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73家农村商业银行2013-2020年的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法测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同时使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GMM模型验证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影响,并借助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其作用机制。结论表明:从整体上看,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从作用机制上看,在互联网金融对成本效率的整体影响中,有80.51%是通过恶化存款结构的间接渠道实现的;在互联网金融对利润效率的整体影响中,有 61.11%是通过缩窄收入来源的间接渠道实现的。

  • 共同富裕视阈下联村发展模式创新——基于甘肃C地和山西J地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甘肃C地和山西J地为例,分析了共同富裕视阈下不同产业发展阶段联村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及其差异。研究发现,当前各地联村发展模式具有镇乡导引、强村带弱村和联村党建的共同特征,但是受到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引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同诉求的影响,联村发展模式表现出明显差异,即处于产业成熟期的联村发展模式的发展性、共同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都呈现较高的发展趋向,而处于产业投入期的联村发展在共同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表现较低。其原因是在共同富裕视阈下,从产业发展到乡村治理的全领域发展是联村发展的必然路径;侧重产业发展是条件受限地区联村发展的优先选项;联村发展延伸到乡村治理层面将会进一步保证决策民主性。联村发展模式是提升村庄组织化的模式创新之一,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村域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激活集体经济内生发展能力。

  • 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户化肥减量使用的效果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蕴。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引导其助推农户发展绿色生产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ETEM)计量分析,发现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作物的亩均化肥使用量,尤其对经营规模30亩以下的小农户的化肥减量效果较大。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合作社,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使用效应。由此,应持续支持多种类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更多小农户加入合作社,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对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引导农户采纳现代化的绿色生产技术。

  • 低碳视角下农业集约化、绿色化与资源再生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演进 ———基于452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52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析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总体上经历了孕育期、萌芽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集生态理念、操作要点、控制手段于一体的畜牧业碳减排政策体系;纵观其演进过程,碳减排政策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空间特征,政策定位多集中于回应现实的减碳需求,政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政策内容逐渐从模糊向具体演变。今后应精准识别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构建健康的畜牧业碳减排制度环境,完善畜牧业碳减排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畜牧业碳减排政策实效。

  • 农村失能老人“自我维持型”照护困境与应对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建设滞后于老龄化进程的矛盾愈发凸显。以甘肃省宁县A村为田野点,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框架与社会福利政策框架结合,研究发现,在人口外流和照护服务供给缺失条件下,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陷入“自我维持型”照护困境。基于对福利多元主义运用本土福利实践的理论反思,以照护困境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引领,家庭、农村社区、市场、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社区照护体系,是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根本路径。

  •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制定有针对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小麦、稻谷、玉米与青饲料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为例,将标准化后的≥10℃积温与生长期降水量作为刻画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省域地理单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结果显示,标准化积温上升对作物播种面积具有抑制的趋势,而标准化降水增加对播种面积有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作物播种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不同积温地区、不同年降水量地区、不同作物与不同灌溉水平地区存在差异。基于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应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优化种植面积结构,加强气候服务建设工作。

  • 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 调查的匹配数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提质升级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农民福利水平的必然路径。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实证探讨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2)从分类别家庭消费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享受型消费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家庭发展型消费和家庭生存型消费;(3)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在户主特征层面存在异质性,对中年、男性户主的家庭影响更大;(4)数字乡村发展能通过增收效应和预算平滑效应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消费。

  •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政策演变、 研究进展与前沿趋势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政策文本梳理和文献计量分析,本文系统探讨了2001-2022年我国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演变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剖析了信息化到数字化研究的演进动态及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我国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信息化萌芽、信息化深入推进和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相关政策演变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逻辑,以产业与治理的数字化为核心、各领域全面渗透的实践逻辑,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内生驱动逻辑,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需求牵引逻辑;(2)研究呈现领域多元化、方向前沿性、重点突出、及时回应现实关切等典型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工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和如何构建数字经济的治理体系成为过去一段时期的研究主线;(3)近期研究持续聚焦数字经济、数字乡村、数字金融、数字鸿沟、数据要素等方面,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特性、应用、影响和治理研究热度持续上升;(4)数字化实践面临数字城乡融合程度低、区域数字鸿沟明显、产业与治理数字化短板、数据要素治理滞后等多重挑战。未来研究和政策设计需更加关注县域数字经济与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小微市场主体的数字参与驱动机制及共富效应、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高效能数字治理的协同、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零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数据要素治理机制等热点与前沿问题。

  • 谁是职业农民——基于9 763 名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力军,2020年,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到1700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9.6%。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9763名职业农民的调查样本数据,从生产经营类别、地区等维度对职业农民的群体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情况相比,职业农民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比如男性多、平均年龄低、受教育程度高、非农户籍多、参训比例高等。相比发达国家农民,我国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务农时间较短。不同生产经营类别和不同地区的职业农民基本特征差异显著,如纯养殖类和经济类作物种植业、东部地区的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农民教育培训、劳动力市场、土地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差异等问题。

  • 加入WTO 以来中美经贸关系 演变下的大豆贸易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中美大豆贸易是中美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加入WTO 以来,中美大豆贸易深受中美经贸关系变动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常态化下,中美大豆贸易依存度较高,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出口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不断加强。中美经贸摩擦期间,双边大豆贸易对中美经贸摩擦紧张程度作出即时反应,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世界大豆贸易格局,但中美经贸摩擦并没有改变中美大豆贸易紧密关系。中美经贸关系止跌企稳后,新兴大豆生产国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国对中国进口大豆贸易的重要地位。长期来看,巴西、阿根廷与美国出口大豆将互补式满足中国大豆需求。据此,中国应维护好与美国、新兴大豆生产国的关系,减少地缘政治风险与基建落户对大豆贸易的影响;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和自贸区国家的伙伴关系,鼓励具有国际经验的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完善大豆产业政策,引导和调动国内农民大豆种植积极性,增强国内大豆生产能力。

