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吸引人才回流是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安居乐业”和“乐业安居”两种不同的人口流动类型,以陕西省元村人才回流实践为个案,分析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元村的人才回流实践主要经历了“城归精英”返乡、关系型扩展和制度化吸纳三个阶段。“城归精英”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先利用社会关系培育村庄产业,再通过职业关系发展村庄产业,进而通过壮大产业规模,吸引更多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城归精英”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归精英”的回流不仅带来了乡村人力资本的回流,也带来了乡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回流,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乡村人口主体性的回归。“乐业”是实现“安居”的前提,“安居”是实现“乐业”的保障,乡村人才回流必须与乡村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以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回流,同时以劳动力回流带动产业发展,方能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振兴目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大量学术研究随之涌现。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社会研究领域关于此主题的代表性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已有研究集中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与政策阐释、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城乡关系与要素关联、模式探索与行动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等维度,并围绕农业转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制度、绿色农业发展、乡土文化风俗、乡村治理转型、人才振兴等焦点议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与争论。这些研究和讨论为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文献基础,但也存在大量反复证明阐释或流于问题表象的分析。以农村社会现实与实践为基础的深入调查仍较为稀缺,由此导致一些研究既未能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关键现实问题,也未能有效回应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农政转型等重大理论问题,乡村振兴研究、政策与行动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社会研究者应致力于丰富乡村振兴研究中的农民视角以增强对乡村现实的了解,通过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优化问题取向来发现并阐释乡村振兴中的真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学术研究的实践品格,构建“研究一政策一行动”一体化的学术实践框架,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通向更广阔的空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项目是国家涉农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全面理解项目对基层社会产生的影响,就需要针对项目过程开展细致的实践分析。本研究基于对调研村庄相关项目的分析发现,外部化与标准化的发展规划、项目资源分配中的重点村偏好、项目评价中的简单化与数量化、项目包装与景观化呈现等均偏离了村庄发展本应追求的村庄整体改善与农民福祉。其结果是,大多数农民不但未能从中获得公平的利益,甚至还要承担产业损失与环境破坏后果,村庄成为项目矛盾和冲突的集中展演地。持续的项目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与项目有关的话语和逻辑,并逐渐内化为村庄发展管理与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项目思维;众多村庄对项目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身不由己地踏上“项目跑步机”,村庄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堪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着力保障村庄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自主行动空间,提升村庄自主发展创新能力,引导发展项目以公平公正与可持续的村庄发展为目标;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充分纳入农民视角,在持续的项目互动过程中激发农民主体性和村庄自主性;在项目内容、形式、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实践多元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理念。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目标以来,“精细化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以一个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分别从政策执行的精细化、村干部权责的精细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三个维度阐释 D 村乡村治理中的精细化趋向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的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细致的政策制定构建了精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权责匹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精细化乡村治理路径;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准需求助推了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细化,又自下而上地倒逼着乡村治理朝向精细化发展。但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如何能在这一路径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7-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乡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高阶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现代化与乡村衰败之间悖论的必由之路。以农民为主要创作者、以农业农村为核心元素的“三农”短视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重塑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潜在效能。在梳理明确乡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基本要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三农”短视频赋能乡村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三农”短视频对乡村现代化的赋能主要表现为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乡村汇聚,主要源于“三农”短视频的就业创造效应、潜能释放效应、叙事窗口效应和全景敞视效应,赋能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三农”短视频扩展应用场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创作质量和加强行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