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信息互动形成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具有数字平台支撑、智能决策非情感化、线上数据跑路及行为有迹可循等特征,是赋能第三次分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应围绕“一个平台、两大中心和三张业务网”的思路展开,整个运作过程受到技术、制度双重逻辑驱动,面临着数字化监管的顶层设计缺乏、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复杂、监管主体职业素养不高、监管对象适应能力有限、监管过程风险防控棘手、监管标准法治保障滞后等现实梗阻。鉴于此,助推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须做好数字化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明晰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的权责体系、提升监管主体的职业素养、提高监管对象的适应能力、强化监管过程的风险防控、夯实监管标准的法治保障。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的本质要求。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自2020年起,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爆发式上升趋势,研究作者已形成小规模学术共同体;相关文献基于官方话语和政策体系的革新,以阐释政策文件、基层民主实践经验以及领导人重要讲话为重心,形成了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性命题、价值性命题和操作性命题三类视角。应重视理论逻辑中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理论演进,推进实践逻辑中的具体环节、治理绩效和实证调查,彰显价值逻辑中的人民性、规范性和实践性。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若干重大部署,“十四五”期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对既有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作出专题评估。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进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从改革内容上看,基础性改革成效显著,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不平衡,土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从战略维度上看,土地利用中引发效率损失、公平抑制和稳定风险的制度性原因尚未根本消除。对此,建议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权益退出改革,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成果,实质性启动土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有效的制度性供给。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范畴,科学审视“全过程”的概念内涵,既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走向深化的逻辑前提,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空间的认知基础。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的单元层次维度和“规范性—经验性”的内容结构维度构成的立体式分析框架的考察表明,微观层面公民基本权利的程序规定与实质保障过程、中观层面政治制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运行过程、宏观层面新型政治文明的价值整合与道路拓展过程,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概念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治理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在农村发展最广泛的实践。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探索,对于提高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意义重大。近年来,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运行中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村民参与不足;协商主体结构失衡;协商机制不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走出困境,需要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优化参与主体的结构;建立健全协商机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1
摘要:[目的/意义]作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舶来、新兴、交叉、热点概念,“数据主权”已形成丰富的研究图景。然而,中文语境下的“数据主权”与英文语境下“data sovereignty”是否指称的是同一事物,亟待进行追根溯源与正本清源。国内现有研究将中文语境下的“数据主权”与英文语境下“data sovereignty”直接划等号,但二者是否指称的是同一事物,亟待进行追根溯源与正本清源。[方法/过程]文章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为基础检索数据库,对国内外关于数据主权的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文献回顾与概念重构。[结果/结论]“Data sovereignty”与“数据主权”在概念的指称、范围、主体、客体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二者不可直接等同。前者是指国家、组织或个人对其所产生、收集、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拥有的权利和选择权、控制权,其可以适用于从个体用户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等多利益相关方的一系列代理;而国内语境下的数据主权则是对传统“主权”概念的延申,权能由国家主体行使。未来,我国应加强检验数据主权在不同场景、不同主体层面上的不同意义及其适用性,以此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与对话,打破“鸡同鸭讲”的交流困境,开辟新的学术进路。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涉及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社会习俗、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及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文章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困境成因,从强化精神引领、夯实物质基础、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构建组织保障等方面探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离不开乡村治理场域中有效的治理性社会联结,即治理主体的关系联结与治理要素的集聚联结。基于“治理要素联结—社会联结再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分析进路,以赣南F村“写缘”公共事务治理实践样态为调查研究对象,发现该行为能够从公共精神、公共利益、信任网络、公共空间与制度规范等方面助推价值、利益、组织、场域、制度等治理要素联结的再造,从多个维度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应积极构筑多元要素之间的复线联结,从而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稳定性联结形态。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在数字化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算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通过其公共性应用实现积极效能,但也要通过特定的制度构建来避免其带来的风险。公共性算法制度建构或许存在抽象与脱离实际之嫌,因此在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语境下,需要进行更加坚实的论证。首先,公共性算法能够为公共治理提供有效助力,促成政府决策的错误减少与客观增强,政府运作的体量精减与成本降低,政府监管的模式创新与多元协同、政府治理的公益追求与理性实现等效能跃迁。其次,公共性算法的运作具有三个阶段的技术联结路径,语言训练阶段是算法应用的初始环节,人机交流能够实现算法代表公共权力的多向互动,价值嵌入能够促进技术内化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善治。最后,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公共性算法应用中存在特定的风险,需要构建公共性算法制度以进行调适,在语言训练中需要限制数据的可利用性,在人机交流中需要规制算法与权力、在价值嵌入中需要保障算法的道德性。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我国国家治理呈现“一核多元”、全域覆盖的特点,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构建党的全面领导下协同高效、分工明确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不仅是完善党的领导体系的战略制度保障,还通过党内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又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之中。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政策,以吸引港澳青年进入大湾区内地发展。