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政治经济学
  • 中国省级数字营商环境指数测度及时空演进特征分析——基于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领悟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构建我国省级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合成,对2012-2022年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以及核密度估计法,深入分析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空间自相关特征以及时间演进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当省份原本位于中低质量或中高质量发展等级时,一年之后向上跃迁一个等级的概率高于向下跌落一个等级的概率;第三,在样本区间内,我国各省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第四,对于空间地理位置邻近或经济条件相似的省份而言,其数字营商环境指数的发展均展现出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且在经济条件类似的省份中,这种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第五,根据核密度估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数字营商环境指数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放大的趋势。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化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结构优化,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以缓解区域间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

  •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方向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辅相成,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指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和要素配置的创新驱动产业振兴、以知识和就业机会的供给驱动人才振兴、以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的完善驱动文化振兴、以技术组合和发展理念的改良驱动生态振兴、以治理工具和治理模式的升级驱动组织振兴。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数字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失、文化参与不足、开发理念博弈、数字技术负担等影响新质生产力驱动效果的关键问题。为此,未来乡村发展可从产业融合化、人才职业化、文化特色化、生态增值化和治理数字化等方面推动转型,为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实践方向。

  • 数字政府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政府是政府治理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构建数字化智治平台,提供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公共服务,成为驱动创新和生产力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数字政府内部,依托“数字经济+数字党建+数字监管”三大应用系统实现多跨协同,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三大子场景向前发展。数字经济系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模式,赋能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数字党建系统发挥其特有的政治、组织、文化和资源优势,调度优势力量,以攻坚技术革命性突破为目标;数字监管系统强化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旨在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建议数字政府平台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区,优化系统建设,加强整体智治能力,并深化数据赋能效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转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传统农业转型的逻辑关联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命题。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高效能农业劳动资料、高价值农业劳动对象及其要素优化组合的质变,质变过程依次通过要素精准识别、要素嵌入聚合、要素差序运作三种要素整合方式实现,本质上与传统农业转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具有逻辑一致性。为牢牢把握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价值意蕴,亟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技术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质人才培育模式。

  •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建构与演进逻辑——以企业契约关系为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枢纽,国有企业改革是该枢纽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构成。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三个命题出发,传统国有企业的非契约关系即人格化资本缺失与劳动力产权缺位问题成为国有企业效率困境的关键诱因,回归“企业一般”的双层劳动者契约重建工作相应成为中国微观—宏观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历经三阶段改革探索,改革任务在国有企业效率提升中发生转换:由着力增进营利效能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增强核心功能,进而对打造兼具“营利—公共”双重职能与“行政—市场”二元机制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提出改革深化的现实要求。基于体制型契约与市场型契约的具体特征及异质功能适配性,改革深化要求劳动者契约实现混合式发展。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中资本的辩证作用与耐心资本的发展理路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以增殖为逻辑、以商品为物质载体、以生产实践为中介的运动着的价值,在客观上发挥着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分配和流通的职能,具有“资本的文明面”和资本文明悖论的双重作用。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发展耐心资本”。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更为理性的资本形态,以长期视角、价值共创和稳健持守为核心内涵,强调长期投入、风险管控以及预期稳定的资本回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系统合力,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壮大耐心资本,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 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本集中: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占主导的生产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会系统地改变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资本集中的方式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平台型组织深刻影响了资本集中的方式。考察数字经济时代资本集中的新特征可以发现,此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集中方式均发生改变,资本之间的形式隶属让位于实质隶属,垄断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加强。这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实现的对抗性矛盾进一步升级,虽然短期来看这一对抗性矛盾似乎得到修复,但长期中被进一步激化、广化和加深,最终生产过剩会沿着平台组织下的全球生产网络蔓延,使全球经济呈现出停滞的常态化趋势。我国在以数字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引导和规范其健康扩张和发展。

