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工作
  • 乡村振兴与个体回嵌:00 后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基于个体化理论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00后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生成与表达。研究发现,00后在校大学生在与环境变量的复杂互动中形成了返乡创业意愿,并具有特定的表达样态。返乡创业大学生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直接或间接的回应,拥有基于理性权衡与使命责任的回嵌初衷,高等教育塑造了他们的回嵌信心,他们对不同圈层持有差异性的回嵌预期,并在产业倾向中具有去传统化的新农人创业选择。政府应当围绕他们的回嵌意愿加强政策建构与政策实质递达,协同家庭、村社、高校成为0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路上的重要支持者和陪伴者。

  • 网络记忆采样法在加拿大华人移民隐性群体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摘要:本研究系统介绍了网络记忆采样(Network Sampling with Memory, NSM)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其在加拿大华人移民调查中的具体应用。NSM方法通过动态扩展社交网络,成功解决了传统链式采样中的选择偏差问题,尤其在非法移民、低收入群体等隐性群体中展现了显著优势。本研究通过NSM方法,收集了大量来自隐性群体的样本数据,揭示了复杂的社交网络结构,并优化了抽样的代表性。尽管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如社交网络分化、受访者隐私保护及疫情影响,但通过适当调整,NSM方法依然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高效性。本文不仅为移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还展望了NSM方法在未来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运行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国家治理体制和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科层管理逻辑主导的数字下乡与乡村技术治理通过国家正式治理体制对乡村治理的吸纳,增强了国家介入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村级治理行政化和技术消解自治的意外后果,造成乡村双轨治理结构断裂和基层治理悬浮。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优化,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要素作用,挖掘本土性制度资源优势,使数字技术赋能与基层群众路线有机结合,探索超越科层化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制统一性建设、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再造、乡村社会数字化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的双轨并行与一体融通,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和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方向。

  • 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回顾及其对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的启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精准扶贫旨在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旨在治理相对贫困,作为我国乡村治理的两大战略,两者关系密切。因此,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研究可以从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中获得重要启示。为展示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的全貌,文章采用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于2020年达到顶峰,2021年开始对其关注度迅速下降;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少,各发文机构发文量较少,高职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作者发文量普遍较少,作者间合作不密切;高职教育精准扶贫、贫困生精准资助、产教融合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路径成为研究热点。基于高职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的研究概况,文章从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等4个方面提出其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的启示。

  • 拥抱大湾区 建设大湾区——兼论澳门发展与澳门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自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尤其是回归以来,澳门从根本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中,澳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融入国家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明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实施,为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和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港澳青年既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领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除了澳门青年主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外,社会各界也应该推动澳门青年的创新创业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打造国际一流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二是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众创空间”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不断地优化港澳青年在粤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引导与支持他们积极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 国际视域下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理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种历史性的全球现象。本文通过检视国际视域中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核心文献,探究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建构、功能价值与发展理路,并分别关照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问题面向。在本体建构上,利用概念结构框架,理清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本体论、因果论与实在论特征;在价值功能上,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说明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对个体成长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及其对家庭、社区、学校、国家等发生环境造成的外部效应;在发展理路上,基于全球视角,分析青少年志愿服务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政策层面的发展进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 需要层次论视阈下的“躺平”与青年就业现状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躺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在少数青年就业者中出现。本文运用了需要层次理论,依托全国相关数据,分析青年就业者缘何“躺平”,从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来引导青年就业者突破“躺平”,真正实现自我需要。研究发现,少数青年就业者之所以选择“躺平”,其根本原因是生理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这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从内因方面看,“躺平”一族要正视现实,找准自身定位;从外因方面看,社会应该提供青年一代更多的发展渠道和奋斗机遇,研究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选择“躺平”的青年不会越来越多。“躺平”只是暂时现象,奋斗才是中国青年发展的主旋律。

  •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青年志愿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积极地探索和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就是青年参与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所构建的组织、实施、传播、保障等机制的总和,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活跃性、创新性、成长性等特征。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具有的“十大要素”,包括理论要素、制度要素、组织要素、行动要素、项目要素、培训要素、评估要素、传播要素、国际合作要素、资源保障要素等,为国家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要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需要再出发、再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青年就业的全球和区域趋势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球青年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普遍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青年需要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以确保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时能够在技能上更加的熟练,并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对工作世界带来的挑战。但同时,这也反映出青年劳动力利用率不足的严重问题:世界上约五分之一的青年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接受教育或培训,处在尼特(NEET)状态。青年就业还面临其他挑战,包括劳动力市场持续存在性别差异、非正规就业盛行、工作贫困等。其中,性别差异和非正规就业影响到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从业青年,工作贫困影响到全球几乎三分之一的从业青年。在许多国家青年面临着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工作条件不稳定的困境,如果可以有机会改善就业,那么,全球范围内就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愿意永久移民。这一事实也从侧面佐证,全球范围内青年就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

