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人文地理学
  • 基于文献计量的智慧边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摘要:智慧边境建设是保障中国边境安全、维系国家地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利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解析智慧边境研究特征及国外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智慧边境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智慧边境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研究关注度较低。智慧边境研究群体分布分散,仅存在少量合作关系,尚未形成作者网络群,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德国是研究智慧边境较多的国家。边境安全是智慧边境研究最受关注的话题,移民管理和智能监控是智慧边境建设的重点。智慧边境研究主要围绕智慧边境内涵、智慧边境需求、智慧边境系统、预警机制构建、再边境化与智慧化和边境战略与跨境合作6个议题展开。未来,智慧边境研究应深化智慧边境理论与方法创新,开展中国智慧边境管控体系构建,加强通道精准管控与预警研究,探究多主体联动与人性化治理模式。

  • 县域旅游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边界探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早已被学界证实,而其空间效应范围有多大、是否存在边界以及有何规律性函待深入研究。基于旅游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假说(TLGH)和“地理第一定律”两大假说,利用2010-2020年贵州省88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基于SPDM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县域旅游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探测其空间衰减边界。研究发现:(1)贵州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本地和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受贵州旅游经济增长发展阶段影响,间接效应低于直接效应;(2)贵州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溢出衰减边界,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变化形成“倒V型”曲线。90km为贵州省县域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最小空间溢出边界。350km是最优溢出边界,450km是最大空间溢出边界。

  • 城市信息网络与企业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为探究城市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提出相关性-多重耦合网络-耦合联动效应评价(CMC) 的综合研究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为例,在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企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耦合联动效应。研究表明:城市企业网络和信息网络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双核心模式,“马太效应”和“富人俱乐部”现象显著,耦合网络受企业网络的影响更大,在继承单一网络双核心特征的基础上,网络拓扑结构逐渐复杂化,相较于企业网络,耦合网络的“马太效应”显著性略低;2011—2020年,节点耦合联动多为中低水平,链接耦合联动多为中高水平且呈现减弱趋势,核心链接优势减弱;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

  • 数字时代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其转化机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数字时代虚拟网络与地理空间的融合对游客时空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探讨旅游古镇线上流量热度与线下游客集聚热度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支撑新时期保护更新规划决策、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别具意义。文章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借助多源数据和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其线上线下热度特征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大研古镇线上线下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高、整体分布极不均衡,线上热度的幂律衰减特征明显,线下热度呈“核心-边缘”格局;2)游客集聚行为是线上线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旅游古镇线上线下热度在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下通过数字媒介流量引导游客的打卡和移动行为而实现转化。

  • 制度演化视角下福建沿海地区渔业经济韧性研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本研究以福建省沿海地区渔业为例,利用产值和产量对渔业韧性抵抗力进行测算,并结合基于稳健性-抵抗力-恢复力(3Rs)的韧性评估体系和制度演化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渔业韧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下(2006年超大台风、2008年金融危机、2017年渔业产业升级),产值因受生产和供给双重影响波动明显,产量更多受生产影响,对自然灾害的反映更为剧烈。第二,台风影响具有区域性,主要影响宁德市区、福鼎市、福安市和霞浦县,使区域产量大幅减少。韧性抵抗力在经济危机和产业转型危机的影响对渔业经济有同质作用,渔业经济韧性抵抗力空间差异更受历史基础及制度演化影响。第三,沿海地区25个研究单元可以分为5类,渔业韧性的空间分布受海岸线长度的影响。每类区域在冲击下的韧性包括稳健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表现存在差异,制度演化的深度也存在差异。正确的制度演化模式帮助区域减少资源对渔业发展的限制,增强经济韧性。本文强调了区域制度演化在渔业韧性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解制度变迁如何影响经济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研究对于灾害应对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准备和应对潜在的经济冲击。

  • 旅游消费动机、约束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业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然而许多地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却面临重重困境、甚至陷入项目烂尾的局面。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诸多旅游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入探讨旅游消费动机和约束,进而为优化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其中,旅游消费动机大致可以分为好奇驱动、放松心情、知识获取、内在激励、社会交往、健康追求、自我实现、生理需求等方面,其具有多元性、锐减性、层次性、方向性、变化性、异质性等方面的特点。旅游消费约束大致可以分为时间、信息、收入和成本等方面,其具有附加性、季节性、异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此,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应当坚持适度原则,并不断破除旅游消费约束,匹配旅游消费动机,优化旅游消费策略。

  • 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的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②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③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 多源数据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地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结合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论文合作发表、专利联合申请和百度指数等多源数据,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聚合网络和分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网络地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指向性,网络地位和联系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组成的菱形结构之间,在企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网络中存在分类异质性。②城市网络地位和合作伙伴网络地位提升均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集聚、技术创新、绿色创新效率和市场潜能均是城市网络地位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③城市网络地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区位条件、规模等级和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企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等不同类型网络中具有分类异质性。

  • 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2012—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表现出稳步提升态势,其中2012—2020年“分布沿中值集中”,2021—2022年“发展向两端扩散”,右拖尾趋势比左拖尾趋势更明显,整体峰值向更高的协调度发展。②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形成以“两个优质协调城市”武汉和长沙、“一个中级协调城市”南昌为中心的“多核心”地理特征增长极,实现整体失调“脱贫”,协调度差异逐渐缩小。③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智发展水平与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科技支持和产业结构对其呈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金融发展、科技支持与产业结构发挥正向驱动作用,人力资本具有负向影响。

