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对卢卡奇而言,“自然美”既是美之不确定性的具体表征,又构成了“审美反映”的特性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他还以美与善的复杂纠葛来显现“自然美”的复杂性。卢卡奇反对“自然美”“艺术美”中的等级制观念,一方面,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二者所形成的“审美反映”其所反映的是同一“现实”对象,二者非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审美反映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均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无法划分等级。卢卡奇“自然美”论的实质是“人的回归”,他认为在“自然”转变成“自然美”的体验活动中,人能够实现从“整体的人”到“人的整体”的超越,同时主张应将“自然美”置于人与自然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中来解答,以此,“自然美”构成人之体验的本体存在论范畴。卢卡奇的“自然美”论以深刻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现象和深层异化结构为理论旨归,他既批判以“艺术美”来衡量美本身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实质,又批判以返回“物”的原始形态来肯定“自然美”等主张。总之,虽然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存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但其蕴含着鲜明的“人学”色彩和异化批判旨归,可以与当代“自然美”热形成呼应或观照,能够成为恢复“人”之本真完整性和立体解放的重要契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植物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催生了“植物批评”的思潮。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植物批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研究范式的植物批评话语。本文主要从西方植物批评的起源与演变入手,探讨当代西方植物批评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和特点,并通过梳理中西学者近年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出植物批评话语的研究范式,展示植物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 “文化爆炸”是洛特曼后期文化符号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学术关键词形成的文化爆炸论是他学术生涯最后十年的思想结晶,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爆炸》和《文化的不可预见机制》是洛特曼有关文化爆炸论的代表作,由它们引发的相关讨论已成为国际洛特曼学和文化学的新热点,也是我国洛特曼学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文化爆炸论含纳诸多重要的文化议题,其中包括文化爆炸与历史进程的关系、渐进与爆炸的关系、文化爆炸的不可预见机制等,这些问题极富学术和思想价值,对处于文化巨变中的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9-02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过去十年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新出现了一种“绘图转向”的势头,注重地图在文学领域内的应用。本文将地图视为认知隐喻,聚焦文学书写、空间想象及抽象的地图绘制之间的多维关系,探讨文学绘图的起源、范畴、演变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勾勒该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生成新的批评潜力的整体图景。研究认为,文学绘图是一种概念工具,以文学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想象投射并绘制不同的隐喻空间,旨在揭示主体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文学绘图过程中预设的诗学结构邀约不同时空中的读者共同参与地图的重绘工程,实现文学批评介入和批判文化实践的目的。整体而言,文学绘图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文学与城市研究、人类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地理学研究等批评话语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有效探讨自我与世界、地方与全球、人文与科学关系的跨学科阐释视角。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以来,间性的凸现已成为学界的理论共识,但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间性思想却为学界所忽视。德勒兹基于差异哲学与生成思维对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解构,创造了“块茎”“解域—再结域”“生成”“多元体”“装配”等大量原创性的间性诗学范畴。这些范畴十分注重相遇所建立的“与……”的关系,交叠着复杂互动的间性关系之张力。德勒兹的间性诗学范畴,一方面为分析渗透着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间性的移民文学、流散文学、族裔文学、非洲文学、华文文学等文学现象提供了理论利器,另一方面为思考当代文艺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与路径。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7-31
摘要:福柯将巴塔耶根据人的“动物性-禁忌”张力关系模型所建立的人之行为与思想“越界”的社会理论扩展到自己所建构的知识-话语关系模型之中,认为知识-话语间越界与反越界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从宏观到微观各个领域的改良、变革与发展动力。福柯在其现代国家治理与人口生产这一政治经济学和生命政治学领域,其核心理论通过对性文明史这一微观世界的历时态考察、辨析,清晰勾勒出人类性与性别意识的知识-话语体系间内在的结构图式,清晰阐释了其间“越界”式否定辩证发展的政治/文化模态。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7-31
