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诉讼法学
  • 职务犯罪调查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检视与规范治理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数字技术的应用对职务犯罪调查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表现为线索发现由被动回应转向主动检校,管辖结构由科层结构转向扁平结构,取证路径由人证依赖转向算法依赖,取证方式由空间压迫转向数据压迫。数字化转型导致职务犯罪调查程序的“权力一权利”结构面临失衡风险,表现为权利保障的重心偏离、虚化以及监察调查权力的隐性扩张与控制乏力。从指导思想上,需要将数字权力控制理念融入程序法定原则,将合理隐私期待理念切入权利保障原则,将程序效能平衡理念嵌入调查效率原则。从应对策略上,应当以多元化权利保障与规范化数字调查为导向,将人权保障重心转向隐私安全保护,探索以数据知情权为核心的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立申诉救济机制,并统筹数据平台建设,优化管辖衔接,强化权力运行的过程控制,构建算法正当性的释明与监督机制。

  • 公证与执行交互视角下执行证书制度的重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执行证书的功能与定位直接关系到公证与执行程序能否顺利衔接,也是现有法律规范及新近执行法草案没有终局定论的关键问题。为调和公证机构扩张性审查范围与限缩性立法趋势之间的紧张关系,我国应当将证明权划分为可能构成侵权的贵任范围(执行力的形式要件、实体要件、主观范围)与免于损害赔偿的服务范围(执行力的客观范围、时间范围)。公证核实义务的履行程序隐含着债权人的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债务人的异议机制低效用、公证机构的核实责任过重等问题,应当回归形式化审查及其形式化标准。执行证书已经形成由复查及其投诉组成的行业性内部救济机制,没有必要再配设外部性独立救济机制,以矫正司法实务围绕执行证书再生争议的倾向。

  •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司法审查及其优化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1172份高级人民法院有关江苏,陕西以及河南三省集体土地征收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司法审查中,法院出于职能定位及信息,专业和权力等因素的考虑,表现出显著的程序偏好。这种程序偏好反映出我国集体土地征收中存在的法院能动性受限,征收程序有待究善以及诉讼机制与立法目的之间错位等问题。因此,应增强集体土地征收司法审查中法院的能动性,究善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程序自治功能建构。促进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司法审查实质性与程序性基准的结合以及推动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司法审查判断要素的拓展等,以期协调集体土地征收所涉及的复杂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多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 我国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必要性研究——以环境公益诉讼为研究视角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摘要: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法”应为法律级别的法。专门立法的“专门”是指在既有的法律文本之外将部分公益诉讼法律条文作单独规定。与之相对的分散立法则是将公益诉讼相关所有条文纳入既有的法律文本当中。分散立法模式可进一步划分为,将个别公益诉讼条款规定于既有法律文本之中,与将公益诉讼法律条文设专章规定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的两种立法方案。考察不同立法模式解决国内现行公益诉讼立法主要问题的妥善度、在借鉴域外立法经验中体现的方案与国内立法体制的契合度、以及国内公益诉讼适用规则与既有实体法和诉讼法之间的体系协调程度三方面来比较不同的立法方案。发现分散立法的第一种方案无法解决现行立法空白问题并且与我国的立法习惯不相符。第二种方案则不能与既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体系相协调。与此同时,专门立法模式可同时满足三种需求而更具有优势,故我国公益诉讼立法选择专门立法模式具有必要性。

  • 电子档案作为证据的审查体系构建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目的/意义]电子档案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广泛存在。针对刑事诉讼中电子档案构建专门审查规则,可以推动电子档案在刑事诉讼中的规范化运用,对此开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相结合方法,从电子档案种类、证据属性、证明对象以及审查模式四个方面,考察刑事案件中电子档案作为证据的应用现状,指出电子档案作为证据使用存在来源类型区分不明、证据种类属性不清、缺乏必要审查规则等问题。[结果/结论]需要从三个方面构建电子档案作为证据使用的审查体系:通过修改刑诉法相关条文明确电子档案独立证据地位;从相关性、取证合法性以及真实性三个方面,建立电子档案作为证据使用的审查规则;明确电子档案制作者出庭作证义务以及专家辅助的配套规则。

