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以其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刻影响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文化自信 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在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等层面呈现出紧密的耦合关系。在文化自 信的引领下,文章提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四维框架,包括坚守为民服务的意识维度、厚植文化自 觉的方向维度、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维度和促进交流互鉴的行动维度。在这一框架下,红色档案 资源开发不仅要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理念,积极融入思政教育,还应致力于构建专题知识库,推动 红色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交流,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 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不动产登记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成为提升政务服 务效率的关键。问卷调研表明,尽管S市在不动产登记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电子档案 管理方面仍存在文件管理双套并存、档案管理制度不统一、电子档案四性检测与长期保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管理理念的转变、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构建、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的协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保障和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等策略,以提高不动产登记电子档案管 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实现单套制管理提供支持。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工作数据量的指数级增加,数字囤积已经成为工作情境下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厘清该情境下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可以为优化现有的研究范式,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基于I-PACE模型,从个体特征、感知组织压力、感知技术压力、情感和认知响应、认知偏差、应对风格、自控能力缺失七个维度探讨了工作情境下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数字囤积行为的多维概念内涵和行为后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性分析,阐述了个体偏见机理、情绪激化机理、认知失调机理、补偿失控机理、行为后果机理五个影响及作用机理,并依此提出了五个规范性命题。[结果/结论]文章基于I-PACE模型构建了工作情境下数字囤积行为的机理框架,针对不同机理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应对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丰富数字囤积行为相关研究和优化工作情境下的信息管理实践提供启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数智赋能为区域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知识生成逻辑,不仅加速了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也提高了区域间的知识耦合程度。探索数智赋能下知识生态系统新的演化逻辑与知识生成能力,能够提高我国的区域知识创新水平与知识生成能力。[方法/过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将布鲁塞尔模型转译后应用于数智化知识生态系统,分析数智化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之后提出数智赋能下区域的数智赋能水平-知识管理能力指标,并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此得出相应结论。[结果/结论]知识生态系统在数智赋能下具备新的耗散稳态特征,同时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演化与知识生成能力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美国作为开放科学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实践经验具有借鉴价值。文章通过深入探究“开放科学年”内的项目,为我国开放科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方法/过程]首先,通过网络调研法,筛选出17项“开放科学年”实践项目;接着,从开放科学政策、开放获取途径、开放科学意识提升三个维度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美国开放科学年”内的实践特征。[结果/结论]美国在开放科学方面强调以政策引导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以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保障开放获取质量、以线上线下多元化社会开放科学活动提升全民开放科学意识。从政策、开放获取和开放意识角度为我国开放科学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对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测度。[方法/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从网络结构、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等方面刻画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在Twitter上的扩散结构、识别重要节点用户,探究用户身份特征和情感特征。[结论/发现]从扩散结构来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论文主要呈混合型扩散结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期刊论文主要呈广播型扩散结构;从时间维度来看,期刊论文总体呈短时间内被提及的“三角形”结构,重要节点用户以科研人员为主,转推评论以不带感情倾向的陈述句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论文的概要性描述。[创新/价值]揭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在社会媒体平台的扩散结构与特征,为扩大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可见度,提升中国的期刊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30
摘要:[目的/意义] 深入研究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形成机制、评价框架和评价体系,是我国学术研究和期刊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学术影响力和地位的关键所在。[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话语权、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概念,剖析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内涵,阐释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形成机制,形成学术影响力、学术引领力和学术传播力三维评价体系。以一流金融期刊为例,采用熵权TOPSIS法获得学术影响力、学术引领力和学术传播力三个维度得分,以及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总得分。[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本文所构建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能够客观反映金融领域一流期刊的话语权现状,揭示期刊话语权的分布特征。整体来看,我国英文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期刊的学术话语权仍然有所不足。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基于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已有研究和实践现状,归纳课程思政案例在教师教学、学生 实践和社会宣传中的需求,并从开放共享的理念出发,提出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框 架。该框架以“多元主体数据共享、平台共建和成果共用”为建设目标,通过主体协作、内容监管和技 术支撑等机制确保平台平稳运行,以期为档案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摘要:[目的/意义]梳理科技知识的多方利益主体、多源异构数据及其协同机制,并明确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赋能的知识提炼路径,是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依据DIKW链中数据到智慧的衍变过程,构建了一个涉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主体的科技知识协同框架,并涵盖论文、专利、产品、政策和用户生成内容等多源数据。