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当代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对策探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9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并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核心理念进行了详细解读,并进一步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随后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其中着重强调了生产关系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包括优化制度框架、构建创新激励体系和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等,以期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社会的持续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 反映论抑或再现论——马克思认识论形式省思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认识论问题上,马克思是再现论者而非反映论者。反映与再现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模式而且具有不同的理论效应。反映能清晰准确地“镜现”事物,但它是被动的仿像性的,在知识建构上往往缺乏创造性。再现虽不具有总体的精确性,但它是能动的想象性的,不仅可以“再生产”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可以包含对人类行为的筹划。再现论深嵌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当中,由此构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所具有的筹划潜能是反映论无法提供的。这是深化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质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建构意义的关键。

  •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晚期哲学思想转向中的马基雅维利因素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学界普遍的理解中,阿尔都塞一直以来都因其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而被视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但是伴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释,阿尔都塞在学术生涯的晚期发生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转向。这一“转向”既可被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回应,同时又标志着一种新唯物主义话语的确立。为了反叛传统目的论哲学,阿尔都塞创造性地奠基于“偶然相遇”的叙述逻辑重构唯物主义,从而与马基雅维利所建构的政治哲学深切关联,即二者都强调对具体的政治行动条件及历史形势作出具体分析,以开启一种指向历史的革新和创造的解放政治实践。

  • 先天禀赋与分配正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人的禀赋问题是关于分配正义的元问题。“自我所有权”并非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诺齐克正义理论的出发点是对人的禀赋所有权的肯定。在分配正义问题上,科亨和罗尔斯二人与诺齐克对待先天禀赋的态度存在根本分歧。总体而言,尽管科亨对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观念存在误读,但是他的批判直指诺齐克关于个体禀赋所有权的论证基点。彻底的平等主义思想家均否定人的先天禀赋所有权,但在处理先天禀赋问题时,科亨、罗尔斯、德沃金、蒲鲁东以及马克思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基于唯物史观理论进路的马克思方法论,在解读和应对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问题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 破除“抽象统治”的双重逻辑进路——《资本论》的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 列斐伏尔:一个文本线索与思想转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列斐伏尔在早期原创性地提出“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他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逐辑向空问生产逐辑的转换。其原创性的“应该-现有悖反"的逻辑批判构序包含以下内在线索:总体人的人本主义一般价值悬设中的张力原则与异化一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人的本真性需要-欲望的存在论与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人对自然关系上的非征服的取用观与支配自然的生产异化逻辑;诗性创制的总体实践观与停留于生产制作中的占有性实践;人的诗性(节日)生活活动瞬间与实体性物像和凝团化结构;关系生成场境存在意义的空间使用与变卖性交换和抽象性空间理论;基于生命本有时间节奏与劳作和金钱时间的节泰观等。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哲学与叙事创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在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中,文明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在这一范式中,文明概念既是概念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思考“他者”的方式,并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经由理论抽象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哲学,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这种总体性的新文明观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的前提下,形成了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框架,包括“文明的总体结构观”“文明的延续更新观”“文明的世界互鉴观”“文明的人民立场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难题和挑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线性文明观”“文明优劣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是一种术语革命与叙事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是科学与自主的产物,以理论呼应了现实,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

  • 开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新境界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最 新成果 。如何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 道理的科学阐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道理的学理性表述 ;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再到“六个必须坚持 ” ,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的学 理化阐释 。其中,“ 六个必须坚持" 更是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理及其精髓要义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到“六个必须坚持” 的层层推进,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不断系统化与哲学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的哲学新境界,要求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哲学要义和精髓灵魂 ,并按照“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的要求,全面阐述这一思想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

  • 语境的扬弃: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本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语境的扬弃。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来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却并不囿于这些经验所印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历史唯物主义又是对近代各种历史科学的思想史语境的批判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注了近代以来一切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流变及其内在动力,却从未试图在伦理层面对其进行肯定或否定,无意于通过更新伦理和价值来纠正资本主义社会“礼崩乐坏”的抽象的历史性危机,更无意于回溯至原始共产主义般的初民道德的想象。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提炼出客观性与普遍性,进而以作为历史实验的革命实践呈现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与生产力的必然性。

