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传统音乐中虽无“和声”一词,但和声在古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诗词歌赋中的使用却屡见不鲜。刘勰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经》、《宋词》等均可歌之,如何为之?“声依咏,律和声”,通过文字的平仄变化,发声高低,结合《韵书》的归类划分,可对其进行和合协调。曾有人言中国 “和声” 的历史只有短短四百年,笔者不敢苟同,据推测,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已能在簧管乐器笙的演奏中使用和音。音乐没有国界,文化却有差异,我国古代的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展现,古代音乐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关联甚密,“和声”的应用同样是一种理念的自然流露。笔者正是依照这种想法试图找寻中国“和声”的渊源。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修养,建设新时代乡风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现阶段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仍然面临原生态生存环境变化、人才断层和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传承以优化其发展空间,强化人才支撑以打牢其发展基础,强化媒介应用以拓宽其发展渠道,深化产业衔接以增强其发展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乡土音乐文化。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随历史不断沉淀、随时代不断创新,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近年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必要之举。因此立足现实,分析当前民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与现实困境,明确其价值意蕴,进而提出文化传承视角下可行的有效路径: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融合多元主体力量;依托数字媒介支持;开展产业跨界协作。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钢琴表演专业学生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因素展开量化研究。研究采用了新编制钢琴演奏肌肉骨骼不适量表,对我国十余所音乐院校的969名钢琴表演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编制钢琴演奏肌肉骨骼不适量表信效度较好;学生的肌肉骨骼疾患问题较普遍,背部和腰、颈椎、肩部、手腕、小臂是较严重的五个区域;性别、年级、肘关节屈伸姿态、肩关节外展姿态、坐高姿态是钢琴演奏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因素。学生应多关注在钢琴练习及演奏过程中自身的肌肉骨骼舒适度,及时调整弹奏的身体姿态,避免出现因不良姿态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疾患。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提醒和帮助学生以舒适、自然的状态进行钢琴演奏训练。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对于“过往”时间的讨论一直贯穿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艺术家们用视觉的形式展现。“姓·名”是由十位年龄、阅历各不相同的女性艺术家组成的展览,展现了新冠疫情之后,艺术家面对当下问题的积极介入。她们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多样,语言新颖,极具时间性绘画关于内在意识表达的特征。不管是寻找过往、过往发生还是正在发生,过往时间对艺术家的影响都一一呈现在作品中。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乡村学校是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领域。活态传承地方传统音乐视域下推进乡村美育具有增强文化自信、塑造完整人格、推广地方曲艺等价值。随着时代变迁、文化交融,乡村美育提质发展面临着地方曲艺热度不出圈、以美育人认识不深刻、乡村美育师资不充足、美育课程体系不完整、地域方言传说不广泛等困境。北桥中心小学运用场景美学,创建“兼容并蓄”物态体系;聆听窗外声音,组建“和乐共生”资源体系;突出全科美育,构建“成·美”课程体系;健全完整人格,搭建“创·美”展演体系,开展地方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研究,不仅实现了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校园的主要任务,还为乡村美育提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随着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视像 (图像或影像) 传递信 息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在音乐艺术领域,视觉化也同样改变音乐的表现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受众群体从“音乐听众”逐渐转向 “音乐观众”。本文聚焦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审美问题,探析音乐视 觉化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视觉音乐“情境式”的审美体验。得出音乐的视觉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音乐表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视觉文化时代赋予音乐的新形式等结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7-14
摘要: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成为一个盛行于欧洲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视觉叙事的表现形式。 本文以17世纪的琉特琴为图像学研究对象,阐释图像中音乐符号的听觉隐喻及其审美张力,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探索音乐符号、绘画艺术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揭示音乐符号的文化表征及其意义,从而为观者提供一种以音乐符号学为研究路径的观看方式和图像学的阐释方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14
摘要:约翰·凯奇宣称“声音就是各种可能性的事件”。他的观点 引发听者对音乐媒介认知模式的思维逆转: 从乐音与噪音两者之间分 立对抗的二元关系转变为彼此和解融合的共同体。本文以《4分33秒》 为例,聚焦凯奇提出的“声音”概念和“时间”观念,阐明当代音乐 审美语境下的声音媒介、时间观念、聆听方式、音乐文化内涵等诸方 面的内在关系。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的艺术观念转型是理解凯奇音 乐作品乃至当代音乐审美文化之关键所在。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06-22
摘要:影像乐评,是音乐评论发展至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样态。影像乐评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文字乐评,可谓重新构建了音乐评论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近年来,伴随着一些音乐行业焦点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影像乐评愈发展现出强势的影响力。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影像乐评实则仍然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学界应当对其予以积极关注。探究影像乐评的内容创作、传播策略与潜在风险等因素,观照影像乐评的模式构建,理性地对当前我国影像乐评实践做出反思,可以推动影像乐评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中文《国际歌》在国内的传唱并非始于党史和音乐史学界公认的1923年三大闭幕之后,瞿秋白译配发表之前的几种译本也并非之前公认的那样没有传唱。就目前容易查找到的史料来说,1922年11月,何孟雄在北京《晨报》上记述了北大举行的苏俄纪念会上程某唱第三国际的歌,即中文版《国际歌》,而同时苏俄远东共和国驻北京使馆和越飞使团的到来,也推动了《国际歌》的汉译。1922年夏天,四大代表阮章在唐山向其广东同乡为主的工会骨干教唱。1922年,仅就歌词来说,已知的1920年产生的三种《国际歌》译本甚至瞿秋白的译本都有可能在北京党团员、唐山铁路工人中唱响,甚至可能存在传说中的李大钊译本。由于1922年尚处于《国际歌》的早期传播阶段,工运工作处于起步期,对政治性歌咏的重视刚刚开始,译配质量不高,传播力弱,影响有限,加之很快被后来不断迭代的新译配取代,当事人和历史叙述者普遍忽略和遗忘了1922年的《国际歌》传唱版本和传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