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工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获得感会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而目前缺乏对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阐释与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分析387名新生代农民工与其领导的配对调研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探讨工作获得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获得感通过增强创新自我效能而显著提升创新行为,即创新自我效能中介了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组织支持通过增强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而正向调节创新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工作获得感的相关研究范围,且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进程中,发展数字农业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存在信息化基础薄弱、各地区数字农业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基层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专门机构覆盖不足、传统农业转型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提出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优路线,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现代化创新,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1949—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及耕地“非粮化”发展状况,由此将全国耕地“非粮化”划分为1949—2003年波动上升、2004—2016年缓慢下降和2017—2020年小幅上升的3个演化阶段。通过进一步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非粮化”演进格局进行重点分析,发现“非粮化”率低值地区集聚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且逐渐向华北地区扩展;“非粮化”率高值地区逐渐由东南部地区集聚分布拓展到西南部地区。研究认为:“非粮化”率提升主要原因有种粮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双重挤压、土地流转的大力推行、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度安排、土地资源的禀赋差异等;“非粮化”防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收益、土地理化性质及生态环境、相关经济作物后续产业链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综上提出科学制定耕地“非粮化”的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建立耕地保护主体与受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分区管控基础上精准监控“非粮化”行为等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2004—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区的化肥面源污染强度并分析我国化肥面源污染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探讨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化肥面源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存在负向影响;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率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则存在正向影响;劳动力结构变化本身不利于减轻化肥面源污染,但在农业机械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极大改善化肥面源污染;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影响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农业机械化投入在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以我国2012—2020年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融资约束这一调节变量后,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农业上市公司税收优惠政策表现越好。此外,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融资约束程度会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税收优惠表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效用。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上市公司应积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提升企业绩效,政府部门应针对农业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强财政扶持力度,缓解融资约束。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是展现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然而,近年来专业性期刊的蓬勃发展、自身办刊体制弊端以及学术评价分类模糊等因素阻碍了其高质量发展。通过对现有评价体系下期刊分类特点、载文学科分布及定位调整的分析,发现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在实践中形成三种路径经验:一是继续保持学科大综合的发文选择,二是转变为专业性期刊,三是转向“问题集中+学科综合”的发展路径。基于外部条件短期内无法改变,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应在内部寻求破局,即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优势学科为侧重,形成协同办刊的集束效应,从而助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术信息交流,传播学术研究前沿成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新型工农关系的构建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历史转型、乡村生态建设等多重向度,以乡村产业、人才、组织、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为总体要求,是统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对其生成逻辑、历史方位和实践路径进行多维透视与立体解读,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农业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伦理导向作用,同时形成乡村振兴的伦理格局。以逻辑衍生为起点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布局,反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道德系统发生和认识发生上,承担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伦理责任,执行社会主义制度善、施政公共善和行为主体善等政治伦理职责,实现道德调节、价值决策和社会调节的社会伦理功能。基于道德发生学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布局,在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社会伦理学等维度中架构起的诸多系统要素,成为阐释乡村振兴战略道德本质和伦理布局的理论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伦理路径提供实施可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指示和精神,文章在分析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综合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农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场所提出一系列优化方案。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做好农村既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的幸福农村。积极发展新型生态农业,构建农村绿色产业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树立大食物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鲜明例证,从需求侧而言人民群众应增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和培养绿色消费习惯。绿色农产品购买逐渐成为当下健康消费趋势,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成为业内关注重点。以黑龙江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讨消费价值五个维度的因果组合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价值是产生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必要条件,其本身不足以产生直接影响,而与条件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两两组成的因果组合能够有效影响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与此相反,功能价值缺失是消费者非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充分条件。结合消费价值间联动作用,提出从反对浪费粮食与不合理消费、强化粮食安全危机意识、营造节约粮食氛围三方面进一步筑牢大食物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端稳端牢中国人饭碗,保障未来粮食安全,是在粮食增产稳产基础仍不牢固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耕地资源约束大,粮食增产稳产面临增长极限,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膳食消费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考量,亟需全域国土拓展粮食来源渠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文章围绕粮食增产稳产“既有道路分析—食物内涵外延解读—森林‘粮库’功能拓展—可能证据辨析”的研究路径,对新时期粮食增产稳产道路、目标方向等关键内容进行阐述,试图构建大食物观下粮食增产稳产“第四条道路”——森林“粮库”。基于森林食物生产资源种类的分析,林下经济面积及产值的佐证,森林“粮库”具备粮食增产稳产发展空间。应以食育教育为切入口,综合运用政策、市场、技术、组织等要素耦合新力量,集成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模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民审美能力培育”是“后扶贫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艺术裹挟着古老而悠久的乡村传统文化基因,为“后扶贫时代”乡村美育实践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在调节农民审美心理、提升农民审美趣味、修复农民审美理想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中,以农民双重主体身份认定为前提,通过建构本土化、差异化、精准化的艺术介入模式,最终实现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化农民”培育目标。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涉及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社会习俗、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及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文章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困境成因,从强化精神引领、夯实物质基础、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构建组织保障等方面探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农业上市公司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其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对完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利用2012—2019年农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多元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多元化经营会显著抑制农业上市公司绩效,但股权集中度和现金持有水平的改变会使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发生突变,即二者间关系存在门槛效应:当股权集中度未达到门槛或现金持有水平超过门槛时,多元化经营会产生显著折价效应,而当股权集中度超过门槛或现金持有水平未达到门槛值时,多元化经营并不会显著减损绩效。建议农业上市公司正确衡量当前经营环境特征、审慎选择多元化经营时机,适度集权并强化企业资金的管理,控制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避免多元化经营异化为管理层寻租行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是农业经济领域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是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农业经济与管理》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独特作用,不断探索与实践,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紧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文章结合多年来《农业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实践,从开设“乡村振兴”专栏服务农业经济领域的科研创新、打造品牌栏目、拓展其他相关专栏辐射能力、提升编研能力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四个方面助推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借助新媒体手段,多途径、多层面推介优秀学术成果,形成立体传播格局,提升期刊传播影响力和学术引领力,争取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任务。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农户多维认知视角对农户认知因素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性验证,选取7个省份14个县市区1 396份农户样本,构建农户多维认知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探究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农户多维认知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显著。政策认知通过风险认知的完全中介效应影响退出意愿;功能认知通过风险认知的遮掩效应影响退出意愿;情感认知通过风险认知的部分中介效应以及直接效应影响退出意愿。据此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丰富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机制研究,以期完善政策制度,优化研究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力资源是确保乡村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步骤。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即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文章在进行农村人力资源治理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后得出结论:一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三是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四是建立有效、竞争、开放的人才市场,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在集中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反映人民史观的同时,呈现出清晰的伦理向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创新、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赓续援持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之道德生发;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标准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整合前提、立场、原则和目标等价值要素,建构起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伦理价值体系。在实践伦理意义上,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是引领中国共产党道德实践方向,推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运行,追求全体人民幸福之实践宗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红色文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要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宣传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够、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开发不足、新技术运用不到位、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农村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应深入挖掘农村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加大宣传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新技术应用、建设高素质队伍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以乡村的差序性与治理的整体性为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基于行政村、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边界比较,认为村民小组是乡村基层治理最为理想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出筹建公共服务微型综合体,将政府内部管理、外部服务职能和村民自治、全社会公益服务要素有机架构与整合,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多要素整合、多功能服务实现机制,对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予以重组或流程再造。为最大化乡村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内含的差序性与整体性功能集合效应,建议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微型综合体管理办法、多部门协同落实公共服务微型综合体条件保障、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