  • 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马克思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整体考察经济循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深刻揭示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对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的科学认识,践行于探索构建及多次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论述。我们既要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的方法论,也要深入把握经济发展格局历史展演的脉络逻辑;既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也要以辩证思维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系统性探究新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机制。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农村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和门槛,形成了包容性更强的数字普惠金融。本文选取河南省2016—2020年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开展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有良好的正向作用,并且这种正向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对河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 农业资本化的“横向集中”与“纵向集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和恰亚诺夫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化农业如何改造小农,是农政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两个理论--马克思主义和恰亚诺夫理论--都有不足:前者忽视了商业资本通过纵向一体化及各种商品关系对小农生产的资本化改造,以及在商品关系中发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而后者则在微观层面忽视了劳动力商品化对小农家庭经济行为的改造。这两个理论恰好在这两点上分别对对方做了有益的补充。本文在重新批判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恰亚诺夫理论的基础上,将两条理论路线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提出农业资本化的“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两条道路,并以当代中国农政变迁的实践来辅以阐述这两条道路所形成的多种资本改造小农农业生产及从小农家庭获取剩余的方式。

  •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价值、目标与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推进力量。按照价值挖掘、目标分析、路径阐释的递进逻辑顺序,探究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意义与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价值创造方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具备三大优势:一是助推生产力全面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自发完善商业信息流通,并在政府引导下健康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向公共服务领域产生正向外溢效应,积极改善民生。基于这些优势,设定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4个未来目标:一是主动布局聚焦创新前沿,把握数字科技发展方向;二是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创新的实用性;三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优化数字创新的产业分工;四是提升数字创新的开放性,构筑完备的国际市场体系。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以下4条发展路径作为政策设计与商业投入的参考:一是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合理兼顾短期投入与长期战略布局;三是同步发展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四是确保创新收益与社会福利的相互促进。

  • 数字劳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明确其关键着力点。过去10年,数字劳动通过变革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如生产技术、数据要素),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数字劳动通过推动关键生产技术的创新(如自动化、智能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了充分释放数字劳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在科技研发、教育普及和法治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且有力的支持。这包括加强数字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培训,以及完善与数字劳动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 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提高经济韧性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之举。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城乡协调发展这一全新视角解释数字经济和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借助函数分析法计算的经济韧性通过稳健性检验。为解决模型中内生性问题,以Bartik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明显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作用渠道包括:数字经济促进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结构优化进而提高经济韧性;数字经济促进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增强经济韧性。因此,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数字经济可以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升城乡收入水平,促进城乡收入协调增长,实现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 生产力新旧演化的辩证审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图景与战略构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崭新理论表达,蕴含着现代生产要素深度整合、生产效能整体跃升的内在属性,呈现出生产力发展从旧到新的演化逻辑。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体现出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性,彰显出生产方式的持续推进性,展现出生产力形态的超越性,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与传统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革命性超越。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能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新兴产业培育为着力点,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传统生产力变革和跃升提供持续动力。新质生产力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演化趋势和规律,对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构建新发展格局:时代背景、实践意义和实践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将长期指导我国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意义及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对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意蕴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其蕴含着丰厚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从资本之外探寻发展动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协调发展为伦理要求多重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之维,利于开拓中国发展观的道德新境界,建构中国发展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加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 产权交易市场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的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推进,存量市场资源优化愈发高效运转,市场主体对盘活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从发展历史来看,产权交易市场致力于服务各类所有制企业及生产要素全生命周期优化配置,对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产权交易市场将发挥核心交易职能,进一步凸显协同发展和服务能力。

  • 数字经济推动下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我国经济正经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这一转变受到数字经济的强劲推动。本文利用2014—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各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基准回归、中介效应检验、门槛效应检验及异质性检验分析数字经济对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给出了具体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 畅通“双循环”的理论建构和回归路径——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离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处于以国内循环带动国外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要着重解决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均、要素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关键是稳定社会再生产的平衡。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我国抓住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从而为双循环的互联互通提供重要支撑。

  •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拓新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和“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的论断,阐明了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新的质态变化的经济根由和科学技术变革的内在规定;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集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凝练了新质生产力的精粹,形成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逻辑起点。新质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势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标识。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新质生产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的革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