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仙服” 作为映射仙真身体本质的概念范畴和符号形态, 蕴含着道教独特而深刻的身体观。 “仙服” 的基本观念逻辑为 “身衣一体” ———仙真身体是其衣服本体原型, 而衣服则是其身体显现形态, 二者互为一体。 “仙服” 身体观一方面是对传统身份等级服饰制度的否定和反拨; 另一方面则是对人之身体生命价值的神圣确立。 道教身体观具体呈现为: 以 “自然之服” 为核心的身体本真观、 以 “真形为衣” 为机理的身体形神观及以 “象天为法” 为准则的身体伦理观。 质言之, “仙服” 是一种彰显生命至上性的思想符号, 其以丰富多彩的具象服饰形态, 生动传神地表达道教的身体观深蕴, 是为道教宣示、 传达其复归生命本真存在之人文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历史来看, “道观” 被确立为道教庙宇正式名称及建筑形态, 主要缘于唐代朝廷政治支持; 与之相配合, 道教团体积极参与了 “道观” 的具体设计和营造工作。 唐代 “道观” 建制和营造经历了三个阶段: “武德-贞观” (620—649) 为 “道观” 定名期; “高宗-武周” ( 649—705) 为 “道观” 兴建期; “睿宗-玄宗” (705—762) 为 “道观” 圣化期。 在此背景下, “道观” 的建筑形态及其殿堂陈设, 主要体现唐代朝廷的政治神圣化要求; 相应地, 道教提出了 “人间置观” “立观度人” 的新教义纲领, 并积极配合朝廷营造道观。 唐代朝廷与道教团体之间, 正是以 “道观” 为纽带, 构建了一种政治与宗教的同盟关系: 一方面,唐王朝的政治威权假 “道观” 而得以树立和巩固; 另一方面, 道教亦通过 “道观” 确立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地位。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这种思维方式在《庄子·齐物论》“万物之齐”和“’物论’之齐”两个维度得到了集中呈现,表现为既内在又超越,既包容又分别的两重特征,展现出“环中”思维不落两边、因变随化的究极意蕴。在此思维下的庄子哲学呈现出一种“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风貌。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的关系是孟子哲学中看似显明而实则含糊的问题。既有研究对此多探讨了善心“为何”有仁政,仍留有部分难题,若立足有善心“如何”有仁政的实践逻辑,则能更充分地回答该问题及其所涉及的其它疑问。孟子以四端之心言性善就意味着尽心功夫是而性的应有之义,尽在为善路径上士与民承担着不同责任,士扩充善端的自觉性就意味着其有出仕的要求,这便有了体民之情的为政方式。士为改变心之不忍的现状而规划各类制度,根本旨趣仍是觉民之仁,如此才算继承礼乐秩序的不忍之政。孟子以善心言仁政实则是以“先觉觉后觉”的方式构想了社会成员仁心相接的完整善制,即遵循先王之道的最佳政制。在先王之道的保障下,所谓“扩而充之”就是士扩充善端以接民之善性,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根本就是一体。由此,孟子政治哲学就不单是对政治提出价值规范,所解决的问题乃是政治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德性关怀和政治生活中上达天命的可能。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守中致和”等传统天下观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激活“和合”思想的文化生命力并合理融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存续条件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异”与“同”的文化诠释超越“和而不同”的传统逻辑框架,提升了自身存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构建逻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秉持“协和万邦”基础上,以人类命运的本然联系和应然规范凝聚广泛共识,以协同分工和合作行动推动共同体的有 机塑造;在运演法则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守中致和”的发扬彰显着人类和谐共处的适度原则。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 《太极图说》首句 “无极而 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 《图说》的来源及真伪、 “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图说》的来源及真伪、“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戴震在对孟子的诠释上有 “以荀释孟”的倾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戴震借助释孟来辟程、朱的思想特质。戴震对孟荀之别深有了解,其注孟作品中亦多次提及孟荀之辨,但其在对孟子诸概念的诠释上多存反程、朱之心,不免流于 “以孟注 ‘戴’”之途。戴震基于个人反理学、反形上学的立场,全力清算 《孟子集注》中的道德形上因素,对荀子的强调天人之分,倡导自然,重气化、重礼法的特征则推崇备至。戴震的上述释孟特色为后人研究汉、宋之别,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二程对 “诗”三百篇或专论、或释义,其诗学思想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二程上承汉唐儒家诗学思想,对 《毛诗序》及其 “体用”说、 “美刺”说、“风化”说、“情理”说等诗学思想有所保留,相对肯定了汉唐儒家在诗学思想史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二程下启宋明儒家诗学思想的理学形态,以 “诚”重解 “诗”之主旨,以“天理”阐释 “诗”之篇旨,赞美君子之德、周公之德、文王之德,弘扬了 “诗”在涵咏心性、“正身” “齐家”之道的思想价值, “诗”获得了一种 “理学”的形上依据。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一篇整合《书》类文字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伊尹事语而成的类似 《书》类的文献。它既非《礼记·缁衣》及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更不是所谓真古文《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献,它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文 《咸有一德》系 “伪作”。前人对古文《咸有一德》文本性质的质疑也大都不能成立。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史上流行的古文《尚书》系“伪书”的“定案”值得重新检讨。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自我和他者并非一种主客对立关系,而是处于一种 “内外思维”之中。早期儒家的内外思维是基于一种整体性思维之上的,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 “我”与他人是相融合的,而非相对立的;是内外之间的,而非主客二元的。在认识论意义上,一方面对自身的认知需要有一个实践的面向,即面向生活以及处于生活中的他人;另一方面,由知人返回知己不仅是潜在的必经过程,而且是个体实现自我成就的必然路径。认识他人即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自我认识也同时是一个认识他人的过程,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客观审视,而总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他者的认识因具有实践向度,也使得知人本身包含了成人的面向。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异政,百家争鸣。同时,消除分裂格局,走向统一,已成为滚滚潮流。