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苏轼尺牍仅《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810首逐一编年,其余诸本篇目多同此本,但其前169首却顺序颠倒。它们中的154首由随机抽取自《外集》的169首尺牍分合而成,伴有文字增删等现象;7首拆分自《外集》单列的书体类;还有7首和2个片段来自他处。现存诸本中,这一现象始见于明仁宗的洪熙本,是其底本《大全集》的编者为掩盖其出处等目的而有意为之。目前可知金元以来至少有两种苏轼尺牍选本受此影响,但更严重的后果出现在该《大全集》成为洪熙本的底本之后,因为洪熙本是此后几乎所有全集性质苏集的主要来源。其中分集本的《续集》都是被乱序的版本;合编本的尺牍也因之而有遗漏、错讹等问题。而《外集》除尺牍外还有其他优势,因此,以《外集》加《和陶诗》代替现行分集本中的《续集》构成新的《东坡七集》,实为更好选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系辞》云:“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就道器关系而言,通过大道运行、天地交感、四季运行,让万物得以生长、万民得以生养。圣人探求易道变化规律,效法天地无为简约、化生万物的基本原理,将《周易》中道、器、变、通的道理融合为一,形成治理、服务天下之民的举措,设定一套治理家国天下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来造福万民,是《周易》民本思想的核心命题。无私合道的圣人治理天下,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易传》提出损上益下、节制管理层过度膨胀的私欲等理念,对保民与养民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周易》德义化、理性化体系的建构与逐步完善,《易传》虽强调卜筮之道在“济民”中的作用,但在“善易不占”思想确立后,其影响逐渐被淡化。“制器尚象”说强调技术发明、市场贸易对民生的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度强调圣人制器的历史效应,忽略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易传》民本思想的缺陷之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早期神话遗失的过程通常被称作“神话史实化”或“神话史实说”。然而,《尧典》的共工与洪水故事展现出中国独特的“颠倒的神话史实说”,因为没有任何中国神话可以被称作被遗忘了的中国历史,只有一部被假定保存完好的古代中国历史。中国独特的“颠倒的神话史实说”的真正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历史是否变成了神话,或者神话是否变成了历史,而是在于历史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已被抹除,因此,神人之间的区隔也已消失。这正是古代中国宗教和神话的特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三朝《高僧传》指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唐释道宣所著《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三部僧人传记,作品资料丰富翔实,一些事迹虽与传主生平主线关系不大,但却能生动地反映高僧生活的另一面,所以三位作者都在文中积极运用了互见法,将这些材料安排到别的传记中,既表现僧侣间的交游,又突出高僧人格魅力,同时更为全面地展示出高僧独特而丰富的个性、贡献,交游等,可谓文美义周,互见法的使用使三朝《高僧传》更具鲜明的文学特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8-05
摘要:自辛啟泰《稼軒集鈔存》和梁啟超、梁啟勳《稼軒詞疏證》之後,辛棄疾詞的校勘、箋注等研究依然存在頗多空缺、譌誤之處。由於辛棄疾詞的四卷、十二卷等南宋稿本、寫本、刻本等底本未存,本文以存詞最多、選詞精當、文辭較優的元代大德三年《稼軒長短句》十二卷本爲主要底本,以明代吳訥、毛晉《稼軒詞》四卷抄本和紫芝漫抄《稼軒詞》丙集爲次要底本,以初始收錄辛棄疾其他詞作的南宋《清波別志》《草堂詩餘》、明代《詩淵》《永樂大典》和清代辛啟泰《稼軒集鈔存》等爲補充底本,並與自南宋至清末復刻、收録、引用、校勘、箋注辛棄疾詞的詞集、詞選、類書、筆記、詞話、方志等古籍以及鄧廣銘、辛更儒、吳企明等人著述逐一比對、校勘,辨析諸書優劣,集成前人成果,謹慎校改辛棄疾詞底本存在譌脫衍倒而鄧廣銘、辛更儒、吳企明等人皆未校改者,先給出諸如“之祖季思”爲“高祖彥思”、“奚如”爲“奚知”、“淵擲”爲“鼇擲”、“橫槊”爲“握槊”、“黃雞白酒”爲“黃雞白日”、“龍團試水”爲“團龍試碾”、“不自”爲“自不”、“如何耳”爲“何如耳”、“長俊”爲“長備”、“還敲”爲“還敧”、“目蹙”爲“眉蹙”、“白翻香”爲“自翻香”、“減破”爲“減被”等三十九則、四十餘處新的校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摘要: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仁以为己任”的儒者。考察周学熙的治学经历,可以认为周学熙学宗程朱,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伦理和实践精神。从周学熙刻印刊行的书籍来看,周学熙在保护传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亦有着卓越的贡献。从治学经历和刻印书籍两方面着手,可以在实业家身份以外重新认识周学熙,这对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7-13
摘要:“京”的早期含义是指人为营建的高大建筑,它在西周时期衍生出“京”“镐京”“京室”“京宗”“京宫”等,其中的“京”与后世都城意义上的“京”存在着区别;以春秋及后世的地名而言,“京”并没有成为“天子之都”的专有名称:作为地名“京”一直延续至后世,而“京城”“京都”专指首都,形成于两汉时期。“京师”的早期含义是指王朝的大军,它至迟在周厉王时期已完成了语义的抽象化,用于指称“天子之都”所在的区域。迭至春秋时期,“京师”已成为“天子之都”所在区域的专称。其后,“京师”的含义被延续至西汉时期,并进一步衍生出诸多时人常用、后世熟悉的称谓组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提交时间: 2024-07-06
摘要:《易占》是海昏侯漢墓出土簡牘文獻中的一種,簡文以重卦爲單位,記述了每卦名稱、內涵、方位、數等等,落腳點是時令上的吉與凶。凶時令中除了以“某月某月”(相鄰兩月)表述之外,還有“禾時”“啟鞫時”“蠶時”“耕時”四個名稱。綜合考慮《易占》簡的整體結構和四個名稱本身含義,可知“禾時”即收穫的時節,指八月和九月;“啟鞫時”即對重大刑事案件集中審議、奏報並處刑的時節,指十一月和十二月;“蠶時”即養蠶繅絲的時節,指三月和四月;“耕時”即春耕時節,指二月和三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文献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领域和基础支撑,目前一般所称之文献学,往往指有关中国古代文字体系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古典文献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训诂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分支,又与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具有追溯学术渊源、考察学术流变、区辨学术派别等功能。借鉴文字体系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依循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绘画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尝试开展“图像文献学”的研究和建构,可为基于绘画艺术发展的内部性建立本土化的艺术学理论体系,丰富完善文献学学科建设,提供分支学科的学术资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