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于大足学研究中,首次提出宝顶山石刻并非由赵智凤开凿,而另有其人其因。宝顶山石刻并非学界约定俗成的民间工程性质,而具皇家工程属性。本文提供一种跨界综合的方法论,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解读,提出宝顶山并非密宗道场,而是佛教各宗集成。进而认为,宝顶山释儒道三教融合以及世俗化特征,来自皇权意志与民间诉求的互为与包容,形成巴蜀地域实用主义宗教观、审美艺术观,提出宝顶山石刻是借佛教教义、形象,传播儒学伦理教化。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通往有趣时代之路”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是学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开展的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建馆550周年来首场中国艺术展览。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展览对彰显弘扬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具有积极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传薪之路”川美设计学院(漆艺)文献展以大事记的形式,展现了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首个将传统漆器行业引入分科教育体系的高等艺术院校,在80 年办学历程中,不断将中国传统漆艺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过程。在80 年办学历程中, 川美漆艺与历史同行,打造并形成了四代卓越的漆艺教学团队, 积淀了自身的特色和学统,川美漆艺是中国高校漆艺术教学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漆艺术复兴的开始。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传薪之路”川美造型艺术学院文献展分为“川流涌动”“形塑雕塑”和“叠印之维”三个单元。“川流涌动”以川美油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重点展现了罗中立、朱毅勇、高小华、夏培耀、何多苓等油画专业77、78级毕业生的作品图片与历史照片;“形塑雕塑”展现了川美雕塑系师生创造的《收租院》《春夏秋冬》《红军长征纪念碑》《众志成城》《烈焰青春》等一大批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雕塑作品;“叠印之维”展现了川美版画系的历史和成就。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树形思维”,以此作为思考“外国美术史”教学现状的切入点,并尝试绘制一份“外国美术史教学思维树形图”,再辅以教学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在“视觉”与“人文”之间,在课堂内外,如何转变观念,借树形思维重构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以四川大学美术馆的“博物馆艺术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博物馆艺术项目”中“互文”的内在根源、意义生成过程、“无意识”互文以及“互文”的批评性实践四个部分探讨互文视域下的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基于文物的当代艺术创作构建了艺术家创作主体的意识与无意识、文物文本、艺术文本、观者、博物馆语境以及其他文本的广阔的互文空间,促使艺术维度与传统文化维度产生重叠,在文物意义、艺术与文化、博物馆机制等问题的试探性艺术实践中生发效应、生发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借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可以发现“技艺”在现代与前现代语境中有不同内涵,由此观之,当代艺术设计理论将工艺美术理论作为自己的前身是不够严谨的。对其研究范围进行反思与廓清可以发现,对人之存在方式的探究应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研究旨归: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我们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一元化与多元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两个维度的“撕裂感”,中国的文化艺术面临着文化身份焦虑和“自明性”的危机。四川美术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专业美术院校,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后学院》一书以研究川美艺术家精神为原点,走进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面对面地对话与交流,还原艺术家的真实状态、创作源头和艺术立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是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及策展人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的代表著作《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中译本的译后记,译者在此文中概述他的生平及其在后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贡献。克林普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在博物馆的废墟上》文集中,分为导论、博物馆里的摄影、雕塑的终结、后现代史4个部分,阐释建立在福柯博物馆考古学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思政+艺术”的理念下,高等美术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美术主题创作展览来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作展览实践中,思想精深、立意深远是前提,艺术精湛、贴近大众是根本,制作精良、形式新颖是保证。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中国艺术乡建经历着重拾主体性、艺术介入的内容、形式、目的和方法的反思,从乡村美容师到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复兴的推动者,艺术以其参与性和创造性,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联,系统性回应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要求。设计作为建构现实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每一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前 , 凭借其整合技术、服务民生的重要学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 必须担当起应有的使命。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设计介入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尊重乡村共同体的主体地位和共同诉求下,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促进者(政府、资本和市场组织)协同创新,整合在地优势资源禀赋,创建差异化、高价值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首先对架上绘画受媒体时代影响下的变革进行梳理,分析架上绘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具体特征,通过对当代架上绘画呈现出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做探讨举例,从而阐述图像时代对架上绘画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下多元化的面貌。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20 世纪的最后 15 年,四川美院油画创作经历了自“伤痕”“乡土”以来最为重要的美学转向,为新世纪的川美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观察视野与表达空间,并在艺术社会学的意义上为中国社会的整体性 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本文结合“川美: ‘新绘画’的一代”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群体,梳理川美油画创作的三次转向及其历史与现实成因。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首先对架上绘画受摄影术影响下的变革进行梳理,分析架上绘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具体特征,通过对当代架上绘画呈现出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做探讨举例,从而阐述图像时代对架上绘画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下多元化的面貌。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刘艺斯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成立的重要成员,油画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其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对现今的油画艺术创作和学院教育都有极大的示范和教育意义。刘艺斯师从徐悲鸿,一路从私立南国艺术学院到中央大学,再到返回四川故土任教、创作,历经了无数艰难和挑战,并逐渐成长为一位立足学院写实风格而又进一步突破的艺术家,开辟出中国油画家创作在地化的一条独特道路。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技术生活在今天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这样的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的,无法逃避。我们必须要重新去想象技术,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对技术生活的改造中。而我们对技术生活的重新想象,受制于我们的对它的依赖。许多行动者便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实践,这不无道理。因为当代艺术对系统的扰乱与篡改,早已成为其内在逻辑的一部分,这提供了对技术现实改造的各种可能性。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以西 15公里安定镇附近的钟山山峦,始建于东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是中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伽蓝重地。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观摩,探讨陕北钟山石窟造像的高度艺术成就,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具象再现领域的造型艺术成就。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愈园计划”是在疫情与生态危机背景下探讨对自然、社会、身体、文化与教育等进行多重疗愈的川美生态艺术行动与教学项目。它旨在与生态素养培育和生态教育学相结合,培育系统式思维,重塑“关照”意识,从而创造可持续的文化和教育。作为“愈园计划”行动基础的朴门永续理念与原则既是将自然的运作模式应用于居住与环境设计的一整体套设计哲学,又可以启发社会介入式的艺术实践。最后本文以正在进行的三个生态艺术项目为例介绍愈园如何通过教学、工坊和社群参与运用上述原则开展生态艺术行动的。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生态艺术已经介入到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多个维度,跨越艺术与社会性研究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界限而成为一种当代的生态性社会实践与行动,呈现出空间问题的复杂性。文章从自然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改造、社会空间生产的生态性维度、精神空间的生态性特征三个方面,阐述生态艺术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的复杂关联和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