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教育学
  • 翻译硕士实践报告调查研究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翻译实践报告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使用率较高的形式,其撰写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专家对翻译实践报告评阅的意见,了解内蒙古 MI 翻译实践报告现状,在翻译理论、案例分析、原创性,、译文质量四个方面总结 MT 实践报告变化和存在问题,对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提升翻译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 农村初中生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分类: 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为探讨农村初中生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与孤独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歧视知觉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量表和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对1097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农村初中生歧视知觉能显著负向预测学校适应:(2)积极心理资本与孤独感在农村初中生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同时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显著;(3)农村初中生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不同性别及是否留守初中生群体间差异不显著。

  • 隐形的主体:专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参与方式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全球教育治理是国际社会行为体共同管理全球教育事务的活动。 专家以其 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知识生产、传 播、应用和批判影响全球教育治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就参与方式而言,他们主要 是以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智库为平台、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一种相 互交织的网络中发挥其作用。 不过,专家通常是在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智库等其他治 理主体的幕后活动,因此尚未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注和学界的专门研究,成为“隐形的”全 球教育治理主体。

  • 民国时期学校立法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嬗变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学校立法既是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的宝 贵遗产。 通过学校立法,初步构建起我国近代学校制度体系,对晚清民初转型时期学校 教育的秩序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护航与定向的作用。 民国时期教育界、立法界对于 学校法律地位与责任、立法权限多级化、立法主体多元化、学校立法的国际视野等问题都 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在学校法律制度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学校立法呈现出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趋势。 民国时期学校立法的实施,推动了中国 传统旧学制的现代化转型,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学校教育制度的创 新性变革也为我国教育的法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形 成与发展。

  • 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教育法律责任概念的重塑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明确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对于教育法典编纂工作至关重要。 现有教育法律 责任概念存在着与一般法律责任的关系不明晰、与义务概念相混淆以及国家主义色彩浓 厚的问题,容易忽略对教育主体的权利保护。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传统法律责任理论的 义务依附性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双重原因。 为此,应将教育属性确立为教育法律责任的本 质特征,并通过引鉴权利本位的法律责任理论,将之界定为“因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特定法 律事实使某教育主体承担不利后果的依据”。 将教育法律责任概念立基于教育属性和权 利本位,不仅可强化该概念自身的独立性,也更契合以保护主体权利为中心的教育法典 编纂理念,进而可增强法典的体系性。 在教育法典的体例编排上,应于总则设教育法律 责任专章,并将教育主体作为责任内容设置的“中心轴”,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确 定学生、教师、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法律责任。

  • 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的社会教育学至今已有 30 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 程可划分为俄罗斯社会教育学的初创、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并且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后苏维埃时代俄罗斯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启 示:我国社会教育学学科要加强社会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完善社会教育学学科的学 科组织;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的成果平台;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传统;加强社会教育学与 教育学的交流互动;加强社会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

  • 数字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学范式创新研究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引领数学教育转型,需要基于数字教育背景重塑数学教学范式。在分析数字教育优势和反思已有数学教学范式缺陷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对数学教学范式进行创新研究:本体论上,数学教学是基于数字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嫁接过程;认识论上,数学教学应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以专业教师为引导、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社会效应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学布局;方法论上,数学教学应以学定教,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基于学科特点和境脉因素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辅助教学,营造“数字赋能、共振共生”的课堂生态,走向无模式化。

  • 我国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为明晰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状况,并为未来教师政策制定提供实 证依据,本研究借鉴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8—2020年间采用SCL⁃90量表测量我国教 师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偏执和敌对问题的研究进行元分析。 结果发现:①1998— 2020 年,整体上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缓慢上升特点,其中强迫问题一直以来较 为严重,躯体化问题波动幅度较大。 ②女性、幼儿与中学、大学学段以及东部、东北部地 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较为明显。 ③招生人数、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自然增长 率和科技成果登记数等宏观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影响。 ④预测我国教师 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延续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未来构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监 测体系是必然选择,控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风险因素是关键保障,杜绝教师心理健康问 题的恶化趋势是核心行动。

  •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近二十年,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学教师工作各方面发生了变化, 对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影响。 为探索中学教师近二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影响因素 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采取横断历史研究方法,纳入1998—2020 年的100 项研究(n= 30729)进行元分析,所有研究均使用SCL⁃90量表,报告了中学教师焦虑、抑郁、躯体化、 强迫、偏执和敌对问题六个心理健康问题指标。 结果发现:①1998—2020年,中学教师心 理健康问题整体呈上升趋势;②初中教师、班主任教师和乡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 重,且随年份恶化;③居民消费水平、学校数量、教师数量正向预测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 题;④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平稳波动。 总之,改善中学教师心理 健康状况,应该把握趋势,拖住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恶化的脚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 层次入手,整体提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重点突破,关注问题严重的困境教师群体, 降低其心理健康问题水平。

  • 走向整全审美生命:当代学校美育的人学探寻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当前学校美育实践存在着“人学空场”现象,表现为美育目的知识技能化、教 学过程主体性弱化和育人功能狭隘化。 在人学立场上,学校美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 点,通过审美活动确证人的本质,在审美关系中彰显人的主体性,最终使人在感性发展中 走向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美育应回归以美育人本位,重塑立德树人的审美向度;突破校 内场域边界,实现全域覆盖的审美浸润;加强主体审美互动,构建师生共生的美育课堂; 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唤醒整全发展的审美生命。

