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和组建中国共产党期间,陈独秀对于政治的态度经历了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从“谈民主主义的政治”到“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的转变。《新青年》第8卷第1号刊发的《谈政治》提出了“阶级战争”和“劳动专政”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国家观念,标志着陈独秀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公开宣言,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谈政治》发表后,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思想论战和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社会党人”向“共产党人”的转变。在此期间,“德谟克拉西”是贯穿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线。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马克思分别在历史唯物主义层次和政治经济学层次上论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量变累积引发生产力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将新质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抉择,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组织与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统合城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社会供需在新的水平达到平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新发展格局下,就“城市商圈—夜经济”与“数字经济—城市商圈夜经济”的内在耦合机制而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动能的增强,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益,并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北京三里屯商圈,将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城市商圈夜经济发展中并具有经济、社会与国际影响力的实践内涵。因此,结合城市商圈具体情况,本文建议三里屯借助北京的大数据行业发展优势,将经济融合发展的着力点聚焦于持续推进夜经济产业智能化升级与共同体建设、推动夜经济产业自主创新与数字化技术成果落地、切实保障数字经济融入夜经济发展的基建设施与条件,以促进城市商圈夜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德国观念论坚持观念、思想、概念的独立性,诉诸概念辩证法揭示世界与历史的真相,把全部人类历史变成了纯粹的思想的历史,人被仅仅当作人类历史实现自身目的的外在工具。系统阐释“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构成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德国观念论最为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展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重要理论环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严复研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留下了大量至今鲜为人知的批注。继之,他又发表《述黑格儿惟心论》,介绍了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概括提炼出“伦理礼俗基于家,而为一切之基础”“国之合,以观念之合为先”“民族之自由不可侵犯”“国各有道以为存立”“道之胜者常为雄”“居今而言强国,问所持主义之何如”等重要思想观点,并将之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心”“小康”“大同”等相会通一。这反映了严复从哲学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寻觅理论基础所做的努力,是严复留给后世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为了从理论上更深入理解“两个确立”的科学内涵,明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好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准备,本刊特组织几位专家学者深入剖析“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现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强调“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论述,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1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具有批判性的解构维度,还具有超越性的建构维度,“自主活动”正是马克思表达其自由立场的基本哲学概念。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强制性之间始终存在着悖论:人的活动仅仅在一般的生理意义上以及在超越人的依赖关系的意义上具备自由属性,而一旦进入生产关系领域,它就将陷入非自由的强制状态。“自主活动”则意味着对这种悖论的超越:扬弃了疏离的异化劳动,实现劳动主体同劳动本身的和解;扬弃了狭隘的异化分工,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还压缩了自然必然性统治下的物质劳动,为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开拓自由王国的空间。“自主活动”描绘了在完成社会关系的总体解放后,个人将更加彻底地发挥自由意志并开展自由生活。如果说,“自由人联合体”是一种“总体性”的承诺,那么“自主活动”就补齐了“个体性”的理论环节,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自由观的经典概念。从“自由人联合体”到“自主活动”的阐释路径,构成了马克思自由立场的具象化承诺,也有力地回应了自由主义阵营所谓马克思漠视个体自由的误读批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之前的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抱有同情的态度,但大多数西方学者出于偏见,贬低或批判中国,将中国视为野蛮的“他者”。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鸦片战争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和可能的出路。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及其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只能让中国从属于西方,只有通过革命予以扬弃和超越,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目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定位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独立自主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渊源关系和内在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