  • 2011—2020年中国青年就业研究述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非常关注青年就业问题,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有代表性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青年就业状况、青年就业的影响因素、青年就业的促进对策和青年创业四个领域,总体框架完整,研究成果丰富。青年就业状况及质量的差异较大,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并带来不利影响;市场供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青年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宏观政策影响市场环境、约束用人单位和广大青年的行为;青年就业的促进对策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控等方面;青年创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全面,存在创业技能不足、创业资源不足、创业服务不完善的问题。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青年的概念界定标准不统一,弱化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定性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尤其是动态追踪调研;调查范围小、样本较少、代表性不强。未来,青年就业研究要规范青年的概念界定,完善学术研究方法,增强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 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农户是参与社会公益的有生力量,数字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公益参与热情,但相关理论机制仍然是模糊的。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使用通过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户社会互动和提升农户同理心水平推动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影响农户公益参与存在三重效应,即收入溢出效应、社会互动效应和同理心效应。村庄人力资本水平、村庄集体行动频率和村务信息透明度越高,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促进作用越强。利用数字技术激发农民群体的公益潜力,提高广大农户对慈善公益的参与度,有利于汇聚更广泛的公益力量,支持我国社会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 社区空间治理理论的跨学科视角——构建“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融合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数字技术推动“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深度融合。基于传统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概念而形成的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已经难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数字时代的社区空间治理需要构建三元空间融合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从价值基础、行动网络与系统工程三个层面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与规划学等学科理论,进而解决更为复杂的社区空间治理难题。基于“物理—社会”空间的二维叠加,中国社区空间治理实践经历了从增长导向到民生导向的政策转变。数字时代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时代命题与机遇,面对数字空间三元融合新挑战,需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塑造行动网络、整合跨学科力量以解决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

  • 数字时代的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与实践因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30

    摘要:我国社会正快速迈入不可逆转的数字社会。数字时代使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服务模式和服务技术与方法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因应提出了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数字时代,我国社会工作非常有机会引领潮流,促进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知识生产和实务模式创新。数字时代的社会工作发展需要作出三种选择:一是坚定理论自信,为原创性理论的提出营造氛围与环境;二是深化教育改革,为数字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创设条件;三是秉持开放品格,以数字技术成果加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社会工作学术与职业共同体若能紧紧抓住数字时代技术更新迭代的脉搏,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向前,便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 社会支持视角下的青年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研究青年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时,计划行为理论可以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在2020年对73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提升志愿服务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志愿服务意愿有着正向影响;志愿服务意愿对志愿服务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志愿服务意愿在态度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志愿服务意愿在主观规范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志愿服务意愿在知觉行为控制与志愿服务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社会支持主要通过主观规范对志愿服务意愿产生正向显著作用。

  • 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民生问题与政策举措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关注青年、重视青年、促进青年的就业、住房、落户等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和保障,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把发展社会民生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加以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举措,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初期,必须正确看待就业、住房、落户等热点问题,增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对新时代发展的信心,这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秩序维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关系,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仅关乎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社会秩序。柯克和费孝通分别对美国和中国的秩序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秩序维度的理论模型———秩序理论。秩序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工具,让我们可以重新阐释“政府—社会”关系。在一个开放的秩序中,个人是高度自由的而且有着更好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给个人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开放的社会更加具有社会秩序精神,这突破了政府与社会比大小的传统思维模式,让我们从秩序维度去思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一直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中的发达国家往往都是“大政府—大社会”模式。正是这种“大政府—大社会”模式,给经济和社会提供了足够的活力与支撑,并建立起稳定、发展、繁荣的基础。从封闭秩序到开放秩序的秩序维度的成长,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秘诀,也是世界各国进一步实现个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维度的政策方案。

  • 互信、互动、互联: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可行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推进环境治理转型的关键举措。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选取有关农村环境治理创新实践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利益协调机制、协商共治理念、现代数字技术与农村环境治理相融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环境治理类型。基于对农村环境治理实践运行机制的探究,提出以互信、互动、互联为核心,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三重路径。

  • 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协作的网络治理研究——以闽东P县文旅产业发展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乡村治理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成为助推乡村善治的重要内容,但多元主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善治的产生。从网络治理理论的视角切入,以闽东P县文旅产业发展为案例,分析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机制与治理网络的形成。研究认为:在具备较有凝聚力的领导力和权威、较规范的制度和机制、丰富多样的资源和较高的主体间的信任度的时候,多元主体才有可能开展有效协作,网络治理才有可能产生并带来善治。各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从自身需求和禀赋出发,从协同整合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网络治理的持续性政策。

  • 社区简约治理结构中的分层动员机制——基于C市X社区治理实践的个案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C市X社区治理实践的质性研究,基于简约治理的理论视角,对X社区动员的组织基础、机制与运作逻辑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动员实践体现为一种嵌入简约治理结构中的分层动员机制,其运作逻辑既包含制度化较强的准行政动员,也包含以柔性协商为主的非正式动员。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理解社区动员与社区日常运作结构的关系提供启发。

  • 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形塑逻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一乡−多村”为乡村关系的两个主体,突破过去将乡村关系中的“村”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研究进路,提出“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在“行政消解自治”乡村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与其下辖的各行政村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形塑这种亲疏远近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特定行政村在中央或地方涉农政策中的重要性。政策性位置越突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二是特定行政村村治情况良善与否。村干部治村能力越强,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三是特定行政村在体制内有无先赋性外联关系。这种外联关系越重要,其与乡镇的关系越亲近。自上而下的各类资源在各行政村之间的配置,相应由乡村关系的差序格局来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