  • 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趋势研判和路径优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各国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趋势与发展路径包括:依照数字乡村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依据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理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素养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依据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数字化转型,依靠协调政府市场关系取得数字乡村建设实效。针对当前中国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趋势,本文提出重视基层建设规划、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注重培养数字人才、加速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 分化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妥善处理现代农业与小规模家庭经营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与小农户关系的处理过程,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商品或服务为标的、以巩固小农户农业生产主体性地位为目标的主流衔接路径。然而,随着农户分化程度的加深,旨在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的诸多衔接措施,不仅推行难度大、衔接成效低,而且引发了农户群体的内部不公以及农户分化延缓等问题。对此,应以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放活被衔接农户的角色定位,以现代农业发展诉求为依托,激活农户家庭要素禀赋优势和经营优势,通过打造适合分化农户的异质性衔接路径,高效有序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基于与日本、韩国的比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采用结构相似度方法分析了中国、日本、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以及国家之间食物消费结构趋同的情况,重点说明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的特殊性。结果显示,中国、日本、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存在明显差异。2010 年以前,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已经先于消费总量达到稳定状态。国家之间的食物消费结构并不会持续趋同,而是在趋同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异化。目前,中日、中韩之间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分别为77郾14%和73郾62%,未来将逐渐步入下行通道。近10 年来,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逐渐脱离了日本和韩国的消费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食物消费模式,其典型特征表现为:谷物、肉类和蔬菜的供能比更高,植物油、糖类的供能比更低。日本和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将逐渐减弱,对中国未来食物消费需求的预测要更加重视中国模式的特殊性。

  • 中国城乡居民健康饮食评价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提倡健康饮食”,识别中国居民的健康饮食状况是首要任务.本文从结构差异和异质标准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新的健康饮食评价体系,通过测算基于膳食推荐标准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CSI),评价了1981—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饮食状况,并识别了食物政策的最佳干预窗口期.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健康饮食状况呈现伴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在常态时期,城镇居民的健康饮食水平先逐渐优化而后又逐步恶化,从营养改善阶段发展到营养失衡阶段;农村居民的健康饮食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阶段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仍处于营养改善过程.食物政策的最佳干预窗口期是存在的, “十四五”结束时约2/3的省份进入干预窗口期,如果能在窗口期内及时对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进行“未雨绸缪”式的政策干预,那么农村居民有可能避免经历城镇居民从营养改善到营养失衡的转折性发展过程.

  • 中国糖的市场:结构变化与价格关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技术创新使得相对独立的农产品变得联系密切,食糖 (甘蔗或甜菜为原料)与淀粉糖 (玉米淀粉为原料)就是如此.在对近年来食糖和淀粉糖的消费动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糖的市场消费结构转变的机理.进一步地,对淀粉糖与食糖的替代或互补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淀粉糖与食糖市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价格联系,淀粉糖与食糖间价差推动了中国糖的市场结构的变化.然而,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含糖食品加工环节,淀粉糖对食糖的替代程度有限,这使近年来在中国居民对糖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食糖消费量依然保持相对稳定,食糖与淀粉糖之间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互补关系.而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将会降低淀粉糖生产成本,使得淀粉糖在中国甜味剂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中国在食糖市场管理与干预中应重视淀粉糖对食糖市场的影响。

  • 城乡关系变迁与农村养老的社会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 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改革特点及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制度与欧美国家的商业保险及政策性保险不同,是由农民自发建立的民间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型农业灾害保险,具有运营成本低、有效规避保险中道德风险等优势。在分析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发展历程之上,研究发现日本农业合作制度具有以小农户为主体民主管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资金使用效率高、联合定损、承保方式多样和财政扶持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成员数量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农业合作保险出现保险费金额减少、定损制度难以维系等问题。对此,日本优化组织机构、保险类型、承保方式和定损方式,压缩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日本农业合作保险的经验来看,建议我国健全农业大灾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合作保险制度和探索多样化的定损方法。

  • 订单农业对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的影响——来自全国家庭农场监测的微观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提高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是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规范运营制度的内在要求,亦是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2017-2018年种植类家庭农场面板数据,以家庭农场是否具有完整日常收支记录作为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的代理变量,考察订单参与行为对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无订单参与行为的家庭农场,订单参与行为能够促进种植类家庭农场形成完整日常收支记录的概率至少提高6.94%,有订单参与行为的粮食类家庭农场形成完整日常收支记录的概率将提高7.14%。在采用PSM-DID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下一步,为加快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要不断强化订单农业与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发挥典型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家庭农场土地集中连片经营。

  • 农民分化结构下日本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发展经验和启示——以山形县置赐农业协同组合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以日本基层农业协同组合为例,探讨农民分化结构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路径,并对完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民在规模、年龄、地权关系、经营和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出现显著分化,并且已成为常态。日本基层农业协同组合利用制度优势,在坚持合作经济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一方面,打造地区公共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和成员风险防控成本,通过降本增效的方法满足分化农民的共同诉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年龄、不同经营方式的分化农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有效满足分化农民多维度的个性需求,实现农民与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的共同发展。鉴于中国国情,建议通过健全成员认定制度、完善内外监管制度和增强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促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