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语文”是中国自主创造的文化概念。但这一概念使用却存在问题。语文、中国语文、汉语文,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却混同使用,不加区别;而外国语文本是语文的一部分,我们却将其排除在语文之外,与语文并列看待。这严重违反逻辑规则。我们使用语文概念的视野,局限在汉语文的偏狭范围内,因而“身在此山中”,对语文的普遍概念和具体概念不加区别,对概念层次也没有划分,以至混同使用而浑然不觉。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辨析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区分其层次,识其“庐山真面目”,审视并纠正其使用的错误,提升中华民族自主创造的语文概念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全人类普遍适用的文化概念,从而构建起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语文新体系,为世界文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方汉学目录已有约 400 年的编纂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厚的研究材料。因其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史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研究实践方面,中国学者可以从西方汉学目录的引介与评价、西方汉学目录的选编、自主编目、域外汉籍史等角度切入,切实发挥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纲领价值,同时应该强化理论探讨,力求建立容纳西方汉学目录的中国目录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四百年以来,海外创办的近 200 种东方学、汉学与中国学期刊是中国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应该将世界的中国研究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结合起来在世界与中国互动的大历史中进行文明交流与互鉴。海外中国研究意味着中国学术的世界性与现代性,离开“世界中的中国”无法理解“世界中的中国学术”。深入把握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观点与思想、方法与路径,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价值。在全面了解海外中国研究期刊这一学术资源与媒介平台的前提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论证中国研究的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1
摘要:本文是“科学阐释小学拼音,突破拼音教学瓶颈”第2篇研究论文,主要是围绕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展开研究,对拼音字母的一般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学应用难度等提出一系列较有创新的看法、观点、意见,其中,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提炼与变通处理及其专门适合国内拼音教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案等,对汉语拼音教学、拼音识字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建设性参考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传主屈原是《屈原列传》当然的史传话语主体。但在贰臣逆子实行政治话语霸权并挟制王室权力运作的特殊社会语境当中,屈原及怀王等已逐渐发生政治失语,无法在内政外交当中主控大局。因而,史传话语主体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已然沦为权力斗争的被动挨宰对象。《屈原列传》较多采用被动句式,客观反映出这两种角色的二元冲突现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宁汉语方言中的“个”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多样,作为通用量词,它可用来修饰各类名词,同时还有一些普通话及周围其他汉语方言所不具备的特殊用法。在西宁汉语方言中,“个”可用于祈使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可作为动量词在谓词后表示时间短、数量小,可构成量名结构或单独使用表示定指。文章在描述“个”特殊用法的基础上对其来源进行了讨论。表祈使语气的“个”可能是受周围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借用了与其语音形式相近的汉语原有词来表达新的语法意义,表时短、量小的动量词“个”是汉语语法化的产物,只是受 SOV 语序的影响在西宁方言中大量存在。表定指的“个”则应该是江淮官话在西宁方言中的遗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摘要:极少有辞书就“汗马”、“汗马之劳”原义、转义及其引申路径等,作出完全准确的解释和呈示。实际上,“汗马”,属动宾结构,原义为因驱马奔驰而使马出汗,转义依次为:劳苦征战;战功。“汗马之劳”原义为“征战的劳苦”,转义依次为:战功;功劳。两个词语从原义到转义、从转义到再生转义的推演方式均为借代。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 ”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 ?”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 ”字之句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罗献修是中国近代著名儒家学者,曾任京师大学堂渊北京大学冤、中山大学经学教授,著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荀子讲义》等。其《荀子讲义》认为,荀子言“性恶”或系误会,孟荀并非截然相对。其主要观点有四:1.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子之力为多;2.人或误会荀子性恶缘于见“伪”不明;3.孟荀之学殊途同归,当会其通;4.荀子深于礼,其学说、治法皆以礼为本。