摘要:“性别理论”奠基者朱狄斯·巴特勒通过一系列著述建立了一种有别于后期女性主义的性别叙事诗学,而露面、模仿、表演及表演性则是这一诗学理论的关键词,它们作为性别符号与性别身份建构、定义的姿态、技术和实践方案的核心,被巴特勒藉由来彻底解构了男/女二元性别话语体系。巴特勒认为“性别”具有非稳定性,不过是可以轻易放弃的话语策略和手段,是一种被假设、被虚构的社会结构;人的性别身份及其相关行为的表演性与表演是一种彻底的政治和文化工具,因而身份类别实际上具备可操作性。巴特勒所建构的性别理论是对女性主义理论和传统的以及现代主义的性别文化体制、机制的越界典范,也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知识生产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格雷厄姆·格林在其代表作《布赖顿棒糖》中构建了一个介于现代与原始的“边界”空 间,从“边界”书写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呈现了格林对现代与原始的辩证性思考。格林以侦探叙事 揭示现代世俗的真相与混乱,同时以惊悚叙事呈现原始恐惧的本真性,由此呈现出现代世俗与原始 恐惧、本真与非本真之间的辩争,世俗正义与个体正义之间的伦理博弈又使原始本真陷入伦理困 境。文本内部多重观念的辩争是作家在“危险的边界”保持独立思想的结果,这也是格林小说创作 的重要特点之一。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除了学界关注的存在主义主题,约翰·福尔斯小说创作批判了为金钱和娱乐疯狂的西 方社会,反思资本主义工业理性对人造成的异化和扭曲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他认为“占有” 而非“存在”掌控我们这个时代,而“占有”和“存在”者具有不同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 价值取向。虽然其早期作品《收藏家》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在面对自我、他人和 世界时分别展示出对两种生存模式的不同倾向,但作家更加注重表现主人公由重“占有”走向重“存 在”的挣扎与选择。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在小说结尾仍未达到绝对的“存在”状态,但他们 最终放弃了狭隘的自我观、自由观,投身于积极的生活体验之中,实现了重“存在”的可能。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自基特勒在20世纪8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以降,媒介考古学作为一种游牧主义的跨学科思潮已经遍及欧美人文学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文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转向。在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的影响下,媒介考古学是一种通过挖掘物质性的历史谱系来开启另类未来的知识战略,其基本特点是反线性的时间观与反阐释学的批评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媒介考古学逐渐走上了去历史化与去政治化的道路,其自身的日益流行也症候性地凸显了西方人文学界在数字媒介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本能”是区分或关联人与动物的基本概念,看似不言自明,其实很难把握。它经历了漫长的概念演进过程,曾在自然/本性、刺激/灵感、自然本能、驱力、行为等诸多概念之间辗转,也曾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驻足。在当下有关生命和动物问题的讨论中,本能概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再度凸显,可谓其在人性与动物性之辨中起落沉浮的写照。本能的本质还悬而未决,概念演进之旅也远未告终。漫游在上述各概念之间,我们会发现,围绕本能的讨论形成了一个“西方哲学的人类学机器”贯穿始终的引力场,本能就是这一人类学机器孕育出的“临界概念”。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阐释话语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确证。但是,作为阐释话语的对话理论对语言符号社会性价值的强调易造成其与小说独立审美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小说文本中语言符号的社会和历史声音,不仅受到语言修辞的干扰,以致于作者无法将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彻底地灌注到小说的修辞体系之中,而且在小说修辞的涂抹和修饰下,作者原有的社会价值立场甚至发生了形变和意义增殖。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哥特生态,作为哥特与生态相结合的批评理论,是一种试图重塑自然形象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荒野,发轫于非人类转向,对浪漫化、绿色化的自然进行重新编码,凸显其神秘、暴力、恐怖的一面。它借鉴和吸收了物质生态批评、后殖民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成果,形成了非人类哥特生态、种族哥特生态、女性哥特生态三个理论样态。它以“生态恐惧症”为内核的自然观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本质,以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还为分析与绿色生态批评格格不入的哥特文学或文学中的哥特元素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依据。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曾几何时,愉悦话题变成了雷区,其背后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某些“前卫”理论兴风作浪的原因。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愉悦的三个命题:一、何为愉悦;二、为何愉悦;三、愉悦何为,这些命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间的复杂性和相关性不可不察。愉悦究竟为何物?就西方文论而言,最富魅力的相关学说来自康德,他的论述为后来华兹华斯等人倡导愉悦的重要性和深广功用铺平了道路。从华兹华斯到克默德,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思想脉络,即强调愉悦关乎人类尊严,关乎生命的奥秘。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尔库塞、詹明信和伊格尔顿,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即不断拓宽并深化愉悦功用的努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非洲都市主义已经成为当前非洲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关键词,它在公共话语中的首次阐述可以追溯到塞拉西的文章《再见巴巴尔》。这一关于新非洲散居者自我认同和非洲身份新定位的概念,随后通过姆本贝、吉康迪和艾泽等学者的阐述进入了文学和哲学界,继而遭到许多批评家不同程度的抨击,重点集中在其商品化、精英主义和对政治缺乏关注这三个特征上。与非洲都市主义同时兴起的非洲都市主义作家和非洲都市主义文学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并借此重新表述了在世界新动态下的非洲身份问题。本文回溯了非洲州都市主义的起源及其定义和发展轨迹,并以非洲都市主义作家和非洲都市主义文学为例,来说明非洲都市主义对非洲身份表述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