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践的复杂性:事实逻辑与理论反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是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经典议题,并形成了制度研究中“应然”与“实然”相对立的研究困局。本文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文本形态与实践形态为研究起点,提出事实逻辑这一概念以凝练表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践蕴含的复杂的内在遵从,并通过解析事实逻辑及其得以形成的情境,回应一直以来制度实践研究中中央与地方/基层、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对立问题。只有进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践情境建设,优化实践情境,才能生成好的事实逻辑,实现文本制度活化于制度实践情境中,并转化为实践制度。

  • “农民集中居住区”政策的起源、演进及其模式化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将当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行动置于21世纪快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政策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又与土地政策紧密挂钩,同时也关涉到快速城镇化的进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存续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故其政策甫一问世便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对该政策起源、发展及模式化进程的考察追索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实践类型和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特征和运行特点。近年来,学界所做出的种种模式类型概括,既是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相关政策动态实践的提炼总结,也带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批判性,通过模式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又进一步反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政策构建,以期形成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指导意见。

  • 多学科视角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第一届“开化论坛冶主旨发言要点摘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乡村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与抵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乡村居民带来数字红利,也带来了一定的数字化贫困风险。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考察,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中生成的新型风险具有“数字鸿沟”“算法殖民”和“数字区隔”三种表征。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想规划与乡村客观现实的冲突、乡土性与数字应用推广的不相容,以及数字社会中的风险转嫁和双重贫困再生产。为保障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需要在数字赋能层面关照特殊群体、倡导与乡村文化接合的数字化建设、对技术垄断进行制度监管,以及健全数字社会财产与职业安全保障机制。只有秉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健全数字化贫困风险保障机制,让村民和村庄成为数字技术运用的受益者,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新时期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过疏一偏僻地域义务教育 社会政策调适研究——以日本教育振兴政策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于业已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达国家而言,其社会仍面临过疏一偏僻地域与过密城市之间均衡发展的矛盾与挑战。如何维系过疏一偏僻地域社会生产与生活,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良性运转,是回应过疏一偏僻地域社会何以可能这一带有根本性意义追问的关键环节。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出台了教育相关社会政策。一方面,基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在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同时,对过疏一偏僻地域采取社会政策性倾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规模学校优势,提升过疏一偏僻地域义务教育质量。日本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针对过疏一偏僻地域义务教育问题展开的政策调适,为后发国家探讨如何维系和改善公共服务,支撑过疏一偏僻地域社会良性运行提供了有益借鉴。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交流政策的演进及评价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原则被具体化,切实提升了乡村与城市交流的基准和条件。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在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庞大的政策群,建构起城乡交流的政策体系。城乡交流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城乡交流的条件积累,建立起包括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内的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乡交流”获得新的战略定位并被充分展开。同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建立起城乡间相互援助体系。但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发展落差导致城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国城乡交流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提升空间。

  • 城乡交流中的多尺度网络与重构——以韩国的经验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国作为东亚典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通过“压缩式”城镇化道路高速发展,但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失衡问题。21世纪以来,多尺度研究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地域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新兴解释框架。多尺度研究中体现出的尺度社会网络性、尺度行动者主体性、尺度政治过程性等社会属性,为城乡交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当今,城乡交流日益成为一个多元、开放、跨地域的多尺度重构的社会过程。二战后,韩国为缓解城乡二元对立关系,大力推行促进城乡交流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社会组织作为跨尺度行动者之一,在中央、地方、乡村等多尺度的博弈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将其他多尺度行动者编织成一个覆盖城乡的网络领域。韩国的有效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于:第一,夯实和细化城乡交流的法律保障,拓展提升多元尺度行动者的多重功能;第二,培育跨尺度行动者,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乡领域的枢纽性作用;第三,精准划分城乡尺度,积极打造多尺度的城乡交流网络。

  • 从综合农政到分化农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境,但在短短20年后,日本农民收人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人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人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人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定了“贫而不穷”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 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现实障碍、建设逻辑与实现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打造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囿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斥老化、主体碎片化、模式分层化和保障空心化等问题,老年人并未在智慧养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数字化服务体验。文章对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低效运行现象隐含的底层冲突和诱发的现实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基于主体性和嵌入性的建设逻辑,从多个维度探寻应对问题的有效良方:一是针对数字技术进行适老改造,使老年人摆脱被动型数字化,消解其与数字社会的双向互斥,实现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的建设构想;二是侧重服务主体、强调包容协同,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整合各方利益诉求,调配多元角色站位,落实主体本位职责,推动服务开发升级;三是围绕服务模式展开耦合创新,根植于多种养老模式的性质与类型差异,巧妙化解资源整合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矛盾现象,实现模式机制的共生共创;四是立足保障制度深化要素改革,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支撑力度,扩大福利配套范围,强化老年群体的服务购买能力与意愿,优化智慧养老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维持多重举措间的动态平衡与辩证调整,为老龄群体享受高质量的老年生活、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服务难题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专业社会工作赋能信访问题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信访问题治理是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关键举措。专业社会工作凭借其理论基础和实务方法,成为赋能信访矛盾善治的重要结构性主体。本文从价值、理论、方法三个维度研讨专业社会工作赋能信访工作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阐释专业社会工作在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以专业识别与干预技术赋能、推进信访矛盾全过程治理等方面的特殊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上,描摹和展望了专业社会工作赋能信访问题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嵌入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入驻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承接政府发包项目等。实现专业社会工作赋能信访问题治理效能的跃升,还必须注重信访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促进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的嵌合,加强党建引领并明确信访社工的角色定位,真正将专业社会工作塑造为新时代信访工作转换升级的重要依凭。