其次,拓展了科技知识提炼路径的前后端结构,并探讨了智能化策略组合模式下的知识提炼成果及其多样化的服务场景。[结果/结论]数智驱动下,科技知识在多方利益主体的引导下形成了双向且多维交织的协同模式,以促进知识供需的交互和匹配。智能化技术是拓宽科技知识范畴,探索知识场景化应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核心手段。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目的/ 意义] 数据要素流通的治理体系与政策研究是当前中国数据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探讨其流通的政策制定与治理体系,对于中国把握数据流通安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过程] 首先,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现实要求,从数据主权、数据市场、数据流通3 个层面进行数据安全风险分析,提出数据要素市场风险治理对策的“安全- 公平- 效率”三角架构;其次,面向数据要素流通市场政府主导、平台主营、企业主体、用户参与的特点,借助协同共治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多方协同共治模式框架;最后,基于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三级体系、五维标准,提出了安全治理与可信生态体系及数据跨境流通的国际数据治理规则体系对接方法,并构建了面向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的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结果/ 结论] 面向数据主权、数据市场、数据流通中的安全风险,应对数据主权纠纷与流通市场运行态势开展识别与监测,建立政府主导、平台主营、企业主体、用户参与的多方协同共治模式;在对数据要素市场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专家意见与客观数据相融合、目标与成果相对照的混合评估方法;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应分级分类厘清控制边界和使用范围,明晰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建立数据确权平台,对数据服务主体、数据流通过程、数据流通规则等进行审核及登记认证,确保数据流通的规范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随着人类探索自然世界规律与复杂社会问题的进程不断深入,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 作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由多元学科理论支撑发展演化而来的档案 学正面临着乘“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之风”破浪而行的重要历史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也面临许多问题:档案学科应该如何引入其他学科经典理论、方法与 工具以丰富对于传统档案学问题的理解?又应该如何将档案学的经典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于其 他学科研究问题的解决?在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的进程中,档案学领域产生了哪些新兴的 研究议题?此次对谈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谈成果并非最终结论,旨在分享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 科合作的实践探索,探讨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面临的机会与困境,也期许对谈中思想碰撞 的火花能够为未来档案学科的蓬勃发展燃起燎原之火。 (陈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面向个人网络信息存档的区块链应用研究,有利于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之上推进个人乃至社会网络空间档案库的形成。文章从归纳面向个人网络信息存档的区块链应用根据出发,明确四个方面的指引,并进一步提出存在区块链作为工具或基础设施两种应用思路;区块链面向信息管理再革新、个人网络信息立足利用可信共享、个人网络档案空间形成并联通、与外部现实环境相适应有序发展共同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个人网络信息存档世界。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档案学刊》
摘要:数字人文为工业遗产档案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实现工业遗产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和价值的充分实现,对于重温工业记忆、增强集体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在阐释工业遗产档案、数字人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析数字人文对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积极影响,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现状及现实困境,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工业遗产档案开发机制及切合实际的开发策略,以充分发挥数字人文的赋能作用,推进工业遗产档案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助力新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合作期刊: 《档案学刊》
摘要:一级学科更名作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学科大事,对档案学范式发展起催化作用。基于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理解,将我国档案学发展阶段定位为“前科学后期的多范例并存阶段”,一级学科更名使传统的档案史料整理范例面临挑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例需要与一级学科“信息”的底层基础实现逻辑嫁接,一级学科更名后随着学术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会使得档案学范式凸显出融合性、特色性、应用性特征。未来,档案学范式培育应立足于本土实践,以信息为种子,档案为胚芽;以管理、技术、人文要素资源为土壤;以档案学研究主体为支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进而保障档案学范式的科学生长。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在数字人文与档案学跨学科背景下,通过探讨“数字人文”等概念的内 涵,调研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现状及数字人文对现有服务体系构成要素中问题 所产生的影响,凸显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 通过列举实践案例以论证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最后从管理、技术、法规维度构建数字 人文视角下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 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 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 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 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 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 生命力和活力。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 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 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随 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趋势。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中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着制度不健全、 尚未形成长效发展机制、社会力量发展尚不成熟以及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并从制度体系、长效发展机制、社会力量 自身能力以及沟通渠道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非国有企业档案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实践、法律、理论三个角度分析了非 国有企业档案监管的缘起,并通过调研发现其在监管依据、监管对象、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上面临着一些困境,进而从 强化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顶层设计、厘清监管档案的范围与场景、做好分类监管与常态化监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监管 机制提出监管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