生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顺应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提出了 “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治道思想,系统阐述了他的统一理论。荀子提出,欲平治天下和有效地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确立圣王的绝对权威。同时,荀子也主张思想与制度的统一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时 “争于气力”的客观现实,荀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管历史的走向并没有按照荀子的预期实现他所设计的统一方案,但是在荀子的治道思想中,已经孕育和显示了巨大的儒法合一的综合性和创造力。这种政治理念反映在统一问题上,给当时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以极其强烈的暗示和选择,并最终在历史大变革中为有效地解决当时的分裂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性恶》的主旨是性恶、心善论,核心观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 也”。“ ”指心之思虑活动,尤其是对善的思虑活动。荀子的心并非如学者所认为的,只是“纯智的”“逻辑的”认知心,而是一种道德智虑心,具有价值选择、道德判断的能力。此外,虽然性恶,但由于心好善、知善,具有自主性,心不仅不屈从于性,反而可以支配、改造性,故荀子的心也是主宰心。性恶与心善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中走向统一与和解。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赵南星为显示斗阉党的决心,特找人打制铁如意,送予同人及门生。赵南星铁如意传世甚多,铭文各有差异,后世对铭文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作为抗击阉党的文化符号,赵南星铁如意是器物中著名的 “君子之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后世儒学士人以其人格力量不断充实着铁如意的精神内涵。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位于北京平谷金海湖公园的 “不朽堂”,是作为京津冀三地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象征与载体的畿辅先哲祠的一部分。此祠建于光绪五年(1879)二月至次年春之间,主持者为高阳李鸿藻、南皮张之洞等。祠内正殿供九龛,祭祀畿辅历代圣贤、忠义、孝友等,另有东、西配殿、铁如意斋、北学堂、君子馆等建筑。这里在每年春秋季举行畿辅先贤的礼祭,本籍朝廷官员、文人墨客们的频繁往来,使此处既是文人才子的聚会之地,又是籍内先贤各类文物与书画存留的宝库。此祠的原址在现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因不断扩建,旧建筑已多被拆除,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据旧貌复建。祠内所藏文物,现存今河北省博物院。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畿辅哲学研究》
摘要:伯夷、叔齐是中国早期重要且具有 “塑造”意义的人物,相关叙事史既有数篇伯夷、叔齐的列传,亦有诸多对二人事迹之评论。对伯夷、叔齐的叙事史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揭明这一叙事史的多种形式、历史脉络、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及其思想贡献。概括地讲,孔子所谓 “不念旧恶” “求仁而得仁”奠定了儒家关于伯夷、叔齐思想贡献的基调。非常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叙事史进行研究,对于揭明中原以北华夏民族思想之 “北学”的渊源、此渊源对儒学所具有的原初贡献均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启超的公德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倡导塑造国民公德的《新民说》在近代产生了极大反响。学界不乏论述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意义者。儒家强调个人从本心出发秉持诚信,而按照梁启超对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儒家诚信道德属于私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不是一味推崇公德,他的思想经历了由重视公德到以私德为“第一义”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对破坏主义进行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他在关于私德必要性的论述中言明儒家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儒家诚信道德虽然为独善其身的私德,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深刻影响着社会整体。梁启超认为破除中国原有个人诚信之德的做法并不可行。这表明在公德为私德之推的意义上,个人诚信之德与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高度的配适性。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意志软弱”在西方哲学中往往以“理欲之辨”的形式呈现,西方学者多就意志软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很少明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哲学中,“意志软弱”常意味着“知而不行”。朱熹就是以“知行之辨”探讨意志软弱问题,将“知而不行”的原因解释为道德认知的缺乏与意念对行为的干扰并进一步概括为“未能真知”,认为“真知必能行”。“真知”是道德主体对于知识的深刻的内在性体认,蕴含着道德实践的动力。相应地,对道德知识达到“真知”程度的体认可以弥合知行之间的断裂,克服意志软弱。具体而言,需要通过践行《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真切体贴事物所以然之理,为道德实践提供充足动力。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在时间上长达70多年,在空间上涵盖哲学的一切领域。在这一进程中,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果。 本文从“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这一角度,参照改革开放以来作者有所经历、有所体验的研究工作,对此进行历史回顾与梳理。可以看出,如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硕成果和生动局面是不断解放思想、摆脱僵化和教条主义束缚,勇于求索、追求真理的结果;今后,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 步伐继续推向前进。
分类: 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郑玄《孝经》学是在西汉以来的思想大背景中浸润而生,受到了董仲舒、刘向、《白虎通》等的影响。郑玄对《孝经》“先王”的理解内含着对五帝公天下与三王家天下的分别,结合其《礼运注》可知,这一分别正是要强调在家天下时代唯有通过孝礼之治方能实现天下太平或大同;郑玄秉西汉以来的《春秋》与《孝经》相表里观念解释《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亦指向了对太平世的追求;郑玄以《孝经》为六经之总会,希冀发明大道,拨乱反正,以致太平为政治理想,这是其阐发《孝经》乃至群经的核心之旨。观此,知近代以来批评《孝经》为专制政治张本的非孝论并不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