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农村女性婚外恋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女性的婚外恋是一种寄居在家庭外壳下的情欲模式,且这种情欲模式已经呈现出物质化与享乐主义的特征。在熟人社会中,她们通过婚姻家庭获得乡村社会的认可与满足其合法女性的象征资本;同时借助婚姻的外衣,她们又在婚外恋中追求着优雅、体面的享乐恋情。处于这样的夹缝位置,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生活环境造就了女性的牢笼处境;另一方面,对精英男性的经济依附以及优于底层男性的婚姻市场优势,构成了女性情欲实践的结构性基础。在象征资本、经济资本与熟人社会的复杂建构中,农村女性情欲模式的行动策略,呈现出农村女性的半自主的性别主体性。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许多毗邻国的边境居民同我国境内边民有着同族同源的血脉,两地通婚以及亲友探访十分普遍。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执行力的增强,边防制度和婚姻户籍制度设立起的两条硬边界在边民生活在中日渐凸显。对于以婚姻缘由而迁移到中国云南境内的缅甸媳妇来说,这两条边界为日常往返两地和取得迁入地户籍身份设置了门槛;对于这样的区隔,她们通过“越界”和“隐身”的实践,游走在制度和实践的缝隙之中,巧妙地避让制度带给他们的不便,实践着一套闪躲但不逃离的生命政治。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突出文明特性和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实体,也是具有多元一体特征、共同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同的文明实体。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文化、文明维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立足中华文明语境,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的新视角,并通过“形”“神”这一对中国哲学范畴进行概念整合,探索建立中华民族“形神”构建的理论框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要以共同体为载体,夯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实在性;要以文化为根脉,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以包容性为活力,锻造中华民族的文明交融性。面向未来,要秉持多元一体理念,善于运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和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将中华民族建设成形固神聚、形神兼备、形神合一的命运共同体。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香港,形塑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国际大都市的想象,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繁荣之地,在享受全球化的同时,也为世界呈现了全球化的另一种形式。重庆大厦里往来的流动人口所形成的“低端全球化”成为麦高登关注的议题,“低端全球化”的流动使世界共享全球化互惠的果实。文章以麦高登教授的著作《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为分析文本,尝试分析促使“低端全球化”产生的因素并探究香港重庆大厦之外的世界是否也存在“低端全球化”现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平谷四座楼麻核桃在2000年后开始成为文玩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在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产量剧增、质量下降的麻核桃出现了销售危机。熊儿寨乡政府以文玩贩子发明的盲开核桃的“猜青皮”为重点,打造了“麻核桃品鉴季”。平谷城乡的民众也广泛地参与到“猜青皮”中,帮助麻核桃走出滞销的困境。平谷地方社会对麻核桃销售的参与,是国家权力主导下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的团结经济生成的过程。乡土中国的团结经济承接着农业市场化的风险,赋予了基层社会农产品交易道义互惠的属性,具备着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家庭农场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双重钟摆格局,这实际上只是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中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经典对立的再现。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郊区涌现的夫妻代耕农场的生产劳动中,夫-妻这一劳动单位介于个体劳力与家庭劳力之间,兼具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因此,需要综合实体主义与形式主义两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去展现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验。本文混合使用民族志田野资料和579 份问卷调查数据,共同勾勒出大都市郊区夫妻代耕农场的耕作图景与区域差异,并细致展示夫妻代耕农场的经营方式、生产效率、劳动过程、分工合作、租地契约、外部环境与历史变迁等境况,为家庭农场研究提供一个偏实质主义分析进路的现实案例。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性别观念是测度主观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尺。本文利用CGSS 2012-2018年五期混合截面数据,考察了乡城流动对农村青年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检视了“迁徙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发现:(1)乡城流动对性别观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增强逆概率加权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有限混合模型(FMM)识别出性别观念高均值和低均值两类子群体及其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乡城流动只对前者的性别观念产生正向效应,对后者没有显著影响;(3)性别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乡城流动对女性性别观念的正向效应高于男性,并且该作用在性别观念高均值群体中更为明显。相关政策应考虑到子群体和性别双重异质性,扫除青年人性别观念现代化的障碍,提升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多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从性别、地区、城乡、家庭四个维度剖析健康不平等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较差但略有改善;患慢性病率达七成且共病特征明显;ADI失能率稳定在13%左右,但IADL,失能率提高:男性、城镇,有配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地区差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当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低、村居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城乡配置非均衡、家庭照料功能弱化以及预防性保健不足是制约老龄健康发展的重点因素。下一步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和积极老龄观理念,加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夯实设施、制度和资源基础,深化康养服务内核,促进农村老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公平发展。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郑杭生先生的学术历程中,从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到“社会转型”“社会互构”“社会运行”“社会建设”“新型现代性”“社会发展”“民族与社会的关系”等的研究,都反映了郑杭生先生始终基于社会理论和具体的社会调查,以一种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来认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形成了郑杭生先生的大社会学的学科理念和社会观,其核心代表了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和追求。郑杭生先生的研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目前的发展存在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的困难。基于斯特宾斯的“积极休闲”视角,本研究从农村文化志愿者的主体性感受切入,发现该群体将其作为文艺爱好者的创造性追求与志愿者角色结合起来,呈现出典型的“积极休闲”特征,甚至将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事业性体验,展现出典型的职业精神。中国农村社会“伦理本位”的组织和社区环境促使志愿者内在性地生发出对所属组织和社区的双重承诺,并产生了具有吸引力的体验账户盈余,这进一步触发了农村文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从而形成一个“动机—达成”的逻辑回环,推动志愿服务的持续进行。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赞米亚”是申德尔为研究跨区域山地社会历史而首创的学术概念。斯科特借用这一概念,但将其内涵引申为“逃避统治的非国家空间”,进而将这一概念建构成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国家边缘空间社会历史的学说,遂在学界扩散开来。文章在追溯“赞米亚”概念、学说产生与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学界关于“赞米亚”学说是与非问题的讨论作了述评,着重对该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作了分析,进而剖析与反思了学界目前在“赞米亚”学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戏剧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尝试以更灵活、创新、隐喻的手段,缓解或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基于“问题青少年”戏剧治疗小组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行动实践,本研究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探讨其治疗过程的实现机制。社会工作戏剧治疗的核心是以文本、空间和技术作为共同关注的行动焦点,将自省、改变和希望作为情感能量的来源,并通过戏剧治疗过程中共享的情感状态的交互强化,使青少年获得正向的自我认知,缓解家庭关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解决。实现这一过程的机制涉及信任构建、防御消解、焦点制造、情感递进等关键环节。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情感能量此消彼长及权力支配等问题,需要注意以正向符号延长情感状态,以优势视角化解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在互动仪式过程中寻找和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道德评判,以及通过强调内观自我价值来消解权力支配。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自20 世纪后半期开始,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被国际学界重构,霍耐特和利科的承认理论是最有代表性且旨趣相异的重构成果。本文从思想来源、重构逻辑和承认模式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霍耐特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进一步经验化,把羞耻、愤怒等消极情感视为驱动力,强调了承认的斗争面向;利科则将承认过程分为认同的承认、自我承认以及互相承认三个步骤,认为在羞辱与斗争意志之间还有责任的位置,强调了承认的感谢轮回过程。在社会政策领域,重构的承认概念开始对社会政策的基础性原则发起质询,这提示我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也需要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分析着力点及其中轴原则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