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世职知县”是明清时期曲阜一邑所独有的治理模式。此项制度旨在保证孔子后裔不受他姓统辖,以此彰显朝廷尊崇儒学、优待圣裔的美意。但在运作过程中,世职知县与衍圣公、孔氏族人因宗法、公私、权责上的矛盾而冲突不断,以致曲阜治理弊病丛生,使制度饱受争议。为此,朝廷不断更改世职知县的选授标准、选授范围、选授流程和保举人数,其结果是衍圣公保举权不断式微和朝廷掌控力不断增强。世职知县从不断受限到最终废除,折射的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和国家大一统的意图,也反映出孔氏大宗与小宗、族权与政权、地方与中央的权力消长与博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嘉靖二十五年(1546),东蒙古诸部瓜分了朵颜三卫,驻牧于明蓟辽边外,其深层原因是北元蒙古不地汗临终前对于子侄的分封。东蒙古察哈尔部与右翼蒙古喀喇沁部瓜分了朵颜卫,内喀尔喀部收服了泰宁卫,并与嫩科尔沁部一起瓜分了福余卫。东蒙古诸部驻牧蓟辽与明军直接对抗,引起辽东局势激烈动荡,成为以后满洲崛起的契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清史研究》
摘要:近代“今文学运动”为晚清思想解放的大关节,康有为则为其中枢纽。康氏对于朱子学说的运化,贯穿于成学立教的全过程。初由中法马江之役的时局所刺激,学编礼之朱子,成《教学通义》,以呼应龚自珍“自改革”。复循此坚毅上书,至上书受挫,乃发愿仿刚果近禅的朱子。遂于回粤乡居时,学朱熹创“新教”。《新学伪经考》重订“真经”及其“道统”,发挥原教义是重要一环。这一操作,通于朱熹集注《四书》别出于《五经》、序列“道”的传承、确定新义理之举。其中“改制”之义的诠释,颇具以师道加于君权之上的“民权”说的时代特色,显示“世变异则教异”的特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24
摘要:情感史研究是近年中西学界新兴的史学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将情感入史却面临着情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科学与否的质疑。为了探究情感史研究的科学理论依据,著名情感史学者威廉·雷迪于其著作《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中展开对情感史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建构。雷迪批判性借鉴了认知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情感研究成果,接纳了“情感是认知过程”“情感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建构”等观点,同时也批判了二学科忽视情感与历史相联系的事实。在此基础上,雷迪进一步提出情感体制、情感表达、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情感努力、情感避难所等概念,建构了一套适用于历史研究的情感理论,证明了情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性特征。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演进历程与中华文明总体进程基本同步。红山文化与北朝民歌«敕勒歌»印证了北疆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上北疆各族统治者对中华正统和“大一统”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北疆文化的内聚性,推动了北疆文化发展壮大和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中的形成与演变为北疆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奠定了历史基础。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认识和把握北疆文化的历史根基与演进历程,有助于推动北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边疆地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学理基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东陶瓷》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灵渠始建于秦朝,在修建技术、促进各地交流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它的修建与使用,为中原人民和岭南各民族共同保卫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孕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讲好灵渠故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立足两个结合、注重文化互鉴、坚持家国天下、尊重传播规律、重视创新发展、放眼国际视野等六个方面,讲出灵渠故事的高度、温度、厚度。黏度、热度和广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资料,家谱之所以具有传承性和不间断性,内在动力源于家谱修谱者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深厚的家国忧患意识。观明清时期学者,认为家谱编修水平受内外两种因素影响,内因指修谱者自身的学识修养,修谱者须矢公矢慎、遵守信谱原则;外因指战火兵燹、世远人迁、老成凋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反思明清时期海南修谱者形成的守成难于草创的修谱观,提出海南修谱群体应正确认识家谱编创之难与家谱续修之不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建构当代守正创新的修谱观。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03
摘要:吴英《重释唯物史观》一书在长期被轻视的话语阐释领域提供了创新性成果,对于新时代唯物史观守正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毫无疑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能否恰当理解和阐释这一规律,影响着理论科学性的彰显。该书所做的工作,探索了理论“重释”的可能路径,即在因果追问中回归原理,在学术对话中守正根基,在因应现实中激发活力。当然书中的论述还存在值得商榷的空间,比如社会形态学说的相关问题。面向未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当秉持“整钢”的态度,努力推进理论大众化,并深度探索“第二个结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得吴存存教授惠赠《〈三才福〉校注》,《三才福》乃自俄国莫斯科“淘”回来的清代中期吴语昆曲 传奇《三才福》孤本。 2016 年吴存存“出于好奇”,向莫斯科国家图书馆订购了《三才福》全部照片。 此后吴存 存付出大量精力校注梓刻出版,还多方考证《三才福》作者并探索其背后的平民意识。 吴存存对《三才福》的整 理与研究是学者海外访书的一个缩影,赓续先贤海外访书的传统。 学人海外访书历史,可以粗浅地划分为两大 阶段,就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 前一阶段以向达在英国、法国查抄敦煌文书和清代天主教史 书为代表,后一阶段学者的访书脚步,踏遍西欧诸国、越南、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研究者海外搜寻珍稀 汉籍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开创中国学者的敦煌学研究,还令海洋史研讨别开生面,同时继续推进中国基督教 史研治的进展,更能促进文学艺术史中民歌、戏曲研究深入开展。 这些领域的研讨都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是 全球史(世界史)不可忽视的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27
