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得益于蕴含着普遍真理的邓小平“结合”思想。 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而萌生、形成并走向成熟,对于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邓小平“ 结合”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 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就历史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于党在文化自立阶段和自觉阶段、自信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就现实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两个大局” 的现实条件、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引领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动力;就价值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和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价值追求。 这四个维度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自觉、历史自信、现实观照和价值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反思与觉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时代性原创贡献。就思想问题维度的原创性贡献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民族性与人类性的双重视域洞察与发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真问题;就思维能力维度的原创性贡献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通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对文化思想所关涉的复杂思想关系进行了原创性的文化思考;就思想机理维度的原创性贡献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练的“第二个结合”确立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思想主题与文化主体性、思想功能与文化价值性;就价值诉求维度的原创性贡献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蕴含了批判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物的文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的价值诉求,并为建构“人的文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进行了中国式的理论探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叙事与说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最终实现科学诠释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叙事是人类的文化特征和感性的存在方式,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文化的记忆和传承以及关于自身的身份和意义。叙事通过共情与共鸣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了话语的情感基础,让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人民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说理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反过来也对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具有推动之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探索真理、促进沟通、增进学习、保障决策,让人更客观地理解世界,超越个人偏见,使思维更加准确、科学。说理通过逻辑、事实等理论论证方式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解释力和可信度,让人民对话语不仅“口服”,而且“心服”,建立了话语的理论基础。叙事不说理,会导致过度夸张、主观性强、理论性不足。说理不叙事,则会导致过于抽象、难以验证、情感空场。话语的诠释,不仅需要通过说理来解释和阐述其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通过叙事来讲述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成果。叙事与说理结合才能实现“情理结合”,让话语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中国的发展政策、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海外学者的目光。从政治维度来说,海外学者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创新与改革的意义,研究了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效果,以及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维度来说,海外学者探讨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过程,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研究了中国的内驱型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弱点。从社会维度来看,海外学界高度评价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治理成效,认为中国的社会治理成就显著。从国际关系维度来看,海外学界高度肯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认为中国广大的内需市场具有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能力,并指出中国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海外学界从不同维度分析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其研究的主基调是中国的巨大成功。他们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中不仅存在对中国发展的客观性肯定评价,还存在着误导性建构,但是误导性建构改变不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事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将会被更多国家接受和认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是指称散见于邓小平的一系列著作、讲话、谈话和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等不同形式文本中的———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学说,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它既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党的思想路线”等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左’和右的问题,尤其是‘两个凡是’新教条主义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本研究主要是从方法论维度,探讨邓小平为何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知”等客观根据,以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标准’的方法”等两个基本方法。本研究认为,学习运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方法论,对于理解把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精神、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其他 >> 其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以民族地区作为区域单元审视发现: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两者双向互促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之中。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叠加关键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由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内外联动”驱动机制。培育发挥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可以形成区域发展多重合力,破除民族地区“外力不足”“内力不强”的困境,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时代积极推动培育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为核心的复合型内生发展能力,是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增力效能,促动民族地区耦合发展,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国情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建设、发展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固本、民本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新时代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首要前提,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农业科技和创新驱动为内在动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保证,实现农民美好生活为核心要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生产工业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马克思资本—农业生产批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以资本为逻辑元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主线,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裂缝”“物质变换”“新陈代谢”“双面和解”等关系,批判了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异化”,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思想。从对资本与劳动、农业生产、土地所有制、资源开发四重关系的分析可知,资本的双重逻辑是通过劳动作为手段或中介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的,资本必须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利用自然创造财富,脱离劳动的资本与脱离自然的劳动都无法创造财富,也即无法产生生产力;农业资本的主要功能是扩大农业再生产,以及增强其竞争优势,而国家资本市场及其整体运营状况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农业资本能够通过控制土地资源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利润最大化;资本生产与资源开发是质量互变的关系,两方面都应坚持适度原则。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提高科技与资金、劳动的融合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即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紧紧围绕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成果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理论学习、理论创新、理论宣传、理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建设质量评价五个要素;其中理论学习是基础、理论创新是关键、理论宣传是应有之义、理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由之路、党的建设质量评价是前进动力,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理论强党之中。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从缘起上看,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发轫于对中外各国改革历史的经验依循和教训反思,内生于当代中国改革不断深化的实践诉求和应对策略,规设于中国特色政党政治体系的政党地位和政治能力,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内在统一;从机制上看,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政治统领明确改革原则、以思想引领制定改革方案、以社会号召寻求改革共识、以群众组织凝聚改革合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扮演着改革设计者、推进者和保障者的角色;从价值上看,政党领导型改革模式有助于政党在领导社会革命中提升领导水平、有助于人民在民生福祉彰显中增进政党认同、有助于国家在治理体系更新中塑造制度形态、有助于各国在改革范式转型中借鉴中国方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农民革命问题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在革命对象、革命同盟、革命主力、农民土地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为什么“中国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就是土地问题”等进行了科学剖析,从而提出了独有的农民革命思想。农民革命思想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和革命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开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的伟大实践,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战略提升着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面向。耙梳思想演进,不同思想流派的国家构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透视,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国家治理探索,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国家治理变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前提。概览变革脉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以制度改革祛除制约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体制性障碍,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统筹推进事业总体布局,进而呈现出“制度完善—治理推进—转型革新”的逻辑框架。奋斗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既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配合,也需要关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美丽中国建设持续细化等,以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饲料生产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探索饲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研究通过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策略,首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进行详细解读,进而分析当前饲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选取山东省作为案例地区,深入探讨该地区饲料产业的创新实践,涵盖了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以及市场革新等多个层面。研究揭示了技术创新在推动饲料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指出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构建了农业与饲料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强调其在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以及推动地区经济进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实践者提供参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面对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入剖析了新业态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内在要求以及重要支撑,为理解和把握新业态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新业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得益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完善的供需体系、党的领导与有为政府的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的多重压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经济机会,提升了发展质量,还增进了民生福社。新业态的发展对相关实施主体提出了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与此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充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起源于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调查研究传统,概括于其长期从政实践锻炼的深刻认识,立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呼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蕴含地位论、功能论、过程论和方法论等内容,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崇尚实事求是品格的科学指南,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执政能力,还能及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更加复杂突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功能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 建设应以现代化为基调,以发展为导向,从理念导向和制度设计的双重维度,建设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型塑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创设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强大的意识形态动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批判旧世界、开拓新事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根深叶茂的 理论成果,其机理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欧洲版”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繁育发展的真正舞台;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在本质上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获 得的实质性内容;三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体和主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做实并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举措。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要义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成 果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方向的根本体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之理”,体现了主体伦理要求、利益伦理要求、社会发展伦理要求、生态伦理要求和道义伦理要求,从而展开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路径。“复杂现代性”之下,实现现代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耦合与互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自信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实现民族国家价值认同与共同体价值认同的融合、因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保持独立自主发展相协调,不仅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伦理基础的必要性,而且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价值塑形。夯实伦理基础,旨在确证中国式现代化“手段之善”与“目的之善”相融契的价值正当性,其实践理路在于建构和优化根本性政治伦理基础、全局性经济伦理基础、精神性文化伦理基础、秩序性社会伦理基础和基础性生态伦理基础,从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义上的优越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对新时代进行理论构建的主观认识发展过程。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和党的十八大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新实践,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此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的理论认识在新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化,经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以及从党的二十大至今的三个逐渐深化的认识发展阶段,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和实践形塑的作用也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视角对新时代的理论构建,涵盖对新时代的世界发展形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任务和理论创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构建起对中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奠定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坚实理论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