研究、朝鲜时代的苏轼著述版本考证几个方面。朝鲜时代汉文学对苏轼的接受研究,发轫于1964 年,2010 年以降形成高潮。其中,曹圭百和柳素真分别着眼于文人群体和文人个体的苏轼接受,贡献尤为突出。对于《赤壁赋》接受以及“赤壁船游”的研究,始于1975 年,2010 年以来渐入佳境,因“赤壁船游”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的唱和诗文集,如《壬戌泛月录》《蚕头录》等,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韩国现存的苏轼作品集为数不少,大部分为朝鲜时代刊印,或直接从明清两朝引进。1985 年以来,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版本介绍或文献考证的论文;2009 年后,成果数量有较大增长,但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研究主题也较为分散。

  • 朱光潜在20世纪意象理论现代转型中的贡献和局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一位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性人物 , 朱光潜对20世纪中国意象理论的 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努力以一种学科化 、 系统化的阐释态度探讨意象生成机制的 基本样貌 , 将意象理论研究推上了学理化的正轨。 他以学科化的话语对“ 意象 ”概念的内 涵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定义 , 又针对意象生成的心理基础展开分析 , 并且围绕“ 心 灵综合 能力” 和“ 直觉” 问题进行细致阐述。 有必要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对他所做贡献和其 自 身局限进行分析 , 从而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提供历史参考和思想借鉴。

  • 当代文学艾滋叙事的隐喻修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合作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一种疾病 , 艾滋病在 自 身之外还附加了众多的隐喻与偏见。 当代文学早 期艾滋叙事讲述的大多是国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 显示了一种盲 目排外的他者想象。 与 此 同时 , 艾滋病又被视为一种世纪瘟疫 , 是对道德犯禁者的天降惩罚。 当代文学艾滋叙事文 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军事话语 , 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战争修辞特质。 艾滋叙事中存在一些话语 转义行为 , 用“ 爱滋病”“爱之病” 或“ 热病” 等指代艾滋病。 艾滋叙事在艾滋病的污名建 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一些话语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艾滋病的污名化 , 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严 重的精神伤害。

  • “癡”、“炭”两字特殊谐声新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4

    摘要:訓詁與古文字相結合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門,而諧聲分析則依託上古音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本文運用訓詁、文字、音韻等傳統語文學方式著手,對“癡”、“炭”兩個字的特殊諧聲部分進行分析。

  • 汉语“一+量量”结构的部分量化研究——以河南固始方言为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汉语量范畴的独特性,部分量是现代汉语量范畴的重要成员。文章以河南固始方言中具有部分量化功能的“一 + 量量”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了该结构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句法环境不同,其表现出的主观语义也存在差异。其次,讨论了固始方言“一 + 量量”结构的部分量化对象,受语言主观性、内部论元的可分解性以及焦点凸显等因素的影响,“一 + 量量”结构部分量化的对象包括 NP 和动作过程两大类:量化 NP 表示对该事物在空间层面上的数量分解,量化动作过程表现为量化动作情状在时间进程上的不同阶段。文章还将固始方言中的“一 + 量量”结构和普通话中的进行对比,发现该结构在普通话中不具备部分量化功能,在固始方言中“一 + 量量”结构部分量化的实质表现为主观小量化,它的参与对象始终是被量化的整体,只是参与量化的次数不唯一。

  • 《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中的西和方言翻译策略研究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西和乞巧歌是一种歌谣,其内容丰富,合辙押韵,语调诙谐风趣,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通过分析《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探讨了西和特色方言的翻译策略,对方言翻译和歌谣翻译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此书译者在翻译时灵活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直译法和逐词翻译法,以及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仿译法和改译法,对不同的方言词汇根据语境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使得译文流畅、地道。然而,由于汉语方言书面化的困难,《西和乞巧歌》中部分方言词汇并未在书面文字中表现出来,且原语文本中所有的西和方言特征和口语化特征在译语中全部被抹杀了。尽管如此,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方言是让方言作品走向世界的方式。作为第一部关于西和乞巧歌的英译本,此书对于乞巧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翻译策略使乞巧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能够流畅表达,使得英语读者能较好地理解中国北方的乞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