  • 中国市域老年失能照护机构发展及其供需适配性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老年失能照护是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巨大挑战。文章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刻画了老年失能分级照护机构的空间格局及密度差异,并揭示了其供需适配性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老年失能照护机构数量总体呈现以北京、上海、广州为高值中心的分布格局,且高值区随照护分级的提升而逐渐收缩。②老年失能照护机构密度在不同区位、等级和规模的城市类型中有所差异,东部城市、直辖市和超大城市在所有失能分级下的发展优势均十分突出。③中国老年失能照护机构供需适配水平的空间分化迹象明显,总体表现为“东部繁荣、西部发展、中部塌陷”,且随着照护分级的提高,适配区向东部地区与省会城市集中。④供需适配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经济、支付能力和人口结构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其中人口结构与社会服务、医疗资源与交通条件的因子交互解释力最强。⑤各因素的影响效力存在区域差异,未来中国老年失能照护建设应充分考虑地区失能人口规模及结构特点,提供差别化的资源增补以弥合发展差异、实现社会公平。

  • 超大城市工业用地价格的空间演化和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超大城市内部土地的合理利用与集约开发对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引领城市体系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文章以中国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出让微观数据刻画超大城市内部工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并探讨了工业用地价格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超大城市工业用地价格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递减,在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价格对距离的弹性更大;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城市交界地区工业用地价格上升。②工业用地价格的上升会提高企业进入门槛,从而在选择效应的作用下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用地成本,在成本效应的作用下抑制城市经济效率提高。③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价格上升产生的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在外围地区则是成本效应占主导地位。

  • 省域数据要素市场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相关数据,从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分别构建省域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和考察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数据市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各省域数据市场水平呈东高西低空间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明显空间相关性。②中国各省域间数据市场水平随时间推移呈收敛趋势,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俱乐部成员逐渐增加,低水平俱乐部成员不断减少。③数据市场水平提升既能促进本地协调发展,又能通过区际示范和业务关联作用于外地协调发展水平即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本地效应大于溢出效应、长期效应超过短期效应。④数据市场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异质性,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且2017年后空间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为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及助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参考。

  • 城际专利联系网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伴随信息、资本、劳动力和商品等各要素流动性的显著提升,技术知识流动网络越发成为区域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力。文章采用专利引证大数据测度中国城际专利联系网络,并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城际专利联系网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城际专利联系网络趋向密集化演变,同时呈现邻近互动和远距离互动并存的多区位关联特征;②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通过城际专利联系网络对关联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且专利网络越紧密,溢出效应就越显著;③相较于地理邻近,城际专利联系网络显著扩大了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溢出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溢出效应。研究结果为以知识网络溢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内生增长路径提供了科学参考。

  • 家的空间重构与祖先观念:粤西香火屋的现代变迁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 龛则更强调“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 美丽中国目标下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其影响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洞庭湖区1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揭示了2011—2020年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同时运用Tobit模型和动态QCA模型探究了洞庭湖区县域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结果表明:①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县域间相对差异增大,极化现象突出。②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降低的演变趋势,旅游生态效率高效率区分布范围最广,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③从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来看,旅游经济规模、技术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公路网密度及旅游资源禀赋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④在提升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的5条发展路径中,环境规制强度逐渐成为关键所在。

  •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绩效评价及其提升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探讨了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构建了乡村振兴绩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自然断点法测算并分析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绩效,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我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绩效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递减的规律。②从2010—2022年的空间六分位图来看,绩效高的地区呈现出从点状分散向集聚分布格局转变,部分市域的绩效等级呈现波动趋势。③从乡村旅游类型上看,东部地区较强的区位辐射效应遮蔽了乡村旅游类型对乡村振兴绩效的影响,西部景区依附型和中部文化遗产型具有较大的振兴绩效。④从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看,9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支撑条件保障型”“文化基础夯实型”“客源市场局限型”和 “环境质保缺陷型”4种高、低振兴绩效组态路径模式。最后,从政府、行业、市场、企业和社区5个层面提出了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典型模式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在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炼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价值补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模式、品牌增值模式、生态补偿模式、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和碳汇交易模式;旨在以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丰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业态,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手段等实现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以差异化补偿、制度化保障等推动生态补偿,以地役权抵质押等完善国家公园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项目开发、指标认证等促进碳汇价值转化。据此,提出应从分类补偿、利益共享、要素流动、数字赋能等方面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形成系统完整的国家公园价值补偿和委托代理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多维价值的实现。 

  •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②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③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浙江县域共同富裕的测度、评价及区域分异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阐释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县域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价了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并对共同富裕指数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①从总体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具有明显的梯队差异。②从分项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可以划分为共同富裕型、率先富裕型、相对滞后型、优先共享型县域4种类型。③从多尺度空间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浙东北共同富裕水平较高,浙西南共同富裕水平较低。④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展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外溢服从距离衰减规律。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乡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城乡共建—城乡共享—城乡共荣”框架构建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分析了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复杂波动态势,内部三大城市群中武汉都市圈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群,各城市的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及排名存在明显年际变化,高值区域呈点状分散分布,城市群边缘区域则存在“塌陷”现象。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暂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城市群内部也暂未发现明显的辐射集聚效应。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来源于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之间的水平差距。基于研究结论,从产业振兴、服务共享、资源统合、空间协同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