但是,这些创新创业政策以及政策执行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运用政策工具理论视角和实地访谈方法对N区港澳青年文创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阶段港澳青年文创政策以促进人员要素流动为导向,政策工具的使用以供给型政策为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N区在青创平台搭建、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由于政策宣传渠道窄、福利覆盖面小、社会适应难等导致的政策推动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必须全面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以打造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的社会文化软环境,实现港澳青年文创支持政策体系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发展事务属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事务的范畴,因而青年发展政策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中。2021年全国两会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年度安排和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涉及广泛的青年发展领域和众多的青年发展事务,其中许多属于政策措施,具有政策价值,预示了中国青年发展政策的新走向。从两会上相关文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话题看,这些青年发展政策新走向,集中体现在大思政课、考试分数、青年就业、青年婚恋、老人赡养、青年住房、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收入等八个方面。分析和阐明这些青年发展政策的新走向,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青年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我国青年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青年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三次政党轮替过程中,台湾青年政策保持了部分连续性,但由于蓝、绿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青年政策因此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让青年“为己所用”,让青年政策更好地为政党意识形态服务,不同的政党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会在青年政策中注入更多的“台湾主体性”“本土化”内容,以达到改造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目的,这是中国政府不能接受的。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既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要求,更是共青团改革攻坚的自觉。新时代推进共青团制度建设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激发共青团在密切联系青年上的巨大制度优势,在党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三个重大关系中推动制度建设。新时代共青团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要把握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这两个核心,不断激发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和推进共青团工作管理科学化的五方面制度效能。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治理效能概念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关于治理效能的理论认知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赋能论”和“衡量论”两种。赋能论聚焦于治理效能转化和治理效能提升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差距不大,其实质是围绕着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衡量论将治理效能看作评价性概念,是对治理效率、治理效果和治理绩效的深化和发展。对治理效能的理解应该突破基本概念,走向理论构建,构建高效能治理理论要重点从治理理念、治理框架和治理特质三个方面形成对高效能治理的总体性认识。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保罗•策兰意义上的一场新的“远征”,实则是一种弥赛亚主义式的狂热。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23
摘要:政党是追求执政治国的一种组织,因而政党政治学应当以政党执政治国现象为中心议题。过去学界常常用执政党概念来统摄政党执政治国现象,并将其当作政党政治学的基础概念乃至核心概念,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常用的执政党概念并不具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无法兼顾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政党,即使是在政府党的意义上,也不能有效涵盖政党占据国家公职(执政)和制定国家政策(治国)的现象。常用的执政党概念对于政党政治学研究来说并不是有利的。吸取过去的教训,政党政治学有必要构建政党治国体系这个概念并使之成为一个基础概念。政党治国体系是一国中由所有占据国家公职的政党(在此意义上的执政党)及其联系或控制的社会力量而构成的体系,这也是政党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政党治国体系以执政党为中心,但并不等于执政党,还包括其联系或控制的社会力量。政党治国体系也不意味着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可能包含多个中心。因此这个概念可以超越政治制度的差异而将所有政党执政治国的现象涵盖于内,并且基于政党治国体系内部的博弈关系,超越执政党概念的单一视角,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政党时代国家治理的过程和结果,因而是更合适也更优越的概念。政党治国体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政党政治学的范式更新,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一份力量,还可以为政党时代实现国家良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工会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践行者。中国工会在不同时期对国家治理的参与,要服从和服务于该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工会参与国家治理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经历了由单纯行政化动员向行政与社会并举,清晰地折射出中国工会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职工权益、明确自身定位、与多元主体结合的经验。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5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明确工人的各种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话语表达、法律和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这可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话语、法律和政策是否规定(或侧重规定某些领域的权利)并实际实现工人的这些权利,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限制,必须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理解。 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权利保障的历程,对于树立”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8-14
摘要:自20世纪初俄国学者奥斯特罗果尔斯基出版有关政党的专著以来,学界一般认为政党政治学就此而正式产生。然而这门学问发展至今仍然是碎片化的,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学科性质和身份不明,其研究意义也让人十分困惑。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于,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把对政党的社会学研究(政党社会学)误认为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政党政治学),而忘却了政治学这个本源。大多数政党研究都遵循社会学即社会科学的研究套路,以寻求所谓的社会规律为研究目的,而忘记了比社会学历史悠久得多的政治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使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过上幸福生活或者说实现良治的途径。政党政治学本应是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所以应当回归政治学的本源,以如何实现良治为研究目标。由于政党本来就是追求执政和治国的一种组织,在政党广为普及且普遍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对政党的政治学研究应该是去搞清楚政党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什么变化,国家治理到底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由此才能找到在这个时代实现国家良治的出路。一句话,政党政治学应该是政党治国研究。在明确了研究主题之后,政党政治学的研究框架也应该重新设计,有必要从政党治国的体系、能力、成效和改进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至此,政党政治学作为一门学问就首次具有了突出的中心主题、明确的学科身份和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提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势下,如此厘定政党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应当算是作出了一份实际的贡献。