  • 高清海哲学思想中 “类” 和 “种” 的术语英译研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高清海在融贯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 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类” 和 “种” 这对概念, 必然在源流上集众家之长, 但本质上又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 基于中国人的视角, 用汉语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考和对策。 这种内在的复杂性给英译造成了困难和混乱, 所以, 有必要尽早确立起这对关键术语规范而合理的译文, 以避免在对外传播中造成进一步误解。 基于此, 把“类”和“种”相关的概念分别翻译为基于 speciesizing 和speciesized 构成的词语, 这一英译策略既立足于高清海哲学本身, 又能结合术语翻译和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力图在再造语言本义和重现思想张力的前提下, 让高清海哲学思想以英语的形式彰显活力, 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精神的理论要素、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征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中涌现的英雄由共同的精神因素聚合成一个共和国英雄群体。这个英雄群体所书写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所彰显的英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呈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赓续与传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精神对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必须坚定地传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精神,以数字赋能不断推进英雄宣传方式的智慧化重塑,以阵地加持逐步实现英雄教育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以顶层保障持续加强英雄精神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 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关于否定的逻辑演进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均看到否定是推动事物自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站在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规定了的否定扬弃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两极对立,建构了理性同化、吞噬差异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释放黑格尔辩证法中被思辨体系禁锢的否定,使否定之否定成为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理论,为辩证法革命性的彻底发挥铺平了道路;“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之“空无”继承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解读,在结构性的自我对抗中寻找资本主义体系失败的必然性。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将绝对理念作为否定的主体,齐泽克将否定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视差分裂,马克思在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层面上实证性地理解否定,呈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精神。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巨大的超前性扬弃了齐泽克的绝对否定论。

  • 《资本论》的时间辩证法:资本逻辑的时间叙事及其解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论》的时间概念与资本批判紧密相连。马克思在该书中分析指出,时间在资本的作用下呈现出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质。具体时间与个体的社会劳动结合在一起,抽象时间则表现为价值的独立运动。资本周转与时间转化交织浸润,资本逻辑的建构体现为从具体转化为抽象的时间规范。作为一种将时间抽象化的强制力量,资本将个体的生命时间统摄于它的结构之内,这导致劳动者无可规避地处于被奴役和支配的异化状态。除了建构时间的抽象统治结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一种瓦解资本逻辑的历史动力——从抽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由时间。资本增殖的空间来源于劳动者被压缩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对资本的批判“代表一个阶级”,劳动者才能真正推翻时间的抽象统治。要完全超越资本,必须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解放自由时间。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时间才能从异化劳动的空间转化为自由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分析,不仅解开了“资本之谜”,也解开了“时间之谜”和“自由之谜”,在揭示资本逻辑限度的同时,为当代社会主义世界中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

  • 巴迪欧论共产主义假设新序列与减法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保罗•策兰意义上的一场新的“远征”,实则是一种弥赛亚主义式的狂热。

  • 从综合农政到分化农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任何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均要面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如何提升处于现代产业体系洼地中的农业低水平及农民低收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系,日本在战后其农村一度陷于贫困窘境,但在短短20年后,日本农民收入基本可以向城市居民看齐。究其原因,日本《农业基本法》构建了“综合农政冶体系,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制定了关于农村开发、农业保护、农民收入托底等全方位政策。但是,对农业与农民收入的大力保护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僵化、农村活力低下等负面效应。对此,基于《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分化农政冶降低了农业补助,突出了农产品多元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导向性,以应对农产品市场化与商品化等新形势。日本农政范式转换为东亚其他国家的农政转型带来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二战后的综合农政体系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奠定了“贫而不穷冶这一政策基调和社会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在新自由主义兴起、粮农领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分化农政阶段的地域活力政策在支撑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业自立发展等方面更具效果。

  • 比较与转换: 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笔谈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