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何促成农民的联结与合作,是乡村发展与治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将农民的自组织合作视为一种集体行动,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通过考察鄂中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实践,论述农民开展自组织合作的实践过程,并对促成合作的发生机制和行为逻辑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关键群体的成本分担、信任网络的组织建立与村社内部的行动伦理,共同形塑了农户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并最终促成了合作的达成。其中,经济精英返乡解决了启动合作的资源提供和制度供给难题,为合作提供了前提基础;资本回乡与能人治理培育了维持合作的信任结构与制度力量,为合作提供了约束保障;村社成员的行动伦理与情感道义塑造了独特的成本-收益分配方式,为合作的达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据此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同样重视村庄内部自组织力量的建设,以保障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持久动力来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何促成农民的联结与合作,是乡村发展与治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将农民的自组织合作视为一种集体行动,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通过考察鄂中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实践,论述农民开展自组织合作的实践过程,并对促成合作的发生机制和行为逻辑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关键群体的成本分担、信任网络的组织建立与村社内部的行动伦理,共同形塑了农户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并最终促成了合作的达成。其中,经济精英返乡解决了启动合作的资源提供和制度供给难题,为合作提供了前提基础;资本回乡与能人治理培育了维持合作的信任结构与制度力量,为合作提供了约束保障;村社成员的行动伦理与情感道义塑造了独特的成本-收益分配方式,为合作的达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据此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同样重视村庄内部自组织力量的建设,以保障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持久动力来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群体的污名现象。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湖北人”污名为例,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分析了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研究发现,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表现出突发性、内隐性和单向性等突出特点,社会风险及其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信任危机以及风险意识的形成和传播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污名的产生和扩散。污名应对的中国经验表明,结合风险社会的特点,通过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提升预防风险和治理风险的能力,合力消除污名,这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也应进行更深入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工作为例,分析社区在人员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有效。研究发现,“党员下沉”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党员下沉”将大量人力和物力聚集到基层社区,充实了社区疫情防控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党员下沉”将一套科层组织运作体系移植到基层社区,构建起以下沉党员为核心的组织权威体系,提升了社区内部的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以社区为核心的组织资源调配与组织体系构建在治理主体、制度规范和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重新塑造了社区治理秩序,而这一秩序重塑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寓科层于社区之中的治理逻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从家庭整体视角对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整体视角下三种代际关系类型(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均为父母提供了高频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代际空间距离的扩大是形成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的重要因素。代际关系类型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占主导是紧密型,农村占主导是赡养有间型。代际关系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城乡,高龄老人与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紧密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与子女成为赡养有间型,失能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子女成为疏离型,儿子与女儿数目的增多显著降低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老年人独立住房的拥有增加了城市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农村家庭成为紧密型的可能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谋俘获”是乡镇政府针对项目调整的政策变通,意味着通过政策执行的灵活应对实现了目标替代。本文切入项目执行过程,从目标考核体制、项目实施环境与基层共谋三个方面,考察了村庄间项目调整中的政府行为逻辑与策略。在2020年县级政府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试点方案中,贫困村安置点的产业项目申报与实施情况,被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双线考评”目标任务。在此制度环境下,目标考核体制却无法兼容项目实施环境,贫困村的项目实施遭遇了土地利益纠纷,政策执行陷入困境。为了化解困境,乡镇政府通过采取基层共谋的非正式方式,借助精英间的“权力一利益网络”,在保证项目资产与分红收益归属贫困村的前提下,促使示范村俘获并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基层政府在项目调整中的“共谋俘获”表现了组织自主性受约束条件下的“积极行政”行为特征,遵循的是完成任务的逻辑,而非单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夯实乡镇统计基础,是推进国家信息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考察经济普查项目的制度演进,可以发现,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次呈现出群众动员(1950-1982年)、中央发包(1983--2012年)、技术治理(2013年至今)的普查模式;乡镇统计机构的角色也为不同普查模式所形塑,相应呈现出角色缺位、角色冲突、角色失调的困境。随着国家治理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普查技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让乡镇统计转型跟上国家技术治理的步伐,避免数据治理沦为“技术空转”,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增强基层统计机构的调查能力与执行灵活性,建设统计基层基础与国家技术化普查相适配的现代化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是构建国家信息能力的重要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基层治理主体常常会根据需要采取各类策略性行为来应对上级,但这类研究较多聚焦下级对上级的消极应对,而忽略了下级对上级的积极借力。事实上,下级在政策实践中并非总是被动的承受。当条件允许时,下级会策略性地“向上借力”。研究发现,在政策执行压力大、执行难度高、执行意愿强的情境条件下,基层执行者如果能够发现并把握住“政策机会”,便可以“借力”上级来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难题,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据此,本文提出“向上借力”的分析性概念,将基层政策执行中容易为学界所忽视的“借势”“借力”等经验性表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从而拓宽基层政策执行研究的视野。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种房”视为一种集合行为,运用过程G事件分析法,分 析了政府干预与信息传播两种社会控制因素在“种房”行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在政府不干预和信息碎片化条件下,乡村精英的示范效应和意见领袖效应促进了“种房”行 为的发酵.在政府弱干预和信息变异式传播条件下,政府行政干预中的规范变通行为,强化 了村民对“种房”收益和风险的认知偏差;信息的变异式扩散强化了“种房”收益预期,遮蔽了 “种房”风险信息,从而使“种房”行为愈演愈烈.在政府强干预与信息还原条件下,“种房”的 成本大于收益,“种房”行为停止.政府干预的迟滞性和信息不对称是“种房”这类集合行为 发生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农民“种房”行为的治理应着眼于强化用地规划的前瞻性、健全 “种房”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化“种房”治理规范的刚性。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十四五”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认知症患者数量持续增加。认知症严重威胁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积极应对认知症患者的家庭照护问题迫在眉睫。家庭照护作为我国认知症患者的主要照护模式,其照护者在长期照护中面临多重压力,但学术研究在该问题的解释力度和概念辨析方面仍有待深化。通过对压力应对理论脉络的系统梳理和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提出认知症家庭照护者压力应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提高对压力后果的测量精准度以及动态捕捉压力应对策略的变化等。同时,完善对认知症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在公共政策、社会服务和公众教育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