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家庭代际分工与农村妇女地位提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 组织覆盖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考察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组织的重要特征。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就强调提高基层组织覆盖面,以此增强在农村地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到底”,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从乡、村层面逐渐延伸到最为基层的自然村,与农民群体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水平方向上的“横向到边”,使得基层党组织能够覆盖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强化在农村地区的治理功能。以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巩固了执政基础、提高了治理能力。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提高在农村地区的组织覆盖,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

  • 村庄公共性再造: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福建省晋江市S村移风易俗的实证分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 地方性再生产的时空逻辑——基于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第三方调停国应何时介入国家间暴力冲突?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调停时机是影响调停成败的关键因素。学界对此虽有探讨,但何时开展调停能实现最优效果,尚无圆满解答。聚焦第三国对另外两国暴力冲突的调停,文章从私有信息、决胜能力、战略自主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冲突调停需满足三项充分条件,双方才会受利益驱动产生和解诉求,形成最佳调停时机。首先,双方战略决心和实力对比明确化,降低博弈的不确定性。其次,双方皆无决胜能力,处在无法选择的共存环境中,只得扭转诉诸武力的思维,寻求可持续相处之道。最后,双方降低对外部大国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安全治理能力。2023年3月,中国促成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历史性和解的成功实践,是第三国调停国家间暴力冲突的典型案例。运用过程追踪法分析沙伊从对抗到和解的嬗变,发现中方调停正是开展于沙伊历经长期代理人战争后深知彼此强弱利害、无法决出胜负、自主安全能力有所提升之时。中国敏锐认知到沙伊冲突态势变化,及时劝和促谈,不仅对维护中东安全稳定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全球安全治理树立了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典范。

  • “差序格局”概念的分析路径:以费孝通对公私 问题的分析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具有两个原初的学术背景。其一,从现实关怀来看,是为了理解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私”的问题;其二,从学术谱系上来看,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先生进行“社区研究”的步骤之一。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讨论“差序格局”作为理论工具理解分析现实问题时,所蕴含的分析要素与路径。本文发现,差序格局概念与费老早期结构功能主义的学术立场有关,涵盖了“组织”(制度)、“结构”(组织的架构)和“格式”(伦理)三个互相关联的分析维度。费先生晚年并未否认过这一结构主义式的分析路径,而只是在这种结构实体性之外,也注意到了个人行动对社会结构的修正作用。[关键词]

  • 止于水边还是趋向分裂——1920年以来美国两党对外政策意识形态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摘要:尽管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现象愈演愈烈,但是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对外政策领域是否出现极化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1920-2020年美国两党党纲的文本数据,运用形式模型与类型化两种方法,探讨了这一百年间两党对外政策意识形态的类型特征与演变趋势,并在描述性分析与频率统计后发现;两党对外政策意识形态的总体范围与具体扩张路径均存在差异。在大部分时间里,共和党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总体范围较民主党宽泛;在实现自身对外政策意识形态范围的扩张策略上,民主党更倾向于极化演变策略,共和党则更偏向于泛化演变策略。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近年来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对外政策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呈现极化态势,但是极化并非单纯表现为向意识形态光谱两端持续分化,两党在对外政策不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变动的弹性同样存在差异。在美国政治早已不再“止于水边”、中美竞合关系日益错综复杂两大背景下,重新审视美国两党对外政策的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理价值。

  • 检视“时间银行” 的本源及其意涵——基于美国”时间银行” 的比较案例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剖析了“时间银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的构成,其目的在于通过时间交换机制来应对社会需求,进而促进一个基于互助的紧密联结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形成。通过对“时间银行” 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进行细致梳理,并将其与志愿服务的概念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美国不同“时间银行” 案例的比较研究,揭示“时间银行” 在现实操作中所展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模式的多样性。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了适配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时间银行” 模式,包括对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进行精准定位、选取运行空间尺度、构建信息技术平台、配置必要资源以及建立管理与维护机制等关键因素。在中国的情境下,“时间银行”的构建与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前的实际操作背景,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时间银行”发展道路。

  • 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个体的婚配意志凸显,父代成为退居于后台的支持者;婚配能力的主体日益从家庭整体转向子代自身,子代的个体性禀赋在婚姻达成中愈益凸显,因而婚配实践呈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当年轻人主导婚配权力之后,其个体性的情感偏好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了婚配对象的选择。那些太老实、不善于与女孩子交往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极可能面临打光棍的命运。可见,当前的婚姻市场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以父代为核心的家庭经济竞争,而是扩展为子代的个体性竞争,后者放大了个体性因素的婚姻市场分化效应,“老实人”群体沦为光棍的风险显著增加。

  • 制度与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党政关系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政党是民主实践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领导核心。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顺各类政治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关键性问题。对党政关系的分析需要从制度和过程的分析范式切入,运用总体性的观点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下新型党政关系的构建及其制度优势进行理论剖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下新型党政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特点。全过程人民民主下的党政关系既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的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经验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 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就在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性、认同感和有效度。对于有形、有感、有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提出“结构论”观点: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而有形和有感则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集合体,即构成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结构的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结果要素。当前,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存在着形象性层面有待优化、认同感层面仍要强化、有效度层面尚需深化等问题。为此,必须充分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意涵和逻辑关系,把握形式有形,注重内容有感,实现结果有效。要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强烈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在城市各民族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对人权保障的要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人权》

    摘要: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具有多层面的复合结构,其中每个层面都对人的发展和尊严同时具有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取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在现代化进程对人之发展和尊严的利弊判断和价值选择。它以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标准,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化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克服现代化对人的发展的消作用。人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它既是现代化阶段的内在结构性要素,又是约束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社会规范工具,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价值高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权保障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求通过人权规范来确认和促进现代化过程对人的发展和尊严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要求通过人权规范来防范和抑制现代化过程对人的发展和尊严的负面效应。这两个向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并因此对中国人权保障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 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当今世界政治交往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和比较政治学都忽视政治思潮的重要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对政治思潮的深入研究不仅便于我们理解国内外政治的同频共振,还便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的深层结构。政治思潮给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诸多尚待回答的重要研究问题。为此,我们约请相关学术领域的8位学者,就如下四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1)百年变局下的世界政治思潮; (2) 传统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3)现代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 (4) 新兴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我们期待通过这组稿件激发学界对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关联性的深入思考。

  • 制度变迁与权力博弈:国际货币体系的双重困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 弱国升级不对称领土争端的行为逻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在与强国的领土争端中,弱国为何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领土争端?既有研究对于不对称形态的领土争端以及弱国的升级行为逻辑关注不足。由于争端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对称形态的领土争端对弱国的争端行为选择与强弱双方的互动具有重要影响。弱国决策者的被惩罚预期与国内社会的受害者心态,是影响弱国升级不对称领土争端的两个重要因素。弱国决策者预期升级行为不会引发强国的严厉惩罚,将促使其对升级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果持乐观态度,构成弱国升级领土争端的战略机遇。弱国在与强国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受害者心理,促使其接受使用武力的潜在风险,构成弱国升级领土争端的战略动机。弱国的升级行为最终受到机遇—动机的共同作用,既是源于预期强国行为反应所带来的宝贵机会窗口,也是受害者心理形成与释放的结果。1982年阿根廷—英国马岛战争与2008年格鲁吉亚—俄罗斯冲突两个案例,可以为这一分析框架提供经验证据。该研究有助于在理论上理解不对称领土争端的爆发与升级,同时能够为中国周边领土争端的反复发生提供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