  • 论所有制的历史形成及概念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所有制多重性质的双重解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交叉重叠着多种性质,使我们无法清晰准确地把握到它们。面对这种现象,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一种解释路径是,这些社会的所有制的历史形成过程受到多种相互纠缠混杂的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它们具有多重性质。这是一种有力的解释方式,但它以“所有”这个概念能够准确把握现实为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另一种解释路径是反思这个前提。“所有”概念(Eigentum/property/propriété)的传统词义包含私人所有的规定,它以私有制为原型去理解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将它们视为私有制的复杂变种形式,导致它们呈现出多重性质的性质,而且这种理解方式还具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属性。马克思对“所有”概念有创新性的理解,并以公有制为原型来理解所有制现象,为我们超越资产阶级话语来理解所有制现象提供重要的视角。

  •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空间”——兼论马克思空间分析的未来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空间分析呈现出深刻的未来性,这种未来性体现在马克思关于“流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虚无的空间”和“技术的空间”的相关探讨,这四重空间亦建构了今天我们理解空间的基本向度,这四重空间为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提供了如下重要的理论启示:第一,资本时代人类的空间境遇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建构新的空间认识论和空间价值论;第二,当代人类空间生产虽然在形式上呈现多元性和异质性,但在本质上却具有深刻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突出体现在当代空间生产中资本与技术的双重规训;第三,空间在当代不仅是新的确证社会动力的场所,同时,也是新的异化的场所;第四,空间哲学在今天需要突出解决人类精神世界的安放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动不居的空间生产中,建构一种基于这种流动性的意义体系。

  •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民”概念及其政治伦理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平民”是一个跨越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阶级范畴。在不同的文本中,“平民”概念之所以成为客观呈现阶级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斗争演变的重要视角,是因为平民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而是一种前工业社会接近无产者的群体及其存在状态。在古代社会,作为没有完整身份的被压迫群体,平民本能的反抗行动和平等主义诉求,推动着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不断向世俗的政治演进。在近代社会由于松散的阶级状况和尚未统一的阶级意识,平民被资产阶级在政治解放中进行了组织和利用,平民的政治伦理被资产阶级接管并且进一步理论化为更具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平民”仍然是能够有效描述流氓无产者或者流氓无产者心态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比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更清晰,而且更能够在阶级社会演变的完整线索中找到其内涵演变的历史动力。

  • 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哲学维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构成这一争议的焦点。如何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对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澄清并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反哲学”和“非哲学”的真实所指,并从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变革性理解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哲学的合法性提供根本性辩护,并彰显其哲学观独特的当代意义。

  • “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二个结合"以文化灵魂说为基础,从生活视域、意义导向和精神维度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第二个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为政党和民族的普遍自觉,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时代意义得到了全面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经验、精神力量和哲学智慧被分别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力支柱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 何谓新质生产力——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新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哲学基础、一般性质和中国特点三个方面的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创造是以19世纪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为经验原型的,但马克思在以他的历史哲学来审视19世纪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过程中,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预示了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必然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的接合点。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质及其构成是由数字劳动方式决定的,数字劳动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技术构成上,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复杂的技术系统和现代生产结构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资本的构成上,以科学技术和新思想创造为主体的非物质劳动进入资本构成,与工业、农业等物质劳动的资本共同构成了新的资本结构;三是在思想构成上,把系统哲学和系统技术结合起来,建构了以通信、信息控制研究为核心的思维范式。上述三个特点凸显了科学技术、人的思想创造和文化精神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新质生产力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相联系的,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就是近40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学意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新文明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三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就价值目标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诉求;从文明自身的不竭动力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关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现实需要的独特阐释;从文明发展的尺度来看,衡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的则是人的现代化程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的理论特质。基于上述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立足于当代视野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 需要范畴及当代价值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它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成为绝对的核心,需要不仅失去了 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反而成为被资本操控和利用的对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生存于劳资关系中,人的需要完全依赖于 资本。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需要范畴能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看到需要的 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应重赋需要的真实意义,并发展与满足更 为全面丰富而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需要,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研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只是一般的阅读,必须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返回到历史情境中来梳理他们的基本思想。引证经典作家的论述,不得转引,要直接根据原著引证。而且,为保证原意完整和准确,译文必须引用最新的版本。另外,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还需要查核引述内容中关键概念的原著文字。如果在没有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真含义之前,就急于“联系实际”,则会造成对现实工作的误导。忽视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将导致实践上的巨大偏差。

  • 辩证法的感性改造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以《哲学的贫困》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 社会加速下ChatGPT引发的主体新异化 与数字命运共同体构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