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基于多层面与多维度视角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中国社会形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利用宏微观数据,系统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社区治理和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持续近40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文化形态和公共政策都发生了诸多改变;社区服务供给和社区治理的复杂性也日渐提高;家庭养老资源日益萎缩,护理员面临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照护活动给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负向溢出效应。尽管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但应乐观、科学辨证地审视这一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为老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真正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 资本下乡初期村庄获得发展性投资的 影响因素研究——对2000年前后村庄抽样调查数据的再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使用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村贫困与发展”项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对1998-2003年被调查村庄吸收外来发展性投资的情况进行了概要描述,并对农村社区是否成功引进发展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农村发展性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投资具有扶贫性质;基础投资环境(人口条件、土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吸引外来投资的作用有限,甚至为负;村庄社会政治资源是影响发展型投资获得的重要因素,村庄是否出过县级及以上政府官员、是否有农民专业组织、基层治理环境等对农村是否获得发展投资作用巨大。总结而言,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更大的影响。在政府主导资本下乡的阶段,这一运作逻辑有利于落后地区获得发展资金,但可能由于对投资环境的考量不足、行政权力与人情关系的渗透使得农村发展投资效率低下,这也制约了农村发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扩大了地区内部不同村庄间的分化。这些关键因素和机制在民间资本逐渐成为下乡资本主体的今天仍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值得进一步跟进和研究。

  • 首都地区乡村振兴的精准推进模式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首都地区是高度城镇化的区域,推进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首都地区的乡村振兴需结合首都实际和都市特色精准有效地推进实施。目前,首都地区乡村呈现出人口减少、村庄消失、农业受困的态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首都北京的乡村振兴,要准确把握其性质和意义。都市圈乡村振兴属于保护性发展,目的是保护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途径。精准推进首都地区乡村振兴需做到精准分类、精准均衡、精准施策和精准监测。在路径选择上,结合当前首都“三区四类”村庄的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人文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和现代乡村五类典型乡村,在政策上可实施“千村百镇”振兴计划、开展“村庄庭院美化”行动、强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 在水—土—田的框架里理解乡土中国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 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低龄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其劳动参与现状尚未得到详尽描画。以2000 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角度描绘中国低龄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和劳动参与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低龄老年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且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持续改善,但目前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仍然较低;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低龄老年人多从事农业劳动,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城镇和发达地区的低龄老年人虽然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但却大多从事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差的低端劳动;女性低龄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较大,但却面临更多的制度、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层面的就业阻力。

  • 中国不婚、不育和少育的状况、影响因素与政策应对———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人们婚育意愿和行为的变化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基于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数据,对不婚晚婚、不育晚育和少育3 类特定育龄群体在当前生育政策背景下的婚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3 类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是愿意结婚、愿意生育的,导致他们意愿和行为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婚育成本的升高,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此外,文化舆论的影响也值得重视;对于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超两成已婚受访者认为其对自身的生育计划有正向影响;降低孩子教育费用、发放育儿津贴和提供带薪育儿假是3 类群体普遍的政策诉求。鉴于此,要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政策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制定全生命周期的婚育支持政策,通过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婚育观念。

  • 我国外出劳动力省际回流特征及其个体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费、家庭团聚、社会保障、社会归属感四个维度对其省际回流的个体影响效应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地区是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优先选择,其中县级城市的回流比例相对较低,非省会的地级市回流比例高于省会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模式已初步显现;回流的家庭化特征明显,实现家庭团聚和寻求家庭稳定发展是流动人口的终极目标。第二,与跨省流动相比,省际回流后的劳动力收入水平显著降低,与配偶、子女居住的家庭化流动程度更高,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协变量中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省际回流均呈现“倒U型”的关系;已婚、少数民族人口更容易回流;跨省流动时间越长和跨省时子女随迁的劳动力回流可能性越小。总体来看,家庭因素是整个回流决策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考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和福利保障;同时回流地区也要重视回流劳动力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创业扶持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为提升回流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人口流动格局及其解释 ———基于流向别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研究人口流动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省际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乡-城、城-乡和城-城4 类,并基于空间自回归负二项模型,考察4 类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 年,乡-城、城-城人口流动在省际人口流动中的比例上升,乡-乡人口流动的比例下降;4 类人口流动网络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乡-乡、乡-城人口流动呈自西向东趋势,城-乡、城-城人口流动更加多元且出现双向流动趋势;中国人口中心正由单一城市(省份)转向城市群;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乡-乡、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城-乡、城-城人口流动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且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弱。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 变动趋势:2010 ~2020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 年和2020 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 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① 主要数据结果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 年到2022 年,50~59 岁和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 老年人是否网络“ 沉迷” : 概念、现象与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随着老年人被快速卷入互联网生活,“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担忧频频见于报道和研究中。客观认识“老年人网络沉迷”问题,需要结合“网络沉迷” 的概念、现象与影响进行讨论。“网络沉迷”具有“过度使用”“主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和“ 持续状态久” 3 个维度。现有讨论和研究往往仅用“过度使用”的单一维度来衡量,从而夸大和泛化了“老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显示,真正沉迷网络的老年人比例很低。当前,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中更紧要的问题仍然是数字鸿沟的应对。建议从智能设备硬件全面适老化改造、互联网软件和功能全面适老化改造、全面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3 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水平,促进老年人共享互联网时代发展红利。

  • 1990 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县域人口变动事关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以199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规、结构、质量等多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县域人口现状及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20世纪90代以来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口出现缩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区域间县域人口发展分化加剧,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增加及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缩小也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利用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提升优势,提升县域整合功能,密切关注县域人口外流、结构老化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 老龄化发展对我国人口健康转变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使用联合国 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 死亡率数据,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考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其对健康转变的影响。 研究发现,我国 进入老龄化的时间相对较晚,但老龄化速度相对较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人口发展趋势。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倍增期间,我国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非传染性疾病的粗死 亡率呈增长趋势,而且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 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疾病负担,未来我 国死因别粗死亡率将呈增长趋势,面临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增大的双重挑战。

  • 防艾组织何以生存:基于“制度环境—社会需求”的双重视角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已有关于防艾组织的研究多强调这类组织在转型过程中的式微,忽视了部分组织在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需求下的行动调整。通过对一家名为“逍遥”的防艾组织的研究发现,随着制度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防艾组织及时转变自身的组织定位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而得以在大量同类组织关停的时代依然生存并不断发展。在第一阶段,防艾组织面临的主要制度环境是国际资金项目及其较为宽松的资金管理制度,反对歧视污名与完善相关制度是主要的社会需求,防艾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政策倡导并向社群提供可靠的艾滋病知识。在第二阶段,国家加强对防艾组织的资助与监管,政府成为防艾组织主要的资源来源,扩大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以及获得准确且隐私得到保障的检测咨询和感染后关怀服务成为主要的社会需求,此时防艾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开始偏向提供服务。

  • 中国式养老:内涵、特征与发展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中国式养老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养老体系,既有其他人口老龄化先行国家的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式养老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老年群体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养老目标和进程,具有人民至上、家庭本位、体系完整、多元参与、层次多样、联结发展的特征。当前,中国式养老一方面在银发经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智慧养老等方面蕴含诸多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障和服务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未来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之下,从制度安排、养老保障、服务建设、产业发展、健康促进、家庭赋能和个体参与不同层面发力,促进中国式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摘要: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使命担当。而学术期刊自从诞生起,就与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现代学术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自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学术期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其次探讨了当前学术期刊质量建设中的问题及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期刊质量提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以期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