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保障
  • 儿童照料费用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自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长期低于男性劳动参与率。受传统家庭劳动分工的影响,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因而与儿童照料相关的成本负担通常会对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进行托育制度改革后,公共托育体系的瓦解抬高了儿童托育服务的价格。目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持续下降与儿童照料费用的不断增加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观察,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1991~2015年九期调查数据,创新性地利用了社区0~6岁儿童托幼机构的托儿费支出这一指标,综合使用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儿童照料费用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对于城镇、受教育程度较低、30岁以下和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稳健性分析表明,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对男性劳动参与率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控制内生性后,儿童照料费用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显著增强。在生育政策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完善普惠托幼服务体系、健全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和倡导男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是提升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重要措施。

  • 绿色供应链助力云南智慧养老服务业的路径探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云南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智慧养老在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技术应用具有交集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云南智慧养老服务业特色和产业聚集地,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增强云南对国内外老年人的吸引,进而提高云南养老品牌的影响力。文章主要围绕绿色供应链在智慧养老服务的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健康安全方面的路径展开讨论。

  • 长期护理保险对女性就业极化的影响 ——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采用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长期护理保险对女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中等技能女性劳动力相比,长期护理保险显著提高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水平,提升幅度分别为14.15和7.3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了女性劳动力市场双向就业极化。这种极化现象在就业人数和工作时间层面同样存在,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传统文化观念淡薄的城市更加明显。鉴于此,应在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进程中,增强女性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切实提高其产业变化适应能力。同时探索发展更适应传统文化观念和失能家庭需要的养老照护模式。

  • 长期护理保险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经验证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通过构建包含长期护理保险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世代交叠模型,采用2012-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长期护理保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显著提高人均经济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促进照料部门劳动力供给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和地区联动增加能够发挥更强的经济增长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和增加试点地区数量,加强地区间互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构建——基于M村的经验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医养结合被广泛认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级整合分析框架,结合京郊M村的医养结合实践,本研究构建了纵横交织的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在纵向上,需求、供给和整合三个程度分级子系统揭示了医养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横向上,自主型、辅助型和依附型三种医养结合的供给方式可有效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因此,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的构建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 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信息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密切相关。基于文献计量与CiteSpace软件,分析总结2010-2022年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进展及发展趋势。发现:(1)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影响,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缓慢增长、快速增长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数字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及影响因素、效应分析、优化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逐渐转为定量分析。由此得出主要结论:(1)在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数字乡村治理面临困境的主导因素不同;(2)因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3)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研究要注重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关注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比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利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数字治理的差异化和乡土特色。

  • 婴幼儿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提高女性劳动供给是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婴幼儿托育服务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贝克尔的家庭时间分配理论,并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将劳动供给质量即小时工资率纳入女性劳动供给分析框架,丰富了女性劳动供给的研究维度。文章根据2019年的实地调查数据,主要研究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对女性劳动参与、劳动供给数量和劳动供给质量的影响效用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女性劳动供给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机构托育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女性整体的劳动供给数量,同时提升劳动供给的质量。稳健性检验表明,相比于机构托育服务,保姆或月嫂照护孩子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还发现,婴幼儿托育服务对生育一个孩子、年龄在20~30岁以及体制外的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了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表明机构托育服务在促进女性劳动供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此,构建普惠、倾斜于部分群体、性别平衡的托育服务体系与家庭生育支持体系,有助于缓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改善青年女性的孩子照护责任对其劳动供给的挤出状况,建立生育、孩子照护友好的劳动环境,来促进女性劳动供给的增加,最终提升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人权治理的标识性概念塑造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低生育率背景下,育儿经济成本及其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利用2019年在西安市五城区针对955名已育一孩夫妇开展的“养育成本及生育意愿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讨论了家庭育儿效用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影响及其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与育儿经济成本之间更多表现为一种同向递增关系,并且家庭育儿经济支出在0~3岁、3~6岁和6~12岁家庭之间呈现出一种倒“J”型结构。第二,家庭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对育儿经济成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以心理满足为主的情感效用、家庭的客观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家庭育儿经济成本,且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向前推进也会促进家庭育儿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家庭育儿情感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正向影响效应存在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方面的分异,尤其在3~6岁和6~12岁家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建议出台差异化的家庭育儿经济补贴政策,降低育儿家庭尤其是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育儿经济成本。同时,加强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幼有善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不同特征家庭的共同育儿需求。