  • 教育元宇宙的伦理隐忧及其消解之策——基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视角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教育元宇宙是元宇宙技术与教育相互建构下的创新性成果,也是未来网络教 育发展的新形态,它突破了时空边界与物理条件的限制,开拓了超越现实的教育情境,让学 生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 然而教育元宇宙也隐藏着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师生虚拟主体 性的膨胀、教师角色的边缘化以及学生真实生命体验的遮蔽,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角度来 看,教育元宇宙处于“装置”的范式之下,它会否定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在场参与性,将 教育异化为学习消费,使教育目的与手段分离。 但人在“装置”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对 现实中身体主体的关照,以“聚焦物”连接人与教育情境,并鼓励师生对教育实践的“在场 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教育元宇宙的伦理风险,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 “亲职化”的概念、成因和后果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亲职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研究范畴的术语,它代指了在家庭关系中未 成年子女承担成人的责任并与父母角色互换的一种现象。 亲职化根据功能分为两种类 型,即工具性亲职化和情感性亲职化。 造成亲职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的特点与关系问题,以及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 虽然亲职化对子女生活技能及人际 交往能力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日常经历超出其能力范围的照料工作可能会使 孩子过早地耗尽资源并产生许多严重的消极后果。 应让亲子关系回归正确的轨道、各司 其职,才能保障父母与子女双方相互滋养、亲子关系融洽。

  • 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学生减负之后的“加法”问题初探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本研究利用社会情感技能调查(SESS, 2018—2020)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 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大五人格模型”,综合分析中国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 况,探讨其与家长教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内的前因变量以及学生人际安全感、学 校适应和校园霸凌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第一,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 状具有显著的年段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均不同程度地预测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第三,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能够显著预测学生自评的人 际安全感和学校适应,并与学生校园霸凌经历呈显著负相关。 据此,本研究从理性看待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多元主体、充分 重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研究结果,提出青少年社会 情感能力培养工作的具体建议,也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之后的“加法”问题提供 初步思路。

  • 跨学科博士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以非跨学科博士生为参照,对跨学科博士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 行探究。 研究表明,与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跨学科博士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且在 导师指导风格、会议汇报与科研成果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跨学科博士生除受自身专 业基础及内部读博动机等共同因素的显著影响外,还受课程体系、家庭支持、会议汇报、 发表两篇以上科研成果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对此,高校应在选拔环节加强对跨学科博士 生专业基础、内部读博动机等因素的考察,在培养环节为跨学科博士生营造良好的支持 性成长环境,同时跨学科博士生在遇到困难时应学会主动寻求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帮助。

  • 现代大学书院“熵增”困境下“熵减”路径探赜 ——以新儒家学者复兴书院经验为镜鉴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现代大学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这一新型模式 在初步探索阶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形式化发展、内核精神迷失、发展定位模 糊等现实问题,疑似陷入“熵增”发展困境。 以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为代表的新 儒家学者从我国近代文化危机出发,以复兴书院为教育手段,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通 过哲学思考勠力于现代大学书院建设。 研究通过考察其复兴书院的宝贵经验,从本体论 维度塑就内核精神,从文化论维度建设文化氛围,从制度论维度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从知 识论维度完善教育内容,从方法论维度构建学问之道,为现代大学书院“熵减”发展理路 提供镜鉴之思,力促实现传统文化传扬、书院育人、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等目标。

  • 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演进与调适——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推动新的发展需求 实现,需要首先梳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发展过程中的质量诉求演进逻辑;然后在必然取 向中审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挑战,才能清晰感知时代发展脉搏,深刻 理解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面对多样化学习需求、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转变 和价值增值等方面的现实挑战。 基于演进逻辑与现实挑战,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调 整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方向与内容,优化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创 新高校教学实践与方法,构建和时代与社会同向的知识生产模式与学习共同体,促进高 等教育以人性化、未来化、终身化为导向发展,满足国家和每一个体获得高质量发展的个 性化学习诉求,在人与人、人与环境共同体建构中实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完 整之人的养成。

  •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行业特色大学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大学作为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殿堂,承载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科技 进步的重要使命。 立足中国大地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建立自主可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 系、话语体系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文化自信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其核心就是树 立和贯彻特色鲜明的价值观。 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一种类型特殊的高教机构是高等教 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具备特定行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 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 力支持。 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不 仅反映了大学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体现了大学的独特追求和使命。 在价值 观形成过程中,受到行业背景与大学定位、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社会需求与大学使命的 综合影响。 同时行业特色型大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变迁、 行业的发展以及大学自身的成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

  • 高校二级院系评价中的现实矛盾与治理路径——基于合法性的视角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高校二级院系评价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符合外部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应符合 内部技术环境与组织成员的期待。 内部合法性的失衡会导致制度设计与实践效果存在一 定的偏差,并体现为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资源配置与目标绩效 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治理应统一价值共识,构建多元协商的评价机制;明确院系为本,探索 实施融合评价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目标绩效与院系发展的动态平衡。 通过重构二级 院系评价的内部合法性,提高院系层面的认同度,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 结果第一重要? 高校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的深层反思——兼论学科评估的模式创新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高校学科评估对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及学科团队等建设主体对现行学科评估持有的“结果第一重要”价值取向,导致学科发展出现生态失衡和同质化等负面效应。 产生问题的表层原因是建设主体站在了功利目的一边,深层原因是数数和排名等计量操作模式所致。 认清学科评估不存在固定标准和绝对结果的本质特征,揭示学科评估的主要职能在于促进高校学科生态系统和成果发现机制的建设。提出构建以发挥建设主体自组织功能为主的新型评估模式的设想,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评估目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分类: 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6-23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 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 育话语,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反映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群 众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