  • 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现实困境及进路探析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当前,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正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传统刑事审判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问题、陷入困境。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增效、减负、辅助功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系统面临基础数据选取与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保障不足的难题,存在加剧诉讼结构失衡局面的可能,并对现行审级制度、司法责任制改革、庭审实质化改革等造成冲击;算法黑箱与应用机械僵化、价值判断缺失等技术瓶颈的缺陷也逐渐暴露。有鉴于此,应丰富基础数据来源,健全筛选机制,保障基础数据的海量与优质。在明晰人工智能应用“辅助”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其适用的案件范围与审级,重新审视黑箱问题,并明确应由法官承担错案的司法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决策追溯以及人才培养等协同机制,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刑事审判“融智性”改革的稳步发展。

  • 证据方法视阈下大数据证据诉讼应用及正当程序保障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证据方法的作用在于通过从客观上揭示证据内含的信息内容,联接证据与刑事证明。大数据证据表现出独特的建构性与质素多样性特征,使得现有证据的证据方法无所适从,需要依托融合性证据方法为其诉讼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引。而在刑事诉讼中运用融合性证据方法,可能对现有诉讼构造构成挑战。对此,可以从证据方法的工具与程序二维属性出发,建构正当程序保障:在工具属性维度,发挥法官庭外调查的能动、兜底性作用;在程序属性维度,构造“对等”性权利保障,弱化微观权力。

  • 认罪认罚被追诉人反悔权的保障——正向规范路径与反向排除模式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反悔权旨在为被追诉人提供一个依其单方意志消灭控辩合意法律效果的救济机会,其保护的事项范围包括实体性和程序性两重维度,上诉是其重要的行为方式。反悔权体现了“公正优先、凸显效率”的诉讼价值观,是保证认罪认罚理智性和自愿性的关键所在。未来应当从实体法、程序法和证据法三个角度建构反悔权的保障性规范;建构限制性规范时应当重点运用比例原则审查其合宪性,具体可以采用“反向排除模式”归纳带有权利滥用性质的上诉情形并以此作为反悔权滥用的认定标准,进而为这类上诉案件设置二审非全面审查的快速处理机制。

  • 刑事诉讼的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与图景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法制与社会发展》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进程、一种发展形态,也是一个理论模型、一种方法论。 照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刑事诉讼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同频共振、互为镜像。从刑事诉讼人民性的宣示,到刑事诉讼宪法原则的确立,再到刑事诉讼制度化的完成,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到适应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改革,再到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新中国刑事诉讼逐渐展现中国特色与现代化风格。其不仅在历史实践中逐渐沉淀, 凸显了刑事诉讼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以及辩证统一的刑事诉讼理念, 不断塑造着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还将在时代进程中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其未来进程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特色与规律、本土与世界、试错与建构、技术与体制、文本与实践的关系, 使其呈现出更为成熟、完备且更富现代性、独特性的美好图景, 不断塑造刑事诉讼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

  •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法理化——兼论法理学与法教义学的关系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历经注释学到规范研究的方法迭代。着眼于规范研究超然于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受法理学和部门法学之影响,民事诉讼法教义学被青睐和提倡。囿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转型尚未最终完成,民事诉讼法教义学存在异化可能,即低估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盲从于立法和司法实践,消解来之不易的诉讼理论共识,蕴含退回职权主义诉讼体制之系统风险。停留在注释和实证分析的民事诉讼法教义学也终将枯竭其思想体系而退化为单纯的知识体系,最终由“深科学”退步为“浅科学”。充分肯定和贯彻当事人主义,实现法理在法律体系和审判实践中的泛在,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和研究方法革新的有益经验,亦是民事诉讼法教义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目标与路径。