  • 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现实障碍、建设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打造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囿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斥老化、主体碎片化、模式分层化和保障空心化等问题,老年人并未在智慧养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文章对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低效运行现象隐含的底层冲突和诱发的现实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基于主体性和嵌入性的建设逻辑,从多个维度探寻应对问题的有效良方:一是针对数字技术进行适老改造,使老年人摆脱被动型数字化,消解其与数字社会的双向互斥,实现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的建设构想;二是侧重服务主体、强调包容协同,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整合各方利益诉求,调配多元角色站位,落实主体本位职责,推动服务开发升级;三是围绕服务模式展开耦合创新,根植于多种养老模式的性质与类型差异,巧妙化解资源整合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现象,实现模式机制的共生共创;四是立足保障制度深化要素改革,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支撑力度,扩大福利配套范围,强化老年群体的服务购买能力与意愿,优化智慧养老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维持多重举措间的动态平衡与辩证调整,为老龄群体享受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服务难题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分级诊疗的实现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建立在行政体制之上的医疗卫生制度,分级诊疗与政府治理密切相关,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我们研究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分级诊疗制度已推行十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以医联体为主要载体,集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对口支援、差异化医保报销等于一体的分级诊疗模式已基本确立.然而,多元主体的协同不足与制度实施的碎片化制约着制度的执行效果,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限制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考核机制的缺位与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阻碍着分级诊疗的进一步推进.鉴于此,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满足公民需求的治理导向;构建分工协作的诊疗格局,完善医疗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强化信息化治理手段,构建分级诊疗网络.

  • 中国特色养老金融:基本内涵、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模式,是改进和创新养老金融、更好发挥金融的跨期资源配置功能、以金融支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养老金融形成了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养老金体系和发展市场化的养老金融储备为国民养老财富的增加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通过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推动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仍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化养老金融供需匹配度不高、养老产业与金融发展融合不畅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应充分关注全局性顶层设计、突出全生命周期原则、重视养老生态圈建设,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

  • 老龄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是湾区经济建设中亟需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老龄化背景,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对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湾区的养老产业存在供需不匹配、专业人才短缺、制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加大供给,实现供需平衡;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加强产业规划,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等建议,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 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养老金融发展治理研究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实现老年普惠金融至关重要。发展养老金融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肇始就必须既重发展又重治理,尽量尽早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问题。本文剖析了我国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多重表征,如服务获取困难、金融素养不足、风险承受力弱等,运用经典金融排斥理论予以解释,并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金融机构、产品服务、政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揭示了老年金融排斥对老年人个体、行业、社会以及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针对现有养老金融体系提出一个涵盖法律政策、行业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老年人、社会文化观念等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及政策建议。

  • 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的逻辑、模式与效应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合作社养老开始在国内各地流行。那么,合作社能否融入农村养老供给以及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的逻辑和机制是什么?其有哪些运作模式以及实践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从生成逻辑上看,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符合其本质规定的价值伦理,也符合其逐利的工具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合作社服务社会的历史传统。在具体实践中,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并呈现出物质资源输出型、照料资源输出型和精神资源输出型三种运作形态,但在服务水平、利益联结、盈利能力和发展目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即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引导老人入社养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开放经营模式,提高养老项目盈利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合作社融入农村养老供给提供制度保障。

