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生态科学
  • 数字经济时代林产品贸易与碳汇市场的相互作用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林产品贸易与碳汇市场的相互作用日趋显著。本文深入探讨了林产品贸易与碳汇市场的相互作用,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林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林产品总产量和进口量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同时,本文探索了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在提高林产品贸易效率和促进环境友好型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贸易流程,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标准。研究结果为林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表现为数字经济时代下,运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策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必要性。

  • 生态碳汇实物量核算方法与账户设计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统计与决策》

    摘要:在追求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措施。受限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性,当前生态碳汇核算侧重于自然属性视角,存在基本概念不清晰、核算范围不一致、基础数据匮乏等问题。文章利用交叉学科知识,在对比分析SNA、SEEA、SEEA-EA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以SEEA-EA理论为指导,明确核算范围,归纳数据获取方式。尝试以不同空间区域作为核算单元,优化数据管理和核算方法,建立关键账户,以期为摸清我国生态碳汇家底和进行国际实践比较提供有效的支持。

  • 中国城市碳排放差距及其技术成因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和新装备层出不穷,在碳排放“双控”的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必将愈发凸显。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总量差距大、强度差距增长快的特征,这严重影响到整体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速度,其背后的成因离不开城市技术进步异质性。中国城市生产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绿色型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强,碳排放差距缩小源于前者,碳排放差距扩大源于后者。技术在减排中的作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进步异质性在碳排放差距方面的解释力尤甚,其根本原因在于纯生产技术进步异质性较弱,而纯绿色技术进步异质性太强。从全国层面布局碳排放“双控”战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具体到区域层面有的放矢地发挥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作用。

  •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区别于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传统生产力。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具备高质和高效发展的特征,体现出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要素是处于发展变化的,即新质劳动资料的发展变革,新质劳动对象的拓展壮大,新质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提出四条实践路径: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作为建设的抓手;以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的引擎;以绿色产业作为建设的支撑;以科技人才作为建设的资源。

  • 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是全面驱动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新动能。本文基于中国282个城市2013—202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检验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显著推动了本地区绿色发展的水平提升,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还对周边地区的绿色发展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空间知识溢出等途径间接促进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对绿色发展产生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同时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畅通数字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传导机制,最终有效促进中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仅供参考。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规模化、微单元并举增强我国应对极端气候的能源保供弹性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27

    摘要:从夏季的“全球沸烫”到冬季的“极度严寒”,从洪涝灾害到干旱枯竭,都凸显了低碳转型、极端气候灾害的紧迫性。不论是极端高温还是极端严寒,均需要峰值电力的需求来应对,对能源保供及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会议就全球盘点达成的《阿联酋共识》,旗帜鲜明地规定“转轨别离化石燃料”,2050年相对于2019年的排放,二氧化碳减排幅度高达99%,意味着化石燃料的基本退出。作为低碳转型核心要素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正在逐渐成为电力生产和终端消费的主导。在各种储能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化解天气本身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冲击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国家一盘棋的格局下,加强多元化发展和合理空间布局,鼓励零碳微单元建设,以规模化、微单元、多元化多措并举来优化提速能源空间利用效率,形成多元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增强能源保供弹性,一方面满足极端天气期间的用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快能源系统的零碳转型。

  •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而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则是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带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共同奔赴绿色发展和和谐富裕。其中,水电、光伏在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因而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并且水光互补又提高了绿色电力的供应稳定性。透过青海共和县的“水光牧一体化”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出行平台的碳普惠公众参与调研报告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7-04

    摘要:针对气候问题的全球性挑战,我国提出碳中和作为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与调控目标。以消费为核心的大众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数字平台为碳普惠这一面向社会公众、聚焦大众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机制实现提供了重要抓手。当前,支撑碳普惠发展的生态圈已初具雏形,平台、公众、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良性互动。本课题小组在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并绘制了碳普惠机制图和碳普惠生态圈图,并在碳普惠发展的众多消费领域中聚焦出行领域的碳普惠平台的公众参与,构建了具有普适意义的出行领域“平台-公众”分析框架。最后本课题小组以大学生这一碳普惠高潜力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作为补充,得出大学生认同平台绿色功能、强偏好于物质激励、并在未来绿色出行活动参与上存在较大引导空间的结论。在整合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普惠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涵义。

  •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当下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我国2009-2021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方法探究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影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特征,且在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以及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通过提升政府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高公众环境关注度三个渠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应加快推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路径,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 碳数据质量合规与企业寻租监管——演化博弈视角下第三方核查监管制度的完善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保证碳数据质量合规是碳数据二元功能发挥的前提。但现行碳数据质量合规第三方核查监管制度(下称监管制度)对企业碳数据造假寻租行为的监管乏力。构建由监管部门、企业与核查机构共同参与的演化博弈系统,利用数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推导和数值仿真,探究关键因素变动对博弈系统演化稳定状态跃迁的影响与启示,可在厘清博弈主体行为逻辑的基础上探究匡补现行监管制度缺损的方案。研究发现:(1) 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复杂性,且监管部门客观监管能力的提高需和其他关键参数协同作用才能显著提升演化速度;(2)“寻租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选择相互影 响且具有一致性;(3)利用法律的利导性功能可弥补“数据利他主义”不能提振企业“报告合规碳数据”意愿的不足,但需满足一定的量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博弈系统稳定性;(4)企 业与核查机构的行为选择具有明显的成本遵循特征,寻租成本、碳数据造价成本、违规核查成本等是影响博弈系统演化稳定状态跃迁的关键因素。锚定碳数据质量合规目标,可从提升合规动力、提高监管能力和增大造假压力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现行监管制度。

  • 中国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时间观与生态文明智慧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制度、知识体系及社会实践。作为自然时间,其取法自然的时间命名和择取物候的时间标识,铺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作为文化时间,其“以自然为根”的文化特质,形塑着热爱自然生活、顺乎自然流变、崇敬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以及感恩自然馈赠的生态理念;作为社会时间,其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结构着顺时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整洁环境、营造宜居生活,保护山野、守护绿水青山,关爱鸟兽、维系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一宗兼具自然与人文、包括理念与实践的重大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弘扬其蕴含的时间观与生态文明智慧,不仅表征着其在激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潜能,也昭示着其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