  • 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的理性规制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是指以维权组织为主导的合法维权行为,以实现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为目的,但因耗用大量司法资源而引发社会对共合理性的质疑。基于对2019 2023年批量维权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案件类型的简单化、起诉主体的组织化,证据收集的公证化、法定赔偿适用的普遍化和原告胜诉的常态化是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的主要特征。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客观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存在过度挤压司法资源、诱发侵权案件货币化及破坏市场秩序的问题。传统价值选择难以为继、商业维权组织的法定资格模糊、既有程序规则未得到充分利用和非诉解纷机制配套乏力是共四大成因。针对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应当基于共行为特点从民事诉讼制度改进和有效运行的视角采取体系化的应对策略,并汲取“枫桥经验”的精髓,以预防性司法理念为指导,以诉源治理为抓手。县体应当采用优化非诉解纷机制与诉讼程序的街接。提高诉讼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强化外部监督三种手段以降低民事纠纷成素率,盯住组织类原告这一关键主体优化委托诉讼代理规则,注重示范诉讼的运用以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发挥法院维护公序良俗的职能以严格控制案件成本和经由类案同判对批量维权加以反向阻却。

  • 德国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保障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上的巨大进步,但是,我国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在制度和实践中仍有提升空间。观诸域外法制,德国法上的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关联到宪法上的基本权保障,将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干预上升到宪法审查高度,联邦宪法法院遵循法治国原则为强制措施、侦查干预、审前羁押等刑事诉讼行为设置严格的宪法上的程序保护机制,不失为一种完善我国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可借鉴的制度模式。在德国刑事诉讼制度中,以惩罚犯罪名义实施的刑事诉讼行为被认定为基本权干预行为时,均需获得宪法上的正当化;刑事侦查中的基本权保障根据法官保留原则进行实质性审查,对全部侦查行为设定分级审查程序机制,并在刑事个案办理中对查明犯罪真相设定具体的审查限制;刑事司法的基本权保障所覆盖的权利主体范围在宪法法院判例中得到不断扩展,明确保障被追诉人、被害人、证人、辩护人等刑事诉讼主体及其基本权利;与合宪性意义上的刑事诉讼原则共生的一系列程序权利,构成基本权保障较为完整的程序保护机制。

  • 双重因果与二元标准:刑民交叉案件办理原则的深层法理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摘要:刑民交叉案件指因为犯罪事实的发生或者发现,需要变更或者创设办案程序与方法以处理相关联民事纠纷的案件,分为“刑中民”和“民中刑”两种类刑。刑民交叉案件在法律性质上是超出本案审理任务的衍生案件。在刑民交叉案件同一性判断中,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法律关系是本案同审的实质标准,法律事实是他案分审的形式标准。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理解相关司法解释文件中确立的分开办理、分案办理和另案办理等有关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原则。应当根据刑民交叉案件同一性理论对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颁行的《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修改,使之从“经济纠纷中发现经济犯罪”的程序性规定转变为“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原则”的专门性规定,同时体现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之中。

  • 论环境领域刑事诉权与民事公益诉权的协调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严重的环境损害行为是刑事诉权和民事公益诉权共同的适用对象,但我国立法并未明确规定两诉权同时行使时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践中呈现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附从于刑事诉讼,后者却疏离前者的现象。这是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客体范围、主体资格、诉求实现方面,与刑事诉权具有高度的亲缘性,但在办案时限、诉权成本、财产刑执行方面又与刑事诉权不相协调。因此,应当在立足两诉权适用对象具有同一性的基础上,以优先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为导向,在刑事办案过程中实行公益损害审查的法定化模式,从批捕或介入侦查环节开始即可启动民事公益诉权,遵循“附带为原则,不附带为例外”的要求,与法院的审判权良性互动,实现两诉权的有效协调。

  • 刑事推论认定事实的逻辑路径及其应用维度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23

    摘要:刑事推论是根据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思维方法,其法理依据源于案件事实的主观认识性、法律真实性和认定过程的法律思维性等属性特征;刑事推论的特殊构造表现为对逻辑推理的依赖性。具体来说,刑事推论的逻辑推理应当遵循溯因推理、归谬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路径。即利用溯因推理划定证据收集范围,利用归谬推理排除合理怀疑,利用演绎推理确定结论事实。经由该逻辑推理能够保证推论结论达到“排除合理怀疑”和“结论唯一性”的证明程度,所认定事实可作为刑事裁判的事实依据;刑事推论同时适用于客观结果事实、主观明知事实和行为主体事实的认定;但在经验法则可靠程度存在差异时,推理过程中对间接证据类型的要求略有不同。