罗献修是民国时期会通孟荀的典型代表,其会通思路与治学方法可为当下统合孟荀提供有益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本文是“科学阐释小学拼音 突破拼音教学瓶颈”首篇研究论文,主要是基于小学拼音教学实践发展总结,全面、系统、专门归集并研究有关汉语拼音教学发展的问题,包括教学实践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教学实践问题将一年级拼音在教学中、教学后产生、存在、积累的各种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门别类,再结合中小学教育发展实际,按照符合汉语言文字特征、符合国家语言标准和规范、符合语文教育特点,适合汉语拼音识字规律,进行归集、整理共六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社会评价问题共归集整理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以窥“小学拼音教学问题”全貌,以明“突破拼音教学瓶颈”之道。本文形成于2020年,曾作为会议论文提交“广东教育学会2020年度学术讨论会”进行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结合2024年秋季小学一年级使用最新版语文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内容,适时做出更新和完善,对教师进行汉语拼音规范教学和家长进行拼音识字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本文归结的拼音教学问题和提出的相关观点,对哲学社科领域(教育学)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在汉语、汉字、语文中的拼音和音标知识的规范化教学实践上创新,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汉语音标学基本原理是学者冯明朗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所探索和建构的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学科分支。汉语音标学术语名词,是这门学科的基石。本文分术语名词、学术新定义两个部分,在术语名词部分,为尝试建构汉语音标学术语及其术语体系,分别从中国语言、汉语、汉字、拼音和音标等五个方面对相关汉语音标学的术语名词定义进行重新阐释。在学术新定义部分,为说明这些定义的规范研究方式方法,专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汉字、普通话等三个术语的最新学术定义进行研究性阐释。本文对哲学社科领域(语言学)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在汉语、汉字教学、语文识字和写字规范化教学实践上创新,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汉语音标学基本原理是学者冯明朗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所探索和建构的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学科分支。汉字读音规范化,是汉语音标学科建构与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学理和史学角度,来探索汉语拼音的发展本质和汉语音标发展的必然性,对哲学社科领域(语言学)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汉语、汉字、汉语拼音教学、语文识字和写字规范化教学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摘要:最近發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其中《仲尼曰》簡5、6中出現的 堇 ,成為這兩則解釋上的困難之處,且這兩則無傳世文本對讀,故說解起來更是百家爭鳴,今見孟躍龍(2022)將之讀為:“非間(閒)”之“間”。筆者深覺此問題還有討論空間,故冒昧箋寫,以求教諸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8-05
摘要:通过分析许慎关于“转注”的注释,认为转注不是用字法,而是说明文字的一种性质,即“异字同义”的性质。因为这些“异字”是“同义”,所以,这些异字可以相互注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8-04
摘要:指事,用手指指着事物 A 说:这就是 A。指事字里包含一个指事符“-”,表示指向事物的手指。指事字是指事符“-”和表示指事符指向的事物的字(符号)构成。 “日”“月”不是象形字,是指事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中国进入文明时代有八项关键特征,包括农业手工业等生业基础的显著发展和都邑城市的建设。这些发展变化离不开计算和记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没有提到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情况,包括对数的性质的认知和记数法。根据跨学科、重实证原则对姜寨、西安半坡和柳湾的史前记数刻符进行考察,发现其分别构成五进制和十进制数字体系。记数刻符构形方式渐次传递,并深刻影响甲骨文数字的构字。五进制和十进制分别出现在古国时期第一和第二阶段。记数法的这一大转变在古代文献和关于黄帝的传说中都有反映。通过古代先民数概念的演变,佐证中华早期文明发展,是对探源工程研究的一个补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摘要:本文以《參不韋》中的“隹昔方有 (洪)”一句為核心,通過音韻、訓詁和語法等方法簡要分析了{洪}的詞源、“方”和“有+XP”構式的用法,並對該句意義的疏解提供了一種新說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文选编排是《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以至于现今诸多《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编排比较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科学性。本文依据文本的启示性,提出“《左传》居首”的《古代汉语》文选编排原则,这是因为《左传》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达方面均能给予先秦时期其他典籍解读以最大启示。具体论证包括:《左传》所载历史事件及人物言行对古代传世文献中疑难语句理解的启示,《左传》语词使用特征为出土古代文献中有分歧的语词理解提供了可靠的辨别依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18
摘要:{秋}是汉语中重要的纪时名词,秦汉之后习用“秋”字记录,但在先秦却存在诸多字形。殷商时期,字形有“”“”等;西周至春秋时期,字形有“”“”等;战国时期,{秋}的用字最为复杂,尤以秦、楚系文字之间差异最大,秦系文字多作“秋”,楚系文字则作“”“”与“”等。这些字形彼此间不仅形体差异较大,构形理据也完全不同。利用出土文献探索{秋}的用字演变现象与成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的构形因革、地域差异、形义关系认知的时代变迁等,进而更好地探寻汉字的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