摘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系马克思本人概括提出,并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的论证和说明。首先,《资本论》通过考察社会生产方式,述及了人类历史上的五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其次,在马克思笔下,原始公有制—阶级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阶级社会由于经济剥削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三种形式,从而由低级到高级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构成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大量事实和论证说明:生产方式的更迭不是机械替换,社会形态的呈现也不会定于一尊,历史发展的道路更不能按图索骥。因此,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只能寓于历史的具体现实中理解,而不能作为创造历史的公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谏诤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决策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言官系统在面对不适宜的中央决策时,往往会采用谏诤输入的模式,以整纲肃纪、匡扶社稷和维护正统。谏诤输入的背后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逻辑和文化底蕴。在政治系统理论、官僚自主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变量偏离-自主行动-制度结构”为分析框架,对明朝万历年间“国本之争”中言官谏诤过程进行微观史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言官谏诤行为是一个反复而渐进的政治过程,围绕政治系统的决策议题,言官系统、宰辅系统和皇帝系统之间展开了复杂的策略互动。其中“何时输入”取决于干扰刺激造成的“儒家礼法”和“君主正道”等基本变量之于临界范围的偏离程度,“如何输入”体现为“上疏”与“论救”的组织自主、“定义内容”“制造热度”“选择信息”的议题自主、将压力传导给特定政治主体的压力自主,“为何输入”则源于以“祖制”为核心的传统政策、御史及给事中等科道制度以及儒学塑造的谏诤文化观念而形成的制度结构。探讨古代监察系统在履行监督职能促进完善决策方面的运作逻辑,对当今纪检监察机关“促进完善发展”职能的行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示作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13
摘要:通过对“思潮”的来源进行实证考察,就目前所见材料而言,发现“思潮”一词最早出现于在留学群体所办的刊物。而考察“思潮”英译来源,并涉及汉语世界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思潮”在中外文化交互语境中,成了一个具有多层历史语义的术语。目前看,思潮有四个历史语义层,一是指 “倾向”或者“趋势”,侧重“潮”,而且侧重“新潮”之义;二是侧重“思”、“思想”;三是指向精神、心灵以及意识等层面;第四,由于其“潮流”的意义拓展,其中蕴含着“运动”意义十分明显。但是,可以看到,在“思潮”的意义形成过程中,一种“微型隐喻”叙述一直围绕着其运动,而从广阔的语境中,对其语义及其形式的宏观把握,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其实是一种类似“家族类似式链接”的语义现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思潮术语的最终形成,与汉字本身的语义及部分通用语义有着密切关联,而从本研究可见,历史认知术语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11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亦属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凌曙和陈立继承以汉学治经方法诠释公羊学,进而将公羊家的经世理想与礼仪制度相结合。凌曙将公羊义例引入礼制,开启常州学派以公羊学入礼学之先声,陈立承袭凌曙公羊礼学,由汉学治经的典范下另辟蹊径,依据公羊学说建构礼学体系,会通礼制使公羊礼学的思想日益成熟,并影响晚清学者王闿运、廖平、苏舆等公羊礼学家之发展。本文将探讨近五十年来,关于清代公羊礼学之研究发展现况,内容包含专著、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达到客观的探讨清代公羊礼学之研究成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剥削,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斗争,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从古代的自在民族逐步转变为近现代的自觉民族。这一转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中国思想史作为一套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初步奠基于二十世纪之初。中国思想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为现代知识体系,并被纳入现代学科体制与教育体制,一方面确立了科学与民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思想标准,从而推动了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百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中国学者重新撰写中国思想史,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作再反思,必须具有新的时代高度和历史深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的期待;但在《穀梁》的脉络下,范宁不能将鲁隐公视为贤君,而只能冀望于孔子的“将来法”。也就是说,在杜预、范宁笔下,周公、孔子产生了不同的位阶,“圣人制作”的主体也就随之改变,从而形成了“再造中兴”与“俟诸将来”两种不同的期待。究其实,则是西晋初“绍开中兴”与东晋末“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在杜预、范宁文本中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二者对《春秋》与“圣人”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但二者对《春秋》的解读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是要“知事用世”,期待《春秋》由经典文本进入历史世界,从而使现世走向《春秋》所昭示的“王道世界”。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法,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到了东周,虽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西周的仁政传统仍占主导地位,仁政不仅被儒家学说加以发展,也被道家学说加以补充、杂家学说加以兼取。即便法家、名家公开反对仁政德治,主张严刑峻法,也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在仁政之下兼行法治,或打着仁义的旗号强调严刑峻法,构成了周代法治思想的整体景观。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但“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却不时遭到质疑。基于“四史”视域,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与物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再论“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以历史事实彰显“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坚定对“三大改造”的历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