  • 论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公益角度来看,期间损失责任是对生态环境使用利益损失的赔偿责任;从私益角度来看,期间损失责任是对私人的用益物权造成的使用损失或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期间损失责任的公私二元属性使得 , 对同一期间损失标的可能同时存在公共索赔与私人索赔。目前对期间损失责任的 认知局限于公益角度,这使得期间损失全部通过公益诉讼索赔,当存在私人可以索赔的期间损失时,即生重复索赔。为避免重复索赔,需调整期间损失的索赔机制,划清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期间损失公共索赔的边界可以以“公上去私”为原则,在公共索赔的基础上排除对私人用益物权造成的使用损失和私人可索赔的纯经济损失这两类私人索赔的范围,并通过实体规则、程序规则、技术规则的完善予以实现。以此构建的期间损失公共索赔边界将随纯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的变化而变化,将来存在进一步缩窄的可能。

  • 环境资源案件检察集中管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环境资源案件的特殊性对传统地方检察院属地管辖模式的公正和效率构成挑战,催生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模式。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性质定位不明确、层级结构不完整、设点布局不合理的体制问题,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范围不统一、办案机制不适配、机构衔接不顺畅的机制问题,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法、程序法、实体法依据不健全的法制问题。应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定位为新型综合派出检察院,构建三层级的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进行设点布局。以完善运行机制为关键,推进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归口办理机制、司法协作机制建设。以健全相关法制为保障,明确跨行政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组织法、诉讼法、生态环境法典依据。

  • 公安机关角色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逻辑耦合及其作用实现路径 ——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成为近几年司法机关工作的重点,但公安机关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当 然适用主体,在制度实践中的参与程度低,角色定位不明确,阻碍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价值的实现。基于角色理论 搭建分析框架的研究发现,公安机关的犯罪追诉角色、诉讼程序角色、社会控制角色,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 协商性逻辑、司法经济性逻辑、司法修复性逻辑存在逻辑耦合关系。但是,公安机关的角色在互动关系、行为策略 和价值目标方面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间存在现实梗阻。因此,公安机关应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为契机, 主动进行角色转变,探索侦辩协商,推进内部改革,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效落位于侦查阶段的诉讼目标。

  • 刑事司法公平正义感受的主观程序正义框架与测度——以2015-2023 年全国调查数据为基础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26 合作期刊: 《法学研究》

    摘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是我国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理念的根本宗旨。主观程序正义研究为探究社会公众的公平正义感受,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在程序正义的核心要素和分析方法方面, 则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2015 年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七次调查数据, 可以展示我国社会公众刑事司法公平正义感受的基本样态, 在此基础上能够总结出我国社会公众刑事司法公平正义感受的变迁格局。整体上说, 我国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的评价趋于上升, 但不同维度之间也呈现出差异化的变迁态势。从法律职业的内外差别看, 法律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的感受呈现显著分化。从涉诉受访者与非涉诉受访者的不同视角看, 刑事司法公平正义感受呈现出相对更优、基本持平、相对更差三重关系样态。从受访者的背景看, 受访者对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的感受会随着性别、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地域的不同而呈现不同样态。刑事司法体制与诉讼制度改革必须以刑事司法公平正义感受的差异化格局为基础, 在未来的改革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应。

  • 新时代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逻辑与发展面向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摘要:新时代检察公益诉讼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推动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形成。在“刑-民”衔接语境下,刑事公诉与民事公益诉讼可在同一程序阶段中实现双重救济。民事公益诉讼附随于刑事公诉,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证据与刑事公诉证据之间相互共通受用。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逻辑落脚于“公益”保护的“利他性”以及检察机关的“国家代表人”属性。司法实践中,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运行存在着检察机关角色定位不清、诉前公告义务履行不明确、诉讼证明标准不统一、责任承担方式以及受偿对象模糊等系列问题。检察机关应妥善区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情形,包括是否存在受害人以及受害人是否参与诉讼等方面。基于当事人处分主义理论,未来立法应不断完善诉前公告、保全和调解等程序,明确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责任实现的具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