  • 农村互助养老:历史演变、实践困境和发展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当前,农村养老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互助养老具有传承孝道文化、发扬互助精神、提升农民参与养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优点。我国的互助养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宗亲互助养老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集体互助养老为主;改革开放至今逐步形成了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当前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面临诸多困境:村民参与互助式养老的意识淡薄;现行的体制机制匹配度不高;基础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保障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不稳定;参与养老的社会资源呈点状分布等。需要从革新观念,提升参与意识;完善机制,先行顶层设计;丰富内容,服务体系多元;拓展渠道,资金保障到位;群策群力,协同社会力量等方面加以解决,使其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 理性制度为何无法取得理性结果?———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三种视角及其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产业扶贫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保障,但实践中却出现了“理性制度无法取得理性结果”的执行困境。现有研究分别从主体行为、制度结构与治理情境三个视角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主体行为视角从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执行的直接因素;制度结构视角从治理体制、组织模式与制度逻辑等方面挖掘了“形塑”该问题的制度基础;而治理情境视角则探讨了造成各地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差异的要素禀赋、产业选择、产业运作模式及关系网络等情境性因素。现有研究虽较全面地甄别了影响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各因素,但仍存在着缺乏整合的分析框架,忽视基层行动者的调适功能,理论提炼与对话稍显不足以及难以识别影响政策执行的共通性因素等问题。后续研究可借鉴制度分析和发展(IAD)框架中的多层次分析思想,建立整合三大视角的统一分析框架,挖掘治理情境中的调适性因素,探讨治理情境与行动者的不同互动模式,寻求与已有政策动员及国家治理理论对话,并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以实现理论的整合与突破。

  • 由点及面: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考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确保乡村振兴无缝链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整体治理视角可知,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呈现出了“由点及面”的特征,包括治理对象扩大化、治理任务丰富化、治理场域拓展化、治理资源全面化和治理思维合作化等内容。当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依然有着较多治理任务延续,如产业振兴立足扶贫产业发展、振兴主体队伍吸纳扶贫人才、文化振兴承袭扶贫扶智工作、组织振兴借鉴扶贫行动架构以及振兴机制传承扶贫治理经验。同时,为了开展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工作,也要推进较多的治理升级,既要依托乡村振兴发展消解相对贫困,借助多元主体合作改变治理思维,也要积极尝试乡村振兴区域合作模式,并系统构建完整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

  • 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设置、维度聚焦与实现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强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是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治理的必然要求。遵循脱贫人口返贫问题事前治理逻辑,基于对返贫风险生发运演机理的理性揭示和科学预判,把内生脱贫动力、生计资源禀赋、外部灾害冲击和社会负面影响作为脱贫人口返贫生发的主要监测维度,且诸维度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返贫风险监测机制基于四大维度的监测预警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及时化解返贫风险、阻断返贫。当前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建设面临监测制度不完善、监测主体配合机械式、监测技术体系不健全、风险信息管理碎片化和监测工作考核监督不完善等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布控筑牢脱贫人口返贫防线;明确风险监测职责,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强化监测技术体系支撑,打造返贫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协同治理良好格局;共同推动后脱贫时代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的逐步形成、持续巩固和长效发力。

  • 降低养老保险费率能扩大企业雇佣规模吗?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是“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于 2019 年推出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政策,故使用 2014-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的实施对企业雇佣规模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此次降费致策总体上对企业的雇佣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使企业的雇佣规模增加2.6%,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过后依然成立。此外,本次降费的致策效果呈现出显著的企业异质性,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雇佣规模的扩大。有关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养老保险降费政策主要通过现金流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影响企业的雇佣规模。

  • 人口老龄化视野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日本经验及中国镜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0

    摘要:人口老龄化趋势席卷全球,人口危机冲击着中国社会各方各面的稳定发展,建设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挖掘人口红利,消解人口压力的利器。基于对中日两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结构、历史变迁进行比较分析,整合归纳出中日两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构成图,并剖析养老保险制度之日本优势与中国不足,发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三点:法律设置缺位,司法救助局限;财政补贴存在差异,内部结构发展失衡;多元层次发展受制,代际赡养挑战严峻。综合日本多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和中国发展现实国情,提出三条具有发展可持续性与高度可践行性的优化路径:增设完善立法,建立专属法院;协调财政补贴,促进均衡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拓宽养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